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海南島洲際導彈試射詳情

2024-09-28 13:35:45 最後更新日期:2024-10-01 11:21:50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46126796 n9月25日距發射點大約10公里,有人拍攝到東風31AG的升空鏡頭。由於超強颱風魔羯於9月初吹襲海南,現場很多灌木都被吹斷。(片段截圖) 

9月25日早上10時,中國火箭軍由海南島文昌地區試射一枚洲際彈道導彈,該彈和其他試射不太一樣,不走一般只落在國土內的高拋彈道,而是近四十年來極為罕見的全彈道射擊測試(即達到最大有效射程),落點根據之前劃出的飛航警報,位置大約在波里尼西亞以北海域。事實上,40多年前的東風五型定型前測試,也只達到9000公里左右。

461357131 n2駐在法屬波里尼西亞的法國太平洋海軍分隊,大約在9月20日時已發現到達彈葯區附近的中國海軍編隊。該編隊應該是過來監察模擬彈頭落下的情況。(圖片來自連結)

 

由發射車及導彈構形可知,這不是什麼新導彈,其實只是公開已接近五年(2019國慶閱兵)的東風31AG而已,不過由過去少數幾張放出的照片來看,東風31AG在外形上除了第三節好像「長」了一點點,其他和東風31A沒大分別。至於是否真的有分導彈頭,外形沒能看出來,不過如果第三節的整流罩加高了一點的話,可以理解成真的裝得下三個小型彈頭及其他誘餌。

461357131 n東風31A的地面訓練設施。這也揭示了該設計最詭異的一幕:一個相當大的複合材料整流罩覆蓋第三節火箭箭身。為何這整流罩那麼長?實在不得而知,不過東風31A鼻錐有個很奇怪的蓋結構(綠箭),應該和三叉戟SLBM那個減阻捍有類似作用,而長整流罩或者和鼻錐有關。另外,紅色箭嘴應該是第三節火箭的姿勢控制噴嘴,而藍色箭嘴應該是彈頭的彈托,不過實彈未必像這個地面訓練設施的內部結構就是。(網絡圖片)

 

關於今次試射的其他解讀(包括地緣及政治上),其實可參考本報的編輯部評論〈沒必要過度解讀「真理範圍」 部隊、裝備隨時能戰才是「東風浩蕩」〉,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和1980年東風五定型前測試完全不同,今次雖然也是提前36小時通知美國及會掠過其上空的相關國家,但這更像是實戰部隊隨機抽一個發射單位進行發射,而且演練的很可能是「戰時遠距疏開發射」或者機動至幾個省以外的隨機位置進行戰略反擊,因為就現時所知,兩廣及雲貴四省都沒有任何東風31系列的部署,能調動過來參與行動的,大約就只有駐在四川宜賓的621旅或湖南邵陽的632旅,但兩旅部署地距發射地點都超過800公里(宜賓甚至超過1000公里),由那邊趕路去海南,最快都要接近一天。由這方面去想,這其實不就展示更為重要的戰略核反擊能力,而這才是中國作為核大國一直強調的「有限核威懾」及「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

46126796 n2東風31、東風31A和東風31AG比較圖,三者的第一二節基本都是一樣,東風31擺到明是單彈頭,而31A和31AG差別最大的,大約只有第三節的長度。至於更換更強推力的燃料葯柱,外表是無法看到的。(網絡圖片)

 

至於片段中尚能進一步證實的,還有以下兩點:

 1. 東風31AG射程終於證實:東風31系列的射程其實一直沒有十分清楚的說明,基本上只有論文及外國觀察資料可以間接佐證(但很多時也發生互為抄襲的情況)。定位而言,雖然構形不同,東風31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和美國的民兵系列相似,大小也比較接近,都是輕中型的洲際彈道導彈,東風31系列甚至在某程度上可視為較為矮胖而可機動的民兵系列(18X1.7 VS 15X2),甚至連各項改進的射程都比較類似,由單彈頭、延長射程到多彈頭。由重量推斷,若民兵3型是36噸重,那東風31系列的42噸至50噸的猜測其實相當合理)

 461357131 n5是次由海南島試射,若以北極彈道進行發射,DF-31AG是可以直達華盛頓特區。(圖片來自連結)

 

作為由早期巨浪二型設計「逆向上陸」發展而成的陸基ICBM,東風31長度明顯較短,更為適合作路上機動,比井射彈更為靈活及能躲避攻擊;另一方面,在完成東風五「由無至有」的研發後,解放軍亦順應「快速反應」的潮流,研發採用固燃葯柱及快速發射的固燃火箭引擎,以更快的進行核反擊策略。這種核反擊策略也甚為適合我國一向以來不發動第一擊、並採取有限核反擊的核戰略任務等。而且由這次打出的射程去看,達到11500公里以上,若部署黃河以北地區並使用北極彈道或北太平洋彈道,是可能直接攻擊北美洲大部分地區。

由於射程有所增強,但身形和東風31A差別不大,可以猜測之所以稱為AG,有可能是在A的基礎上稍稍加張第三節的長度,而更重要的可能是燃料葯柱改成推力更大的新成份。

461357131 n3東風31AG型的發射車,可輕易進入大部分平地地形,包括田間小路,通過性遠比原本東風31A的拖車型發射車好。圖中只可見單支推升桿,是證明AG型的發射車的有力證據。(網絡圖片)

  

2. 路基及野外機動發射皆能:由軍方發出加上發射前給另一架私家車拍到的照片顯示,發射車是由文昌附近一條較大型國道轉彎往小路去,然後在一處疑似小路或平地上舉升發射筒並發射。

東風31的路上 / 路外機動能力本身也是一步步進化的,首先初代的東風31的發射車其實就只是一架超大型拖車,根據往後解密的資料顯示,拖車只是把導彈拖往既定射擊陣地並舉升進行射擊而已,並不具備隨機發射能力,甚至發射指令需要伴隨的指揮車下達。至東風31A時,才出現有隨機發射能力的拖頭,可脫離指揮車,但路外機動能力幾乎還是零,甚至路況差一點的國道都未必可以操作。

461357131 n4似乎正在由省級公路直接轉彎支路或者田野的發射車。事實上,解放軍試射時,幾乎沒有搞大規模封道路封鎖。(網絡圖片)

 

直至東風31AG出現,才具備真正隨機發射能力,甚至在只有平地沒有道路的地方也可以發射,而且由於由拖頭變成一體化的發射車,機動條件更好,由過去片段可見路速可比一般大型貨車或公交車,這樣基本可確定在任何路況的道路甚至沒有路的草地都可進入並進行發射。

kt1pad在今次試射前,軍迷除了多了解快舟11號的首兩級助推火箭(有可能來自東風31的主火箭)以外,也沒有什麼能接觸東風31型彈道導彈彈身的機遇了。(網絡圖片)

 

當然,還有很多東西尚未解密,我們還是一頭霧水,例如彈頭的實際當量及CEP半徑,甚至乎有沒有傳說中可搭載機動反艦彈頭 / 高滑彈頭的洲際常規打擊型,恐怕往後十年都未必知道。不過若作為一個戰略核反擊武器,除非打擊的是很小的高抗壓發射井,否則面對大部分面目標已經夠用。事實上,相對於白楊系列或阿爾斯機動ICBM,東風31還是小巧不少,機動與隱藏也具備更大優勢。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4-09-2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