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資深影評人。1964 年開始寫影評至今。
《奧本海默》《Barbie 芭比》電影宣傳海報
繼《天能Tenet, 2020》之後,名牌大導演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拍攝「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真人真事,當然值得期望。事實上做到不落俗套,甚至極力務求「高不可攀,深不可測」,相信大多數觀眾看得不明不白,而以贏得「超凡脫俗」的讚賞為榮。此片果然得到美國影評紛紛叫好,但我看得沉悶又失望,深感沒有必要那麼賣弄。
無論如何,《奧本海默》(Oppenheimer)跟路蘭過往叫好叫座的奇幻魔幻科幻片大異其趣,亦不像他有真無幻的戰爭片《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 2017 )注重通俗驚險。——早已名利雙收的路蘭,今次改變作風, 自我挑戰,根㯫真材實料描述奧本海默領導研製世界首個原子彈成功,而又變為可能毀滅世界的「死神」,充滿道德矛盾。以及戰後奧本海默反對研製更可怕的氫彈,又被「仇人」針對,導致他在美國「恐蘇反共」的冷戰初期被清算式審訊,幾乎身敗名裂。
這題材極好,科學性、歷史性、政治性交織,十分複雜微妙,在今天「美中新冷戰」時期拍成正好溫故知新。路蘭在電影形式上亦敢於獨闖險峰,不守主流常規,大玩時空倒錯。此片就成為路蘭野心最大之作。
問題在於片中奧本海默經歷的歷史事件及個人戀情已經很複雜,科技研究實驗尤其高深,以正常順序方式舖述也很考觀眾。現在的拍法更故意顛倒時空,好像一盤拼圖打散成無數碎片,故事的前因後果更難以明白。
例如研製原子彈與爭論氫彈,是戰中和戰後的兩回事,片中交錯並列,觀眾很易混淆不清。二戰與冷戰,情人與妻子,以及片中繁複的人物事件都是這樣故意錯亂起來。觀眾首先要對奧本海默生平和當年歐美科學界至少略有常識,否則看此片就像誤入迷宮,分不出東南西北、前後左右。
其實路蘭早在成名作《凶心人》(Memento, 2000),已經大玩失憶的拼圖遊戲,故意把時間次序前後顛倒,好在人物故事簡單得多,最後拼成全圖。今次則玩超高難度,把八寶樓臺拆到「碎濕濕」,還配上令人失魂落魄的配樂与轟擊音響。
我未讀到此片根據的原著《美國普羅米修斯: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American Prometheus :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幸而總算讀了奧本海默小傳,稍能跟進和重組此片的情節。
《奧本海默》片長三小時,前段拍攝這位美國猶太人精英學者 遊學歐洲,回國揚名,曾與當年美國知識界不少共產黨員和左傾人士密切交往,女友和妻子都曾入黨。由於納粹德國搶先研製原子彈,美國急忙進行「曼哈頓計劃」,由奧本海默主持在內陸沙漠大興土木,聚集科技群英,建成原子彈實驗室。
最受關注的原子彈研製過程,此片沒有正式交代,只拍了試爆情景。然後轟炸日本廣島長崎,也限於旁述。其實《奧本海默》的真正核心,是戰後大名鼎鼎的奧本海默,在美國「原子能委員會」與另一要員史特勞斯Lewis Strauss競爭成仇,導致委員會審訊奧本海默的左傾嫌疑,可能把原子彈機密洩漏給蘇聯。結果證實奧本海默忠於美國,但也兩敗俱傷:奧本海默通不過安全審查,此後不能再接觸國家機密;史特勞斯本來被委任為財政部長,亦不獲國會通過。 總之,此片側重政治性,多過科學性,而涉及國際上人事上複雜的政治鬥法,坦白說我似明不明。
演員方面,角色眾多。主演奧本海默的施利安‧梅菲Cillian Murphy是愛爾蘭演技派男星, 2005 年主演 Neil Jordan《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 揚名, 參演過路蘭多部影片,今次擔正大旗,我覺得他演學者不錯,但久缺領導尖端群英進行歷史性極重大計劃的應有「氣場」;片中他的神態經常閃閃縮縮,不似領軍大將。
合演的幾位大明星演得較好,而且多數改變形象,幾乎認不出。麥‧迪文Matt Damon飾演統領「曼哈頓計劃」的軍官,後來升為將軍,身型肥大又長鬚。更佳是羅拔‧唐尼Robert Downey Jr.,飾演奧本海默的仇人史特勞斯,表面德高望重很正派,我認不出他,但實在演得傳神。
此外,Florence Pugh演激情裸露的左傾女友,Emily Blunt 演苦惱的妻子。還有Kenneth Branagh演丹麥物理學大師波爾Niels Bohr,Tom Conti演愛因斯坦,Gary Oldman演杜魯門總統。亦有Rami Malek ( 2018 主演"Bohemian Rhapsody" 飾 Queen 主唱 Freddie Mercury )、Casey Affleck ( Ben Affleck 之弟, 2016 主演《海邊的孟徹斯特》獲奥斯卡金像獎、 金球獎等多個獎項)等參演。
《奧本海默》的題材本應豐富多采,雅俗共賞,可惜路蘭故意難上加難,不肯清楚明白講故事,而拍成要觀眾去拼圖和考試的電影。當然有人狂讚,其實故弄玄虛,並非真正深刻精警。
同期上映的《Barbie芭比》,是芭比公仔首部真人演出的劇情片,瑪葛‧露比 Margot Robbie與賴恩.戈士寧Ryan Gosling合演,導演Greta Gerwig拍過《不得鳥小姐》(Lady Bird, 2017)和《小婦人》(Little Women, 2019)。
此片當然以喜歡芭比的女性為對象,不像《奧本海默》高深莫測,奇在導演同樣不願正常講故事,亦同樣顛倒玩嘢,甚至要顛覆童話式玩具世界,變成一部大講女性主義「道理」的影片,拍得「散修修」,不能要求好笑好玩。
片中瑪葛‧露比飾演的正版芭比,與其他各式芭比活在粉紅色天堂似的烏托邦。賴恩戈士寧演俊男Ken,亦和其他Ken超現實花假。女主角逐漸不滿弄虛作假,最後要腳踏實地做人。
大家知道,玩偶玩具根本上就是提供超現實的樂趣,還可逃避現實,亦可補充、改善現實。人們希望現實變為美好童話世界,相反,如果天使掉落凡塵,就未必美好。我覺得此片不對勁,缺乏情趣。
當然,自古便有很多天仙下凡、玩偶成精的傳奇故事,把神話與人間、幻想與真實巧妙結合,由「牛郎織女」到《木偶奇遇記》和《反斗奇兵Toy Story》都出色。然而此片沒有那種迷人魔術性,何況我對芭比公仔沒有興趣,不宜亦不想多談了。
原文刊於「石琪影藝談」,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