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張競:評析美國海軍陸戰隊以陸制海戰力成軍

2024-12-06 12:59:43 最後更新日期:2024-12-12 17:35:41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160730-M-WK690-1056 MARINE CORPS BASE, Hawaii (July 30, 2016) - U.S. Marines with Company E, Battalion Landing Team 2nd Battalion, 3rd Marine Regiment, assault a beach during Rim of the Pacific (RIMPAC) 2016 at Marine Corps Base, Hawaii, July 30, 2016. The assault was launched from USS San Diego and commanded by III Marine Expeditionary Force units aboard USS America. Twenty-six nations, more than 40 ships and submarines, more than 200 aircraft and 25,000 personnel are participating in RIMPAC from June 30 to Aug. 4, in and around the Hawaiian Islands and Southern California. The world's largest international maritime exercise, RIMPAC provides a unique training opportunity that helps participants foster and sustain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that are critical to ensuring the safety of sea lanes and security in the world's oceans. RIMPAC 2016 is the 25th exercise in the series that began in 1971. (U.S. Marine Corps photo by Pfc. Sandra Garduno)編按:第三濱海作戰團進行演習的照片。需要留意的是,他們主要是海軍陸戰隊反艦飛彈的守備及整備部隊。(圖片來自連結)

11月下旬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三濱海作戰團(3rd MLR:Marine Littoral Regiment),在夏威夷正式接收首批「海軍/陸戰隊遠征艦隊阻絕系統」(NMESIS:Navy Marine Expeditionary Ship Interdiction System),負責接收裝備單位為該團所轄第三濱海作戰隊(3d LCT:Littoral Combat Team),該單位前身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師第3團步兵第1營。

本次接收陸上機動反艦飛彈發射車與導引系統車,將配備於該營級單位所下轄編制為連級之中程飛彈發射組(Medium Range Missile Battery);該連級單位具有「黑羊」(Blacksheep)暱稱,原先為該營直轄火力支援連,如今依據美國海軍陸戰隊前指揮官伯格上將(General David H. Berger)在2020年3月所提出,以「2030兵力規畫」(Force Design 2030)為名之組織重整方案,進行此項兵力改編;儘管該方案在2023年10月重新命名為「兵力規劃案」(Force Design),但涉及籌建濱海作戰團接收組件NMESIS制海兵力規劃內容並未改變。

CC RAM 111419 ff 131 PR hi res編按:MV-22傾旋翼機是美國海軍陸戰隊重要的艦岸登陸作戰運輸載具,其運輸速度達500公里 / 時以上,雖然明顯仍有安全隱患,但仍是無可替代的主力。不過在登陸任務轉變、陸戰隊規模削減及更多部隊可能參與島嶼防禦的情況下,這種昂貴的裝備價值還有過去那麼高嗎?(網絡圖片)

美國海軍陸戰隊對於接收此項陸上機動反艦飛彈系統相當積極,在2021年8月配合美國海軍在夏威夷考愛島(Kauai)海灘所舉辦年度「大規模演訓」(Large Scale Exercise),就曾經運用C130型運輸機以及陸戰隊氣墊登陸艇(LCAC:Landing Craft Air Cushion),實施過該項系統空運及海運機動測試,並且針對海上標靶艦船進行過兩度實彈射擊。當年10月又將該系統裝備交付位於加州陸戰隊潘德頓營區(Camp Pendleton)內,專門負責作戰測試評估單位,進行為期兩年之測試檢驗作業;而2023年7月間,美國海軍陸戰第11團亦曾在加州沿海木谷點(Point Mugu)靶場,再度測試過「海軍打擊飛彈」反艦飛彈實彈射擊。

images 11編按:NMESIS系統所用的NSM其實是美國海軍與陸戰隊由挪威購入的新世代反艦導彈,不過美國沒有購入生產權,而是經雷神直接購入該彈,這在過去也是極為罕見的。(圖片來自連結)

其實就NMESIS制海兵力籌建案來說,其係採取風險最低規劃方案;所有系統所轄單元都採用既有已經完成驗證系統裝備,其中包括已經通過美國海軍測試並且決定採購,由挪威康斯堡(Kongsberg)公司所產製「海軍打擊飛彈」(NSM:Naval Strike Missile),並且將飛彈發射箱組裝設於名為「胭脂火」(ROGUE-Fires),以「聯合輕型戰術輪車」(JLTV:Joint Light Tactical Vehicle)為基座之無人駕駛陸上機動發射車;唯一新研發裝備為遙控發射控制機組。

由於此種系統配備架構可提供陸上機動反艦飛彈發射車與遙控導引車,相當高機動作戰能力,足以讓其對海上威脅水面艦艇,採取「即偵即射」(scoot and shoot)接戰模式。再加上多半使用既有現役裝備,因此讓整個部隊籌建作業相對簡單順利,亦未曾遭遇嚴重技術研發瓶頸與困境。

1690392161 jpg jpeg 2編按:陸攻型戰斧飛彈除可安裝在貨櫃發射架外,還可裝在由「聯合輕型戰術輪車」(JLTV)發展過來的無人發射車上(但只有單發),這賦予海軍陸戰隊2000公里級的陸攻能力和至少500公里以上的反艦能力。 (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但亦是由於此種系統架構具有擴充調整彈性,美國海軍陸戰隊在2023年7月更在加州陸戰隊潘德頓營區,舉辦隸屬陸戰第11團所轄Alpha發射單位連級兵力成軍典禮,該單位係預計三個配備「遠程飛彈」(LMSL;Long-Range Missile)發射單位首個成軍部隊,其所配備飛彈為美軍制式攻陸戰斧飛彈(Tomahawk Land Attack Missile),裝設於水面艦用MK-41垂直發射系統單枚飛彈發射管,並同樣裝設於NMESIS系統之「胭脂火」無人駕駛陸上機動發射車;此種配備戰斧飛彈之遠程對陸打擊單位,成軍過程亦未曾面臨嚴重問題。

Raytheon is developing DEEPSTRIKE e1573038048759 1024x697編按:由發展趨勢看來,陸戰隊亦應可拿到由海馬斯所發射的PrSM「精準打擊飛彈」,雖然只是作為砲兵火箭發展且速度似乎也大約4倍超音速左右,但對於防空能力較弱的艦艇來看仍是相當危險。(圖片來自連結)

當美國海軍陸戰隊致力於發展遠程反艦與攻陸火力系統時,美國陸軍則是同樣於2016年開始致力於發展類似長程火力系統,其中最受人注意項目就是預備取代MGM-140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Army Tactical Missile System)之更新方案;此項命名為「精準打擊飛彈」(PrSM:Precision Strike Missile)之發展方案,從原先取代陸上遠程精準打擊火力,因為美國在2019年退出「中程核導彈條約」(INF Treaty: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讓其原始設計得以大幅放寬,預定射程亦隨之延伸增加。

SINKEX U.S. Navy Military Training 1按:關於Valiant Shield 2024克里夫蘭號靶船在航行中被 LBASM初期驗證彈擊沉的片段幾乎是沒有,只提供了模糊照片。(圖片來自連結)

 

不僅如此,美國陸軍亦順勢更進一步開始發展「精準打擊飛彈」第2型(Increment Two of the PrSM),而且將該型飛彈預定目標從原先陸上固定目標,開始調整指向海上機動艦船,因此該型飛彈正式名稱就成為「陸基反艦飛彈」(LBASM:Land Based Anti-Ship Missile),其射程亦從遵循前述「中程核導彈條約」上限310英哩(500公里)增加至620英哩(1000公里),飛彈亦採取戰術彈道飛彈飛行模式,其速度亦隨之增加,到目前為止,美國海軍陸戰隊以及澳洲陸軍都已經表達採購意願,未來發展進程亦相當穩定。

儘管該型飛彈還有第3型與第4型發展構想,但是到目前為止,在2023年12月首批飛彈已經順利交付美國陸軍,相關單位亦已正式成軍。尤有甚者是第2行反艦彈道飛彈亦在2024年6月17日,於北太平洋馬利阿納群島飛彈試射靶場,運用美國海軍除役之奧斯汀級(Austin-class)兩棲船塢登陸艦克里夫蘭艦(USS Cleveland)作為靶艦,首度對海上移動艦船,實施「精準打擊飛彈」實彈射擊,其結果相當理想,對於未來繼續研發進展來說,算是正面訊息。

1625678281 nmesis 3編按:聯合輕型戰術輪車(JLTV)的幾種有人與無人改良型,不過中間和右邊的中距火力支援系統暫時似乎未有財力發展下去。(圖片來自連結

對於美國陸軍以及海軍陸戰隊致力於發展以陸制海反艦飛彈系統,各方評價相當分歧,特別是諸多媒體報導皆將美軍發展此等戰力,歸因於美國預備嚴密封鎖第一島鏈或是第二島鏈,擺明就是揮劍指向北京,為未來與解放軍突破封鎖進入大洋預作準備;但此種兵力規劃與發展方案,卻存在數個讓人相當不解盲點。

3c6d55fbb2fb4316f0dac4082fa4462308f7d3ff編按:事實上,把海軍陸戰隊坦克全汰除掉並把更多部隊轉向島嶼防禦,不單損害陸戰隊的兵力投射能力,而且轉變一出,餘下的兩棲登陸艦作用如何?難道全轉變成閃電航母?關鍵是這時營運成本又大幅上升,而且這種「航母」在獨立作戰方面由於缺乏其他支援機種,實戰能力比真正航母還差一大截。(圖片來自連結)

首先就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本質上屬於攻勢部隊兵力,將既有兵力整編成為以守備任務為主之濱海作戰團,其實就已經在削減美國陸戰遠征軍之兵力投射能量這實在完全是本末倒置,讓美國海軍陸戰隊完全喪失其部隊特性。

其次反艦飛彈是屬於海島守備武器,假若要封鎖或是控制重要戰略水道,真正關鍵問題在於若是能夠掌握空優,藉由空中儎臺投射火力會遠優於陸上機動反艦飛彈部隊。而且當喪失空優之後,就算是陸上機動反艦飛彈部隊,在缺乏空中掩護之後,恐怕其戰場存活能力亦值得懷疑。

1690g 2編按:那些遠征軍的反艦基地都需要更強的防空與空中掩護,由於美軍核動力航母同時在海的艦數有限,未必能有效覆蓋這些島嶼,且就算出動制海模式的兩棲艦,防空能力也不見得十分足夠,這些反艦陣地大概率是容易受到攻擊而被各個擊破的。(圖片來自連結)

總而言之,其根本問題就是在於掌握制海權,還是必須要靠海軍部隊實力,以陸制海在表面上好像是可以運用戰略水道等地緣戰略優勢,但實際上,當被迫淪於被動守備態勢時,沒有辦法在海上與對手爭雄,根本上就喪失戰略主動權,此時就算能夠掌握遠程打擊反艦武器,能否順利發揚火力,恐怕並不樂觀。

美國海軍陸戰隊「2030兵力規畫」構想其實是面對整體預算環境下無奈妥協產物,而且亦非專門針對特定威脅所量身打造之兵力架構,諸多媒體報導其實都未能真正掌握美國建軍發展真正問題所在,因此才會忽視此等思維盲點!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4-12-0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