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從棉花到蕃茄 西方反華媒體抹黑中國何曾善罷甘休?

2025-02-26 16:21:56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25022622021年8月,採摘機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二十里店鎮東灘村田間採收番茄(《新華社》圖片)

今年初美國特朗普政府上台,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DOGE)「旗手」馬斯克大刀闊斧對聯邦政府展開改革,2月3日宣布無限期暫停歷史悠久的「對外援助」機構——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馬斯克更於2月9日揚言要關閉美國國際媒體署轄下的「美國之音」及「自由歐洲電台/自由電台」,直斥該等媒體為「極左激進分子」。此消息傳出後,西方媒體對華立場和態度,轉瞬間就出現了微妙變化。

所謂證據建基在主觀臆斷

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前的去年12月初,《英國廣播公司》(BBC)《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分別於12月3日及12月11日刊出有關中國新疆農產品的報道。BBC報道指,在英國超市中售賣的「意大利產的西紅柿果泥」,「看來好像含有中國種植和採摘的西紅柿成分,並與強迫勞動有關」;《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部並聲稱根據「委託」的測試發現,共17種果泥「可能」含有來自中國的西紅柿。而《每日電訊報》報道則聲稱,除番茄醬之外,胡椒製品和食用色素也「可能」來自新疆,雖然這些產品被標為「意大利產」,但原料卻「可能」是來自中國。

觀乎以上兩篇報道,通篇都充斥「好像」、「可能」等詞彙,從對蕃茄「果泥」的檢測方法,到受訪的維吾爾人身份,再到指控所謂新疆「強迫勞動」,有關「證據」都是建基在主觀臆斷或是無法反向驗證,BBC甚至在報道中毫不諱言地「如實」稱「對於BBC的測試和發現,所有上述超市都表示不贊同」。

W020241217824932917888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外交部圖片)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於12月5日回應BBC有關報道時表示,新疆不存在「強迫勞動」,中方也始終堅決反對並嚴厲打擊強迫勞動。新疆番茄和新疆棉花,種植到採收已基本實現機械化,機採率分別超過90%和85%,「強迫勞動」無從談起。

林劍批評有關報道是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先入為主、斷章取義,妄言新疆番茄採收行業存在「強迫勞動」,有關記者大費周章花幾個月時間去研究十幾種不同的番茄醬、卻不願花一秒鐘去了解新疆的真相,這是典型的雙標偏見。林劍續指,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不斷借「強迫勞動」來博眼球、蹭熱點;無論如何污蔑抹黑,都改變不了新疆產品物美質優的本質,破壞不了新疆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事實。中方希望有關方面認清「強迫勞動」謊言背後的險惡用心。

棉花與番茄事件的相似性

回顧新疆棉花事件發酵的時期,2009年成立於瑞士日內瓦的「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etter Cotton Initiative, BCI )帶頭抵制新疆棉花,而BCI背後的其中一個「金主」正是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時任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播出前英國媒體人巴里(Barrie VVeiss)的影片,巴里在社交媒體上揭露西方媒體炮製涉疆假新聞信息來源,巴里表示,鄭國恩(Adrian Zenz)在推特上寫道「BBC問我能不能找些證據,我說不行,非常困難,沒有足夠的證據」;巴里還找到證據指BBC花錢雇用鄭國恩編造新聞。無獨有偶,這次西方媒體「蕃茄事件」報道當中,同樣都涉及BBC和鄭國恩。

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艾爾肯·吐尼亞孜曾於2021年09月10日指出,新疆勞動就業保障政策及其實踐符合中國法律,符合國際勞工和人權標準,契合新疆各族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一些西方國家抹黑新疆勞動就業保障工作,對相關產業、企業實施無理制裁,其根本目的是剝奪新疆各族群眾的生存權、就業權、發展權,但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新疆各族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

蕃茄事件是斬雞頭換雞腳

在中國,勞動被視為創造財富、實現價值以及追求幸福的重要方式。西方媒體的相關報道常被認為是通過設定議題影響輿論和政治。這次「蕃茄事件」猶如「棉花事件」的「斬雞頭換雞腳」版本。看似是數年後的新瓶舊酒,但影響的層面卻有所「提升」,「蕃茄事件」更牽涉到中歐鐵路及意大利等歐洲國家,意圖藉此牽制「一帶一路」倡議及中國外交問題。

從棉花到番茄,西方媒體對新疆的報道引發了持續爭議。這些事件背後既有事實層面的硬傷,也有立場與觀點的碰撞。這次美國國際開發署關閉的消息傳出,不少媒體對華報道的立場和態度顯然亦有所轉變,也間接顯示預設立場再加報道的認知作戰,值得關心這個話題的讀者持續觀察。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25-02-2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