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張競:從俄烏戰場談導引武器自衛反制手段

2023-08-20 15:51:38 最後更新日期:2023-08-20 17:10:30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368042063編按:受征召奔赴戰場的烏克蘭新兵。他們大部分都訓練不足,且也未必有經驗操作簡單的野戰電戰干擾系統。(網絡圖片)

從2014年2月俄烏爆發衝突,然後2022年2月底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讓戰事擴大升級至今,雙方顯然都已陷入僵局,無法透過軍事手段獲得突破,並迫使對手屈服。

不過從2023年4月開始,連續幾個月分別從不同消息來源,其中包括美國網路政論媒體Politico、英國皇家三軍聯合研究所(RUSI: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以及其他西方主流媒體,不斷提出報導或是報告,甚至聲稱引據美國國防部所外洩簡報資訊,指稱美國空對地「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Joint Direct Attack Munition)智能武器以及廣被媒體稱為海瑪斯(HIMARS)之M142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M142 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發射火箭所配備智能彈頭,都因受到俄羅斯電子作戰干擾反制而失效

CEu6bLvWIAAY5WB 1編按:Borisoglebsk 2系統,是俄軍其中一種新銳的野戰電戰系統,主要由MT-LB履帶運輸底盤或BTR-80運兵車搭載,不過天線也有好幾種,可能和不同用途(搜索、定位、干擾、蓋頻等)與所針對的不同波段裝備有關。圖片所示的天線是主要干擾高頻與極高頻通訊,有可能是針對資料鏈,不過其他天線配搭也能大範圍干擾衛星定位訊號。(網絡圖片)

有些後續分析報導,甚至還將俄羅斯軍方所使用之干擾系統(R-330Zh,Zhitel)、干擾作業涵蓋範圍(100 MHz至2 GHz)、受干擾智能武器衛星定位傳輸波段(1.164 GHz至1.575 GHz)以及有效干擾距離(18.6英哩/30公里)、干擾功率(10千瓦)與部署密度(沿前線每10公里部署1具電子作戰反制系統)完整列出,充分證明俄羅斯軍隊確實具備此種干擾反制作業能量。

四月初當美製武器因為受到干擾而失效洩密曝光時,美國五角大廈發言人因為考量作戰安全顧慮因此拒絕回應;但針對最先亂捅馬蜂窩之外洩源頭,美國聯邦調查局倒是積極展開調查,並且迅速就將空軍國民兵服役低階士兵泰拉奇(Jack Douglas Teixeira)逮捕歸案,但亦因此證實報導確實具有相當可信度。

 3c82d175ly1he1mcibcb3j20zk0qok2k編按:照片是5月初攔截後當早發現的PAC-3彈體及殘骸,看來至少有四個早期型的PAC-3,且全部的增強戰鬥部(對其他大氣圈目標用,約24個鎢塊)都沒有起動,明顯全設定在對彈道導彈目標。由於進行消息管制,難以確認之後還拾到多少PAC-3,也不知道烏方在用盡一次齊射的情況下究竟攔截到多少枚彈道導彈。(網絡圖片)

不論如何,在俄烏戰場上精準導引武器與自衛反制手段相互交鋒,確實已經成為各方軍事觀察家以及媒體對戰事報導關注焦點,同時亦是相關評論與分析重要課題。筆者本身就曾在今年5月26日於《輕新聞》以「解讀匕首與愛國者交鋒—現象與戰果」為題,就烏克蘭宣稱採用愛國者防空飛彈接戰,足以有效反制俄羅斯運用「匕首」空射高超音速飛彈(Kh-47M2 Kinzhal,俄語:Х-47М2 Кинжал)對地面目標實施戰術打擊任務,提出過相關分析評論。

但若對比過去幾個月來,西方主流媒體多次提及俄羅斯運用電子作戰干擾手段,順利反制烏克蘭運用美製精準導引武器系統,此種資訊確實是令人相當錯愕。因為多年來,國際社會都普遍認為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在電子作戰運用頻譜壓制敵手上面技高一籌,而俄羅斯則是在運用防空飛彈迎擊空中威脅面向上,掌握領先地位。但從前述媒體報導來看,顯然是嚴重顛覆全球軍事分析者對於空對地打擊作戰與防空作戰,既存之基本理解與認識。

gepard1編按:獵豹防空系統雖然是相當老舊的戰場防空武器,但對於攔截低速且攻擊路線固定的無人機如見證者136仍是有相當辦法的。然而烏克蘭戰場上其主要作用是要地防空,針對戰場上更靈活的遊蕩彈葯(如柳葉刀3型或剛進入量產的產品 53)是否同樣有效,就不得而知了。(圖片來自連結)

儘管無人機在俄烏戰場上確實是被廣泛運用,對地面目標進行打擊任務,所獲戰果亦相當可觀;但就其本質來說,反制防衛無人機仍然係屬防空作戰基本環節。就算是運用高度人工智慧技術,能夠在指定巡遊空域內,自行尋找與辨識目標,並且不用再回報操控者,就可直接攻擊目標進行接戰之「自主式巡弋彈藥(武器)」(Loitering munition),其實本質上反制「自主式巡弋彈藥(武器)」各項作為,亦應歸屬在防空作戰範疇之內。


368198536編按:暫時只有工程產品代號"產品53"的最新系列柳葉刀無人機,已完成試飛並準備全速量產。其蜂群設計可在相當距離內達到聯機互通目標訊息並進行自動攻擊,干援控制訊號的近距離干擾系統很難對這種具備AI特性的無人機起成用。(圖片來自連結)

萬變不離其宗,就防空與反導彈作戰來說,原則上應該區分為消極反制與積極反制兩個面向。首先就消極反制來說,許多傳統防空手段其實仍有其實用價值,其中包括疏散、掩蔽、隱蔽、偽裝以及加固;當然運用假目標欺敵、誤導或是在受到攻擊時,透過施放煙幕或是發射干擾誘標,利用反光鏡影響敵方操作者或式光學導引武器,甚至施放防空氣球干擾敵手自空中施放武器實施對地打擊,都還是具有不可忽視價值。

365772543 3451846618463489 7941593969357888538 n編按:俄軍Krasukha 4大型電子干擾車可針對衛星通訊、空基與地基雷達,據知甚至可以更強力的電磁潻定向攻擊,以更高能量的蓋頻破壞對方電子零件,已相當於硬殺了,不過暫時未有消息表示俄軍曾在俄烏戰爭中使用過這功能。(網絡圖片)

另就防空與反導彈作戰積極反制基本概念來說,其實亦可借用電子作戰思維架構,將其大體上區分成「硬殺」(hard kill)與「軟殺」(soft kill)兩種類別;其中「硬殺」是針對敵手所發射彈體、武器、感測器、導引系統、儎臺、裝備、人員與相關設施,進行實質破壞或是殺傷,期能阻絕與降低敵手透過空中運動與投射武力,遂行各種對我實施打擊殺傷行動之能力。

而「軟殺」則是針對敵手使用無線電波、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與雷射等不同電磁頻譜波段,達成搜索、偵察、定位、辨識、追蹤與鎖定目標以及控制與導引武器之過程,運用非物理性以及非實體接觸性手段,摧毀或是降低其運用前述頻譜波段,完成對我自空中投射武力實施攻擊與殺傷之能力。

 il 22pp image02編按:俄軍其中一種具備電戰手段的電子偵察機IL-22PP,不過俄軍通常只用來進行電子監聽或者大範圍電子干擾,畢竟這種飛機戰場生存能力甚低,而俄國因為財政預算問題,雖然有非常好的平台(如SU-34),但無法發展成諸如殲16D或EA-18G的專職攻擊型電子戰機。(圖片來自連結)

所以前述所提兩個接戰案例,其中運用愛國者防空導彈試圖擊落「匕首」空射高超音速飛彈,就是屬於積極防空自衛反制中之硬殺手段;而俄羅斯採取電子干擾手段,讓空對地「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或海瑪斯(HIMARS)M142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所發射火箭導引失效偏離目標,就是屬於軟殺手段。

不過在此必須指出,就目前相關資訊顯示,俄羅斯雖然是使用電子干擾,以強大雜訊遮沒導引或是飛彈定位信號,但這只是最基本電戰反制(ECM:Electronic Warfare Countermeasures)技術。到目前為止,確實並無任何資訊足以證明,俄羅斯能夠順利解調前述精準導引武器之導引或定位信號,並且破解其加密防護,然後傳輸偽冒導引信號,控制其轉向俄羅斯希望引導之彈著點。

 365643249 3450230418625109 307952047297804719 n編按:嚴格來說,兩軍並不是沒有「源頭打擊」這回事,當中尤以俄軍較多,不過兩者都屬廣義層面,即是把彈葯庫和整備基地都算進去,狹義來說,「源頭打擊」更專指反制發射陣地。圖為最近俄軍利用巡航導彈和伊斯坎德爾攻擊西烏一個軍用機場 / 儲存庫的影片。一般相信烏軍的風暴影就儲存在這個機場的倉庫中。(網絡圖片)

就目前俄烏衝突自空中對地攻擊以及防空自衛反制相互對抗樣態觀察,目前並無具體報導資訊指出任何一方運用源頭打擊戰術,攻擊敵手管控空中儎臺之作戰指揮中心、飛航起降基地、通信中繼節點設施或是任何支援相關作戰之後勤補給作業據點。

誠然有些是因為此等空中儎具具備遠距打擊能力,採取自衛反制手段只能大嘆鞭長莫及,只能針對來襲武器進行反制對抗,但卻對其發動作戰所使用基地無可奈何。但若判斷未來戰事發展前景,逐漸將打擊目標轉向發起作戰之源頭基地與重要節點,確實是仍有相當高之可能性。

x58ushk編按:KH-58U及AGM-88 HARM是俄烏兩軍主力反輻射導彈,不過俄軍使用反輻射導彈的報道或宣傳相當少,而烏軍由美方得到AGM-88後雖大肆宣傳了一陣子,但不知是否因為太老舊還是與前蘇聯航電系統整合不理想,該彈經常故障或者被俄軍防空導彈擊落,作用事實上也很有限。(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另外就是在現代對地打擊作戰中,針對重要輻射源,換言之就是關鍵防空作戰雷達陣地所經常使用之反輻射導彈,亦未被媒體重視報導,相關軍事觀察家對此也未曾多加著墨。就分析俄烏衝突來說,這個面向仍值得關注軍事科技發展朋友們,繼續追蹤掌握反輻射導彈在實際衝突中,所能夠發揮之任務職能,以及所能夠爭取與獲得之作戰效益。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3-08-2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