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資深影評人。1964 年開始寫影評至今。
《宇宙探索編輯部》《人生大事》《臍帶》 電影宣傳海報
香港康文署合辦的「中國內地電影展 2023」現正舉行,每年一度照例只有小眾注意,亦照例精選不多,而偶有可觀。今屆就有一些比較特別的影片。——週前我在《明報》週末小專欄提及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描述古典詩詞研究名家葉嘉瑩的漫長生平(現年 99 歲),跨境跨國跨洲,跟十年前香港導演陳安琪拍攝的《三生三世聶華苓》類型相近而成績稍遜,但也富於詩情畫意,涉及重大歷史變遷,不可忽視。
最特別之作,則是孔大山編導《宇宙探索編輯部》,一部古怪的黑色「科幻」喜劇,拍攝幾個外星迷去探索外星生靈。——本來關於外星、不明飛行物體、異形的影片,早已是一大片類,世界影迷熟知美國名導演史匹堡Spielberg 1977年拍成《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82年拍出《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都哄動國際;2005年又拍了外星大軍攻襲地球的《強戰世界》(War of the Worlds)。其他導演的作品更變化多端、多不勝數,已故香港導演陳木勝,亦在2017年拍過科幻喜劇《喵星人》,可惜成績普通,票房失敗。
近年中國科幻特技大製作《流浪地球》系列有所突破,十分叫座。拍攝對抗外星怪物的香港科幻片《明日戰記》也票房理想。
《宇宙探索編輯部》由《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協力監製,然而並非群星重本巨片,甚至跟一般科幻片大有不同。其實小本土產,也不是通俗惡搞惹笑,而是真正老土荒謬,構成低端山寨式尋幽探秘的怪片,別具奇異之處。
楊皓宇飾演男主角,是北京《宇宙探索》雜誌創辦人,實為幾乎在各方面都失敗的中年「偽科學人」。他數十年來沉迷於宇宙秘密、外星訊息,不斷倒霉碰壁成為笑柄,但堅持執着,簡直痴迷得儍戇,甚至瘋瘋癲癲。
主要劇情是這「瘋子」帶隊前往四川深山野嶺,因為據說有村民發現外星人遺體,被他收藏在家中冰箱。又有某村石獅子顯靈,還有窮鄉少男頭戴鐵鍋,似乎接收到外星資訊。這些鄉野怪談荒唐無稽,主角則像唐吉訶德苦苦追查,過程可笑可憐又啼笑皆非,但不惜一切追尋到底,亦像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妙在主角並不孤獨,有苦心女拍檔,又有一對青年男女追隨者,加上四川鄉野的怪誕人物,似乎精神都有問題。這段窮山惡水的探索旅程,越來越艱苦和迷惑,陷入迷宮絕境,好像發現不可思議的神秘啟示。到底是科幻、是神怪,或是神經錯亂的幻覺呢?
可以說,科幻傳奇往往就是神怪想像,追尋下去更會變成玄幻。兩大「高深」經典科幻片:美國寇比力克 Kubrick 1968 年的《2001年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蘇聯塔可夫斯基 Tarkovsky 1972 年的《星球索拉里斯》(Solaris),終於都是玄幻境界。實際上,量子物理學據說正是玄之又玄。
《宇宙探索編輯部》不能與真正科幻名作相提並論,但無疑與眾不同。而四川是自古至今都奇特的地方,三星堆出土文物就常被稱為好像外星人,可惜此片沒有觸及三星堆。但劇情最後歸結於人情、親情,由宇宙之謎回歸於人心,並不一味荒誕虛幻。
另一部相當特別之作《人生大事》,劉江江編導,亦是黑色喜劇。這一部很搞笑,比反主流的《宇宙探索編輯部》通俗得多,去年在大陸爆冷賣座,票房超過十七億人元。亦曾在Netflix上架,當時香港觀眾可以看到。
《人生大事》以殯儀業為題材,當然很黑色。朱一龍飾演主角更是頭頭碰着黑,這個殯儀店「上天堂」接班人自小被嚴父地獄式培訓,還改上女性名字「莫三妹」。他長大後反叛不羈,曾經入獄,回來再做死人生意。
「莫三妹」其實俊健有型,但衝動狂野,在家庭、事業和情場都撞板多過食飯。他的人生轉捩點,是遇到一個怪雞小女童,像小哪吒橫衝直撞,對他死纏爛打,弄到男主角黑上加黑。妙在這對歡喜冤家,逐漸情如父女,「莫三妹」變得有了責任感,亦和自己的老父消除仇恨。
此片把黑色行業拍得生動趣怪,故事人物豐富曲折。我想起十多年前 2008 年 叫好叫座日本片《禮儀師之奏鳴曲》,本木雅弘飾演失意的小提琴手,轉行做殯葬禮儀師,拍得妙趣又感人,贏得日本最佳電影獎和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人生大事》不像日本片儀式感很強,而像舊時香港片鬼馬搞笑和爛撻撻,片中鬼馬小女童寄養在殯儀店,跟港片《別叫我賭神》的自閉症男孩、寄養在周潤發理髮店有些巧合,而《人生大事》效率好得多,可見現在常有內地片的香港式拍法,勝過香港了。
全片在武漢拍攝,對白常說武漢方言,楊恩又飾演小女童則說四川方言,她表現突出,跟男主角朱一龍合成最佳拍檔。原來朱一龍是今年大陸賣座奇情片《消失的她》男主角,他在去年《人生大事》演得更好。
今屆「中國內地電影展」的開幕片《臍帶》也有些特色,年輕編導喬思雪生於內蒙古,畢業於法國的電影學院。這是她首次執導劇情長片,蒙古語對白;描述當今內蒙古一對母子,男主角是青年唱作音樂人,母親患阿茲海默症失憶,不願留居長子及媳婦的市區家中,弄到家嘈屋亂,兒媳也很苦惱。身為次子的樂手,於是帶母親回返草原的空置老家,她郤認為不是本家,又隨時走失,次子就用長繩連繫着自己和母親的腰部,像臍帶。
樂手喜歡留在草原,用電子器材收錄草原音響,配合馬頭琴作曲,還與一個爽朗漂亮的現代化蒙族女郎發生情緣。關鍵情節是他駕摩托車,帶母親去找尋她念念不忘的童年舊地,在茫茫大漠找來找去。那個地方是否真正存在,抑或只是母親的懷舊夢境,終於夢幻般魂歸故土呢?結局頗為玄妙,亦顯出現代蒙族人,跟若隱若現的古老祖先有所連繫,也像臍帶。
說起來,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的葉嘉瑩熱愛中華古典詩詞,原來她也是蒙古族後代。片中滿頭白髮的她,前往內蒙荒野尋根,正好與《臍帶》對照。
原文刊於「石琪影藝談」,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