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編按:今次出盡風頭的可說是殲10CE。誠然,其實仍較重視制空作戰,後掠三角翼和前翼賦予其加速度及其相當靈活的瞬盤能力,加上其更大的雷達,在超視距空戰中搶佔發射陣位和先敵發射都很有作用,加上其較低可視度設計可以進一步縮短被對手預警機發現的距離,提高射擊及隨後撤退的生存機會,但就算手上有PL-15e利劍,自己性能過硬,還需要整個空戰配套系統才能發揮戰力。(網絡圖片)
源自4月22日克什米爾度假勝地巴哈甘恐怖攻擊事件之印巴衝突,在5月7日凌晨雙方大規模空戰後情勢急轉直下,迅速在5月10日由美國出面調停後,印巴接續宣稱停火,並預計後進行直接磋商解決爭議,重新穩定克什米爾區域情勢。針對雙方空戰交鋒,印度嚴重失利,各方評論分析觀點甚多,顯僅就情報戰線提出下列看法,祈請《輕新聞》讀者朋友不吝指正。
首先來談預警情報,針對4月22日發生恐怖攻擊,兩天後印巴都公開宣布報復措施,分別擱置《希姆拉和約》(Simla Agreement)以及《印度河流域水資源條約》(IWT:Indus Waters Treaty),雙方在此時沿著軍事對峙控制線相互開火,客觀跡象顯示衝突極有可能升級,印巴都在分別集結武力蓄勢待發。
編按:與其說印巴是基於宗教意識形態或爭奪克什米爾引發的衝突,倒不如說是兩國因為人口過多發展失衡,極需在印度次大陸西部地區爭奪資源引發爭端,而在克什米爾境內的印度河上遊就是重要的水資源爭奪地點。今次危機中,印度即利用大壩把流入巴國的印度河支流水流量降至極低水平。不過數日後因為上遊發生大暴雨,該水壩又被迫洩洪,減輕巴國的缺水情況。至少停火協議開始後,水壩暫時未再調節水量。(圖片來自連結)
若是思考從4月22日恐怖攻擊事件發生,直到5月7日凌晨印度空軍以「辛杜爾作戰行動」(Operation Sindoor)為軍事行動代名,跨越控制線對多個巴基斯坦所控制區域境內克什米爾異議反抗組織營地實施火力打擊,隨後巴基斯坦空軍順勢展開反擊行動,造成印度空軍嚴重受創損失慘重。
吾人必須指出,印度空軍在啟動「辛杜爾作戰行動」前,需要耗費十餘日完成兵力集結,讓戰機進駐鄰近巴基斯坦並與其接壤地區各個空軍基地,並在情報偵蒐與監控動態涵蓋範圍內,進行任務整備與作戰準備,其實在情報戰線就犯下大忌並產生嚴重破口,讓巴基斯坦空軍獲得充分預警,最後遭致擊潰完全不令人意外。
編按:印度空軍的Bathinda AFS(基地),是其中一個陣風中隊的駐地,不過這駐地距離印巴邊境竟然不足70公里。(圖片來自GOOGLE MAP)
假若詳細審視巴基斯坦對外公布作戰經過媒體發布會資料,就會注意到印度空軍啟動「辛杜爾作戰行動」,遂行跨越軍事對峙控制線實施對地打擊任務時,基本上所有任務兵力出擊基地,都是在巴基斯坦空中動態情報監偵作業涵蓋範圍內;幾乎沒有任何藉由空中加油作業支持,由超越巴基斯坦情報蒐集與動態監偵以外空軍基地起飛,實施遠程奔襲作戰遂行對地打擊任務之空中兵力。
軍事動態遭敵掌握就必然喪失作戰先機與奇襲優勢,特別是在敵方眼皮下實施兵力集結進駐、任務整備與作戰準備,更是嚴重違反兵家大忌。假若在啟動「辛杜爾作戰行動」前,各個任務基地未曾維持例常空中警戒巡弋兵力活動頻率與強度,曝露出將有重大軍事行動猶如風雨前寧靜狀態,更是洩漏本身作戰意圖與用兵時機。巴基斯坦能夠掌握並預期印度空軍作戰行動,證明印軍行動保密與反情報措施確實值得檢討。
巴軍聯合作戰指揮部至少還是有板有眼的,至少空情、目標衛星照片,防空態勢顯示可以一目了然。當然,巴軍雖然有偵照衛星,但解析度不算高,要進一步看得清楚且更新快,似乎要靠東大一些衛星公司的服務了。(片段擷圖)
談完預警情報層面後,其次就要提到巴基斯坦之所以能在空戰獲得優勢與重大斬獲,其實就必須歸因於透過自動化系統,整合與分發由各種感測器所彙整之動態情報,提供給不同指揮所、管制中心、作戰儎臺與武器陣地,順利支持警報發放、疏散掩蔽、隱蔽防護、電子干擾、自衛射擊以及導引接戰等多項作戰應變措施。
編按:巴軍空防中心的一些佈置情況。巴軍現時先進空防系統還是有較好的攔截率,問題在於防空營價格昂貴,購入數量有限,除特定地區如首都圈和最重要的一兩個基地,其也的覆蓋率都不太好。(圖片來自連結)
特別是巴基斯坦充分展示其可整合多個不同作戰儎臺與陣地,由各類感測器、彈道解算與導引控制單元,所構成即時共同作戰圖像,並將偵察、監視、武器發射、彈道解算與導引等多項功能分散在多個儎臺,以便遂行與落實「協同接戰能力」(Cooperative Engagement Capability)作戰構想;換言之,亦就是被軍事迷簡化成「A偵B射C導」或是「A射B導」口訣之作戰流程。但前述作戰構想真正骨幹,其實就是完整嚴密之動態情報作業體系、作戰指揮系統以及各個具體執行接戰作為之儎臺與精密導引武器。
編按:相對於印度來說,巴基斯坦空軍其實都是中、歐系譜,而且當中的ZDK-03只是機掃雷達,目標處理明顯較弱,不過因為愛立眼本身似乎也整合過資料鏈系統,梟龍也能受其指揮,基於數量優勢,巴軍的預警機群監控能力不但更好,且指揮體系也更適應機群所需,不過更為重要的是,巴軍似乎以北約Link 16資料鏈為基礎,開發出Link 17資料鏈,作全空軍及陸上防空系統的標配。當然,以巴軍技術能力,這系統背後一定需要很強大的外力協助開發。(YOUTUBE擷圖)
再者就要談到反情報作為;巴基斯坦軍方在初步空戰獲勝後,先是對外簡短發布戰果,隨後再考慮過國際宣傳與透過媒體所能獲得政治效應後,在向國際媒體公布較為完整接戰經過與戰果評估簡報。但顯然其中內容曾經過審查與修潤,許多關鍵要點都有所保留,負責簡報者不僅是運用軍事術語提出說明,更順勢透過感性用語貶抑與羞辱印度空軍。在此種狀況下,還是揭露出若干巴基斯坦戰術作為與作戰構想,不過若要能夠就此重建作戰現場圖像,恐怕還需更詳細資訊。
進行戰訓演示的巴軍紅旗16/LY-80防空導彈陣地,LY-80有75公里左右的最大射程,戰場防空性能不低。
回過頭來就要提到中國大陸方面,顯然在印巴交鋒後,解放軍高層必然曾對相關飛行部隊、作戰單位與軍事院校下達過禁口令;軍工體系看起來亦有同類約束下屬企業與研究單位禁令,因此除部分軍工企業網路媒體為考量相關產品行銷需求,針對印巴空戰有過少量評論外,基本上,中國大陸解放軍與軍工體系官方發言管道,對於印巴空戰都是閉口不談保持低調。此種異常沉默狀況,更加證明解放軍應對印巴衝突,所抱持冷靜專業態度值得肯定。
但是解放軍與軍工產業相關單位,日後必然會積極聯繫巴基斯坦空軍,希望透過管道取得相關作戰日誌、目標與接戰儎臺運動描跡紀錄、相關通信錄音檔案以及參戰者任務歸詢資料,希望能夠重新建構接戰場景,掌握巴基斯坦與印度空戰過程,希望從中獲取經驗教訓。而軍工產業專業人員則是希望透過訪談巴基斯坦空軍作戰單位機務與武器掛儎勤務人員,對照相關保養與使用紀錄,獲得中國大陸軍工體系所產製空中作戰儎臺與武器實際使用狀況,前述資訊與情報亦是在情報戰線上兵家必爭之地。
編按:武器研發過程中,用家返饋是相當重要的,這可以提供開發商取締系統隱藏的bugs及作進一步開發改良的參考依據。中國現在無人機的成熟,其實也是過去十年外銷不同國家後,取得反饋及改良機會而促成的。(網絡圖片)
最後就要提到另個經常被各方所忽視之重要情報資料,那就是印度空軍慘遭敗績後之檢討報告與相關紀錄。對於許多情報分析師在審視作戰經過相關資料時,多半都會注意到獲勝者所製作紀錄通常會相對完整,而挫敗者往往無法獲得某些傷亡者實施任務歸詢,以便製作完整記錄,甚或是因為儎臺或是兵力遭致殲滅,整個作戰日誌與相關記錄與文件喪失,在製備任務檢討作業上受到影響,再加上刻意迴避面對若干讓當事者難堪決策失誤,因此敗戰方作戰檢討與記錄都未獲得應有重視。
但就情報分析觀點來說,從製作記錄完整性與比對獲勝者所製作記錄,可以比對出戰場感知與狀況掌握落差程度,此點將具備極高情報價值。總而言之,從戰史研究與情報研析觀點來說,印巴衝突雖然很有可能順利落幕,但後續情報作為與挑戰才正要上路呢!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