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資深影評人。1964 年開始寫影評至今。
《虎毒不》宣傳海報
「香港電影金像獎」即將四十三歲,今次照例評選上一年的香港片,以及「最佳亞洲華語影片」,頒獎禮將於2025年4月27日舉行。——過去一年港片的市場情況很差,香港導演北上拍片也失威了。不過,2024年獲得好評的港片其實不少,亦有刷新港片本土賣座紀錄之作。
這個香港最重要電影獎自從開辦以來,我每屆都參加投票,覺得今次格外有競爭性,幾乎每項都有旗鼓相當的對手。——角逐最佳影片獎的《九龍城寨之圍城》《爸爸》《看我今天怎麼說》《破。地獄》和《從今以後》,就各有特色,顯然各有喜愛者,大概亦各有憎厭者。
真正各有千秋,因而最難選是最佳女主角。獲提名五位:《久別重逢》許恩怡、《虎毒不》談善言、《看我今天怎麼說》鍾雪瑩、《破。地獄》衛詩雅、《從今以後》區嘉雯;真是各花入各眼。——最多觀眾看過無疑是衛詩雅,憑賣座片《破。地獄》使人刮目相看,大獲嘉賞;同時鍾雪瑩演失聰者已得「金馬影后獎」;談善言演「虎」媽之苦被「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選為最佳女演員;——我認為這三位難分高下。至於許恩怡和區嘉雯,也有殺出重圍的機會。
我接到「第二輪專業評審投票表格」後,唯一未看是談善言主演的《虎毒不》。由於「香港電影金像獎」安排提名影片放映,於是前往「香港藝術中心」看了《虎毒不》,該片要到四月廿四日才正式公映。
導演陳小娟前作是2018年《淪落人》,獲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進晋導演獎、最佳男主角(黃秋生),及數個電影組織不同獎項。——今次她編導《虎毒不》,片名源自成語「虎毒不食子」。片中女主角首次誕下嬰孩後,陷於十分苦惱難堪的處境。
老實說,這種婦產科題材不大合我的口味,甚至怕看,但實在拍出真切感,談善言的確演得「入木三分」。
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最辛苦當然是母親。初生嬰孩經常哭喊,餵奶換片極麻煩,最操勞又最無眠就是媽媽。女主角是否有產後抑鬱症呢?她最大難題不是抑鬱,而是作為現代女性,她不想只做生仔凑仔「機器」,很想保持自己的職業,繼續做麵包糕餅師。
此片真實生活感很強,女主角決定母乳餵嬰,不用奶粉,然而泵奶痛苦又少奶。餅店生意不好,她被裁員,東奔西跑再求職。加上夫婦、婆媳之間難免有磨擦,使她苦上加苦。
其實片中沒有壞人,女主角沒有被欺凌侵犯,編導沒有醜化任何人。盧鎮業演任職送貨司機的丈夫,對妻子很恩愛。彭杏英演比較傳統的「奶奶」,雖與媳婦有代溝,亦不算惡死家婆。區嘉雯演女主角的公屋母親,母女情深,只不過要為兒子湊孫,難以兼為女兒湊仔。馮素波飾演受聘照顧嬰孩的獨居老婦,尤其好心,時時勸慰女主角。
不過,女主角的困境越來越深,似乎無法解決。結局是否忍無可忍?抑或怎樣呢?此片有暗示而不明確,總之沒有化悲為喜大團圓。——明顯的是,編導強調現代職業女性的自主,與結婚生孩的「天職」,產生難以化解的矛盾。
不過,世界上歷來無數婦人生兒育女,有苦亦有樂。她們或會在某些時刻身心幾乎崩潰,壓力超出「虎毒不食子」,寧願生嚿叉燒食掉!不過往往能夠安渡危機。——現代很多有兒有女的女性在職業上大有成就,可見並非不能兩全其美。
我覺得此片偏於一面,女主角屬於比較特殊的事例。實際上,現代香港甚多外傭,請菲傭照顧小孩、印傭照料長者,對職業女性幫助很大。——片中不是劏房窮家,元朗寓所頗大,奇在沒有請外傭。女主角又不放心讓同住的「奶奶」湊仔,是否咎由自取?
無數電影拍過生兒育女及種種家庭問題,但像《虎毒不》那麼具體刻劃女主角的苦楚,並不多見,成為此片最大特色。——比較近似的港片有沒有呢?我想到1954年黑白粵語片《家家戶戶》,距今七十一年,我看了《虎毒不》後找來重看——現在很易上網看舊片,正好對比一下。
《家家戶戶》是秦劍導演的傑作,重看仍然出色。女主角紅線女,與張瑛飾演的百貨公司售貨員相戀結婚後,殷勤做主婦,家婆黃曼梨正好得閒打牌看大戲。但婆媳難以相處,生孩後更嚴重衝突,新派和舊派水火不容。張瑛夾在寡母與愛妻之間左右為難,也很痛苦。
妙在紅線女跟《虎毒不》的談善言角色同樣奶少,要改餵奶粉,黃曼梨郤認為母乳和米糊最好。——這家婆又跟彭杏英角色同樣拜神迷信,還誤信神棍之言,認為男孫要當作女孩才可湊大,於是叫作「阿妹」,甚至要穿耳戴耳環。孫兒病了又求神不求醫,更令媳婦紅線女忍無可忍。
這部遠年舊片描述的情況,今日新世代或許覺得「搞笑」,尤其是馬笑英演同屋共住的八婆挑撥是非,好像很誇張。實際上,片中婆媳惡劣關係在當年確屬家家戶戶常見。老一輩信神,新一代信科學,越鬥越失控。紅線女角色曾要出外工作,亦曾憤而離家出走。
不知道陳小娟有沒有看過《家家戶戶》,新舊兩片共通或巧合之處不少,相隔幾輩的紅線女與談善言都演得十分傳神貼切。——兩片當然也有顯著分別,特別是後尾,《家家戶戶》注重社會教育性,強調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在另一對好婆媳細心調解之下,結局皆大歡喜。
秦劍拍出優異寫實感,溶鏡過場亦簡潔,比起當年「意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 並不遜色。有趣的是,1950年代的家婆認為餵母乳最正常,還要男孩穿女服戴耳環,現在看來簡直超前,並不落後。此外,《家家戶戶》的唐樓有電話,但要拿水桶往樓下挑水,是否無自來水抑或制水呢?那單位一屋兩伙,但比現在香港普通住宅大得多,可以在家擺兩圍滿月酒。
原文刊於「石琪影藝談」,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