【軍事博評】張競:解讀兩強科技戰全貌

2022-11-16 23:43:09 最後更新日期:2022-11-18 09:52:27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1667569CD編按:中美兩國領袖在印尼G20會議上首次以首長身份會面,氣氛看似熱烈,實則暗湧及較勁仍然持續。(圖片來自)

 

兩強領導人於本月14日在印尼峇里島舉辦二十國峰會時,另行安排當面對話,希望能夠管控風險避免衝突。儘管表面上有意降低緊張對立,但事實上美國與中國大陸在科技戰線上相互交鋒日益激烈,美國採取多項輸出管制手段,並且還對盟國施壓,希望能夠構建全面圍堵中國大陸獲取高科技管道。因此媒體多半都以雙方展開科技戰加以定位,但是所謂科技戰完整面貌究竟為何,在此特別提出下列各點分析,提供《輕新聞》讀者參考。

首先必須指出,美國對於中國大陸遂行科技戰,其實並非始於今日;早在冷戰時期,科技戰場早就存在。美國在二次大戰後面對蘇聯,雙方展開冷戰後,華盛頓認為假若要在全球爭霸過程中取勝,就必須在科技戰線上獲取優勢,並且還要維持領先地位,這不僅是涉及經濟效益與國家綜合國力,更會左右軍事科技能否致勝疆場,或是確保戰略嚇阻效應。

下載 7編按:雖然晶圓製程差不多到達物理極限,難以再縮小,但仍有很多高技術領域可以爭奪,故以晶片為首的半導體製造業仍然會影響不同國家的競爭力。(圖片來自連結)

 

所以科技競爭就算在軍事戰場未曾真正開火前,就持續在相互較勁,同時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希望能夠扼殺對手競爭能力,確保本身戰略優勢。所以在華盛頓與北京外交關係未能正常化之前,中國大陸就隨著蘇聯被列為科技戰最主要假想敵手,但是由於當時中國大陸整體經濟生產結構,工業化水準極低,因此美國當時並未將重點鎖定中國大陸。所以才會容許多位頂尖中國學者有機會返國,最後讓中國大陸在萬般困難中,獨立完成發展兩彈一星等重大科學研究計畫,並且建立後續科技發展之重要基礎。

其次就要提到在科技競爭戰場上,其涵蓋面向相當廣泛,除鎖定特定科技產品生產作業體系外,更將基礎科學研究與發展領域列入重要目標。由科技研發必須仰賴整合多項不同學門之專門技術,因此只要是涉及科學研究所必須運用之儀器、裝備、物質、設施以及資料,都是科技戰所要管制,避免落入競爭對手之重要品項。

1667569CC編按:採用暗殺以阻止高級科技研究者投向另一國的常用「暗黑」手段,其中最著名者是以研究大砲改良方法、並利用彈底排氣減阻砲彈並把大砲有效射程大增的布爾博士。上世紀八十年代,布爾博士轉向中東並協助伊拉克設計可發射衛星載荷的超級巴比倫大砲,並引起以色列和美國的警惕(留意,這砲指向東方,理論上無法威脅以色列)。結果布爾博士本人在1990年於布魯塞爾家門口被暗殺。一般認為這與摩薩德有關,但中情局也有相當大的嫌疑。(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從另個面向來說,為能打擊競爭對手之經濟生產能力,舉凡所有生產要素都是科技戰中必須管控之重要目標,其中包括生產機具、原料、環控設施、技術資料、圖紙與數據,再加上合格工程師與技術工人,只要能夠讓競爭對手無法獲得前述任何生產要素,削弱其品質或數量,其實就足以構成對競爭對手產業體系之嚴重打擊,並且成為其無法突破之瓶頸。

再者就是科技戰中可運用之手段相當繁多,從輸出管制、智產權保護、拖延專利授權認證、運用國際規範阻撓對手發展,確實會讓人眼花撩亂感到不可思議。其實為能夠阻止潛在敵手獲得高科技裝備或是武器,運用暗殺、綁架或是扣押科學研究人員,以便瓦解競爭對手科學研究發展計畫,其實案例比比皆是。

 a jasdf f 15j fighter編按:八十年代初期,日本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甚至威脅美國,不過其弱勢在於國防及市場上要依賴美國甚深,空軍甚至大部分都變成美械日產(如F-15J型系列),美國更容易在這幾方面下手,例如對付東芝方面,就以1970年代後期東芝曾向蘇聯船廠賣出較舊式的數控機床而受到美國的嚴厲制裁與猛烈狙擊,致使該公司和日本政府最終屈服。(網絡圖片)

 

所以在科技戰場中,運用諜報人員竊取對手科學情報,收買對方技術人員,利用假數據誤導競爭對象科學技術發展方向,絕非間諜影片中之想像情節,而是現實世界確實存在過之現實案例。而且不僅是檯面上運用輸出管制法規來阻礙技術流向競爭對手,大國強權更會利用許多商業競爭規範作掩護,刻意針對具有發展潛力之競爭對象提出訴訟,透過專利侵權、競業條款、市場壟斷或是環境保護等法規,來箝制競爭對象推動科學研究計畫,刻意去拖延對手研究發展進程。

甚至還有國家刻意拖延他國廠商申請專利作業,暗中提供資訊給本國企業,讓其得以先行註冊專利,以便保護本國市場,並且阻礙競爭對象在設定國際規範上獲得主導地位。美國當初運用手段打壓日本東芝半導體發展,不但是刻意取消多項商約,並藉由管控東芝半導體銷售市場,並且更對日本政府施壓,利用多項行政制裁措施與法律訴訟,最後讓東芝被迫與美國分享產業技術,但也讓日本半導體產業受到嚴重傷害。

31BB編按:前阿爾斯通首席執行官皮耶鲁齊在其暢銷書《美國陷阱》。事實上很多一般國家未視為犯法的商業法則,在美國卻可視為違反規條(只要涉及美國稅務及版權法等),而且美國更有長臂執法,台灣人可能對其觀點不以為然,不過希望他們還記得美國亦利用同類手法擊垮在美台企,台灣方面政府單位甚至連一聲都沒有吭過。(圖片來自)

 

歐洲與美國多年來在多項科技產品上纏訟不休,其中美國運用司法手段對付法國能源與交通產業阿爾斯通(Alstom),最後讓其企業高層入獄,導致企業最後遭到美國強迫解體,更是讓歐洲各國對於美國充滿戒心。所以當美國鎖定華為,並刻意假藉加拿大司法體系扣押孟晚舟時,不論華盛頓在表面上費盡喉舌說明理由,但全球都認為基本上根本就是透過操縱司法訴訟技巧,存心來針對中國大陸通信科技龍頭產業,大打科技戰與經濟商業貿易戰。

 Tianshu Zhaoxin GPU 370x290編按:至現時為止美國在中美晶片戰中似乎未有(無法)施展全力,除中國有預早準備外,更重要的可能是中國在半導體市場上需求極大,生意額接近全球30%,更成很多公司賴以生存的大客仔。若美國在這程度上胡來,可以傷害中國,但自家生產商亦可能破產,甚至拖垮全球晶片事業,對於愈加依賴高科技半導體的自身而言,也是極大的打擊。圖為中國完全自產的7nm製程晶片。(圖片來自連結1)

 

所以當川普政府開始對中國大陸展開貿易戰後,中國大陸早就對伴隨經貿戰所將採用之科技制裁封鎖手段有所準備。而當2021年全球晶片荒浮現檯面後,北京經濟政策主管部會亦是早就料到,美國遲早要針對中國大陸晶片製造產業開刀,所以儘管美國高調開戰,但是北京還是展現出相當高之生存韌性。所以到目前為止,美國封鎖晶片產製科技與相關設備輸出,並未達到致命性效用,亦未獲得決定性戰果,未來還有繼續纏鬥空間。

 1667569編按:美國在這次中美科技戰中所面對的更大問題,主要有兩項:1. 巨額債務與不斷持續上升的國債,對經濟穩定性及繼續舉債能力構成愈來愈大壓力;2. 多年來只注重股票市場經濟,也大幅削弱實美國的工業與實體經濟與競爭力,同時也讓軍備建造成本大舉上升,作為採購的軍方也面對採購價格高到不勝負荷的問題,例如將於30年代後期開始配備的SSN(X)次世代核攻擊潛艇,價格達到史無前例、比SSBN還貴的72億美元……(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美國在與特定對象國進行科技戰對決時,通常還會同時對盟友施壓,特別是要共同推動輸出管制作業時,更需要盟友同時配合。但是華盛頓通常都不會去考慮到盟友所蒙受之經濟損失,而且更從來不會給予任何補償。

但是多次共同執行技術封殺或是經貿封鎖之盟友發現美國本身暗中放水,對於本國企業與被制裁封殺對象國產業仍然會私下交易,甚至在技術出口上暗通款曲,因此華盛頓在科技戰上,多半必須運用司法威脅手段來讓對象國就範,因此共同制裁與封鎖出口效果有時未見得能夠盡如人意。

31143編按:近年中國致力於發展自身具備知識產權或大部分自主的科技,部分甚至包括前緣科技,例如利用海軍所發展的電磁彈射及綜合電力管理系統發展其他技術,例如電磁橇、地區性電力分配系統等,甚至可能將電力用於軌道發射任務。(網絡圖片)

 

就美國與中國大陸科技戰來說,中國大陸經過改革開放,並且積極與全球接軌,依據客觀條件與美國在科技戰場上相互爭鬥,儘管未見得能夠穩操勝券,但華盛頓確實也很難以予取予求,完全壓制住中國大陸在多項科技上之研發進程與所能獲得成果。不過任何科技戰,到最後總是會弄到兩敗俱傷,多年來中國大陸不斷強調自力更生,極度重視科技自主產權,講實在話確實是相當正確之戰略指導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2-11-1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