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編按:德黑蘭第6區的Beethoven Music Center。(圖片來自德黑蘭時報)
年輕的時候在世界各地逛唱片行是一種特別神秘的體驗,寫滿陌生文字的唱片爬滿整牆,若非做了點功課,你真不知道如何開始下手,那時候沒有音樂串流服務與模型算法的音樂推薦,一切只能依靠自己的好奇心,以及友善店員的推薦
二十年沒來伊朗,這次再訪德黑蘭,特別去找20年前引介我進入波斯古典樂世界的唱片行 - Beethoven Music Center。當年要找這家店,先是在網上某個伊朗論壇問重要唱片行的線索,手抄了幾家店波斯文的地址,後來靠在波斯古典音樂演唱會 (伊朗古典第一唱師Mohammad Reza Shajarian) 認識的德黑蘭大學生帶我過來,不誇張,我在這店從下午兩點待到八點打烊,試聽了上百張唱片,光是這間店就抓了三四十張唱片回台灣,那是甚麼樣的年代啊,現在聽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談。
編按:以懷舊的目光看沙阿的統治,給人看到的是一片尚算美好而浪漫的景像。推動西式教育、擁抱資本主義、發展石油產業等等,都是沙阿的主要治國方針。伊朗逐步減小對農業的依賴,轉為石油、工業、服務和商貿;德克蘭吸引不少外地商人和專才,也佈滿歐美的廣告和商店。1963至76年的平均經濟增長達8%,除了石油以外,煤產業和其他工業也有大幅度的增長。居於伊朗的美國人數量,也從1970年的8,000人增加至1979年的50,000人。
現在要找這家店,手機拿出來一蒐,就可以找到最近的地鐵站,必須說,光是Google Map跟Youtube這兩個產品,就大大的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谷歌真的算是偉大的公司,伊朗政府禁掉了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Whatsapp等等等產品,但Google Search跟Google Map在伊朗並沒有被禁,只不過你蒐尋出的結果有很大一部份的頁面根本點不進去
走進睽違二十年的唱片行,心情是激動的,畢竟我們年輕時常逛的唱片行大概95%都收攤了,以台北來講,就我印象所及只剩舊光華商場的合友跟中華路的佳佳還能活到今天。而在伊朗德黑蘭,我印象中二十年前來的時候,整個瓦里亞瑟大道與德黑蘭大學附近每條街都有好幾家唱片行,昨天再逛一遍,幾乎全部不見了,而這家唱片行靠著過硬的老客支撐竟然能活到今天
編按:美國與王政伊朗時代沙阿的關係是怎樣,其實可由另一個軍迷較熟悉的例子看到:台灣購自美國的基隆級導彈驅逐艦(美國稱基德級導彈驅逐艦),原為1970年代伊朗巴列維政府向美國訂購、當年最先進大型防空驅逐艦(神盾系統艦艇當時未服役且拒絕外賣),級名應該是居魯士大帝級,後來由於伊朗變天,美國沒有赴運並留為己用,廿年後才轉售台灣。1970年代,伊朗在美國軍購中的優先地位絕不下於以色列。(網絡圖片)
事實上,這家唱片行開店於1952年,是巴勒維王朝時代向伊朗上流社會引進西方古典與爵士樂的老店,當然也兼賣伊朗本土蓬勃的流行音樂與波斯古典樂,它的全盛時期在1970年代,那時的伊朗人稱「Little America」,是美國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第一級親密盟友,只要舉兩個證據就知道,美國最新的F14戰機於1970年在美國開始服役後,伊朗是全世界第一個拿到的國家,英國日本都沒份。第二個,當時全亞洲的中情局總部,就設在德黑蘭大使館,電影「亞果出任務」裡大使館人員試圖銷毀的,就是中情局在全亞洲的間諜網名單,不過不幸後來被伊朗人從碎紙機裡撈出來拼湊還原並向全世界公布,這也導致了中情局史上最慘重的洩密案。
編按:Googoosh原名Faegheh Atashin(法格·阿塔辛),是1970年代伊朗著名"國民級"女歌手,也是美國流行文化進入伊朗的代表性人物。(圖片來自Iran Song)
那時的伊朗巴勒維王朝是美國的心頭好,蜜裡調油的頂級盟友,美國的流行音樂文化也滲透進伊朗,1970年代伊朗的頂流歌姬巨星Googoosh (相當台灣的張惠妹或蔡依林等級),有張唱片的封面她就穿著俏皮的美國西部牛仔裝扮,當然,1979年的革命後,一切就改變了。
再次走進這家唱片行,就像世界各地許多勉強支撐的唱片行一樣,裝潢格局早已大改,擺放唱片的部分只占了全店的四分之一,多出來的空間讓位給各種由藝術家創作,設計感十足的小商品,或是手工藝品,少數民族手工織品等等。
編按:不得不指出的是,伊朗雖比很多遜尼派國家較開明,然而相比中東其他世俗國家,對女性的平等對待還是相差不少,例如女歌手仍然是鳳毛麟角(若不是沒有的話),一夫四妻在法律上仍維持(但大部分家庭其實仍是一夫一妻)等......(圖片來自連結)
接待我的店員向我推薦了些許近十年最重要的伊朗作曲家,不過我想找伊朗第一電影配樂家Aligholi的作品都已斷貨,只能自己去網上聽。而流行音樂的部分,伊朗政府解禁流行音樂這二十年來出了幾位男歌手,我試聽了一輪都不甚喜歡,至於女歌手,對不起,毛拉們不喜歡女孩子出來唱歌,不准!話雖如此,我前兩個禮拜在伊朗西北的亞塞拜然省,那裡較偏遠小鎮的店家都公開在播放鄰國亞塞拜然或土耳其的流行音樂影帶,裏頭的女歌手不要說露頭髮了,根本酥胸半露地向螢幕狂送秋波,這一點跟二十年前倒是一模一樣,當年只要是坐上伊朗長途巴士,車上播放好康的就是土耳其女歌手的音樂錄影帶。
編按:因為宗教警察不再在街上巡邏,這一年來女性不戴頭巾的比例漸見增加。(YOUTUBE擷圖)
走在德黑蘭的大街,在最繁華的瓦里亞瑟大道或菲爾多西大道上,大約有10%的女性早已不顧宗教法律的管制,上街完全不戴頭巾,在德黑蘭大學附近,比例可以高達30%,有的女性還各種挑染與爆炸頭都來了,擺明是對毛拉們的挑釁。自從庫德族年輕女孩因不戴頭巾被拘押致死而導致的全國大抗爭遊行,宗教警察已經在伊朗街頭銷聲匿跡近半年,他們甚麼時候會回街上執法,沒有人知道。我的女性伊朗友人告訴我,他們最近應該還是不敢,只要有女人因為不戴頭巾被抓,一定重新掀起重大社會抗爭。我在庫德斯坦省的朋友告訴我,現在宗教警察完全不敢執法了,因為連那些執法者的家人都感受到巨大的社會壓力。
編按:很多人經常將伊朗人70年代社會開放富足和今天比較,但很少人會想到,這班只是城市中產優渥生活,廣大貧苦群眾並非如此,加上政治上的嚴重壓迫,王政伊朗時代才因伊斯蘭革命結束。右圖為庫爾德地區農村小孩,他們的房屋仍簡陋至極。(圖片來自連結1及連結2)
在十字路口的伊朗,將何去何從?處理完車禍事件,我明天要重新領一台車開往伊朗的庫德斯坦諸省
車禍……對,其實我三天前在庫德斯坦山區發生車禍,因躲避迎頭而來的對向超車導致車子失控飛下山崖,是的沒誇張,陌路狂花那種車子飛下了山崖……車子半毀然後我竟然毫髮無傷,連一點擦傷都沒有,安全帶與運氣救了我一條命,現在有時間打文章就是在德黑蘭跟租車公司處理後續事項並辦理延簽。
先這樣吧,until next time。
文章來自作者面書,輕新聞獲授權轉載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