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中美博弈下香港須轉型 大灣區成救贖關鍵

2025-05-22 11:40:08 最後更新日期:2025-05-22 13:26:58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20250522a(輕新聞圖片)

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2025年5月21日出席由香港資深傳媒人聯誼會主辦的講座「中美關係下香港何去何從」時表示,中美之間的博弈無可避免會影響香港的發展。他將香港比喻為「大象打架,草地遭殃」中的「草地」,強調香港需抓住粵港澳大灣區(下稱大灣區)的機遇實現轉型,並調整對外策略以適應國際局勢的變遷。

中美博弈下的香港定位

何志平以「大象打架」形容中美兩國的角力,指出香港長期處於被動受壓的「草地」角色。他分析美國駐港總領事的任命變遷,指出美國已從過往派遣擅長政治事務的官員,轉向任命具經濟專業背景的官員,這一轉變反映了美國對香港策略的調整。

他回顧歷史,香港曾被美國用作顛覆中國政治安全的「顏色革命」據點,一度更成為美英等國對華發動「貨幣戰爭」的前沿陣地。批評港英政府在1990年代採取的「光榮撤退」策略,埋下分裂隱患,導致部分香港精英對中央政府缺乏信任,甚至挑戰國家主權。他以2014年的「佔中」事件為例,指這是外部勢力試圖製造危機並撤離資本的明證。

針對中美關稅爭端,何志平分析,美國加徵關稅實質上是「轉嫁通脹壓力」的手段,通過抬高進口成本為加息創造條件。他指出,中國對美出口商品多為美國中下階層的日常必需品,關稅加碼反而可能加劇美國國內通脹。而中國經濟因內需擴張,對美出口僅佔其GDP的2.4%,顯示出較強的抗壓能力。

大灣區:從競爭到共贏的轉型之路

何志平強調,香港應以成為大灣區的「中環」為目標,而不是「龍頭」。《基本法》109至112條賦予香港不可取代的優勢,可以專注於國際金融交易等高端服務,內地的產業可以在香港集資上市走出去。他提出轉型路徑需經歷「競爭、分利、共利、讓利」四個階段,並預測在未來十年內,香港可憑藉金融優勢,成為大灣區的「中環」,服務於國家戰略需求。

他對未來持樂觀態度,認為「世界局勢有週期性變化」。他指出,中國已制定系統性對策應對美國政策,而美國加徵關稅等舉措可能因國際軍事動盪及內部經濟壓力,在2025年底面臨轉折。

何志平建議,香港應繼續與歐美國家開展民間外交,但不宜將資源過分集中於此。他呼籲拓展與非洲、發展中國家及欠發達地區的合作。

何志平最後呼籲,香港需在維護國家主權與拓展國際關係之間尋求平衡。他認為,香港應鞏固金融與航運等傳統優勢,並通過大灣區協作突破地理局限。他將香港的「邊疆」地緣屬性視為挑戰與機遇並存,建議以「一國兩制」為依托,將聯通世界的角色與融入祖國的責任相結合。

發佈於 時事拆局
By 2025-05-2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