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石琪﹕修復佳作 各有謎團 《花樣年華》和《行規》

2025-05-22 16:07:47
石琪

香港資深影評人。1964 年開始寫影評至今。

2505223《花樣年華》和《行規》宣傳海報

近日看了新修復的香港舊片《花樣年華》和《行規》,仍然好看。

王家衛導演2000年首映的《花樣年華》,轉眼間現在二十五周年了,4K修復的導演版,重現梁朝偉最俊秀、張曼玉最花樣的形象,當然迷人,亦是王家衛最受國際讚賞之作。

有人認為王家衛拍攝的都是「音樂錄像」,其實他還有很多優點,但《花樣年華》正好是影音結合特別優異的典範。杜可風和李屏賓的攝影,張叔平的造型與文念中的美術,Michael Galasso的配樂,成為經典組合。

片中樂曲有評彈、越劇、京劇、西廂記粵曲、國語時代曲、拉丁美洲名曲,以及潘迪華唱印尼名曲《梭羅河畔》。其中1946年周璇唱《花樣的年華》,陳歌辛作曲、范烟橋作詞,正是中文片名來源。英文片名In the Mood for Love,來自老牌流行曲I’m in the Mood for Love,很多西方歌手唱過,包括納京高Nat King Cole。片中亦有納京高唱西班牙語的古巴名曲 Quizas Quizas Quizas(Perhaps Perhaps Perhaps)。

特別重要,是日本梅林茂為1991年鈴木清順導演影片《夢二》所作的「夢二主題曲」,被《花樣年華》屢次採用。片中經常拍攝張曼玉穿旗袍婀娜慢行的背影,幾乎每次都配上這首無詞之曲,十分動人。

張曼玉每次出場,都穿不同的高領華麗旗袍。她的角色只是女秘書,與丈夫住在舊樓分租房間,其實不可能有那麼多名貴旗袍。亦有人批評唯有明星和交際花才這樣打扮,1960年代寫字樓女職員如果穿旗袍也樸素得多。但這些旗袍無疑大大增添《花樣年華》的魅力,尤其被外國人讚美。

王家衛生於上海,長於香港,此片充分顯出他的上海情懷。潘迪華演房東太太,就大說上海話 ; 只講粵語的張曼玉角色也是上海人。梁朝偉飾演在報館工作又寫小說的文人,藍本是來自上海的報刊編輯兼小說家劉以鬯,南下香港後,也曾在東南亞的中文報館工作。片中梁朝偉同樣,後來去了南洋,還在柬埔寨吳哥窟留下「心聲」。

當然,《花樣年華》最可觀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香港懷舊景物。其實片中外景不多,但殘舊樓梯和雲吞麵檔,斑駁牆壁,那些夜景和雨景的情調極佳。當年香港罕見的日本電飯煲、張曼玉晚上穿着華麗旗袍、拿着落街買雲吞麵的罐子,都有妙趣。

故事是微妙婚外情:隔籬鄰舍的男女主角,逐漸發現彼此的配偶偷情,於是同病相憐,情投意合起來。然而發乎情止乎禮,堅持不像她的丈夫、他的妻子那樣真正出軌,構成明明相愛卻又相拒的不了情。

至於真正婚外情的另一對,始終沒有露面,只見背影和聽到說話聲音。奇在有了張曼玉、梁朝偉那麼美好的配偶,竟然不忠偷情,另一對似乎也有不平凡的郎才女貌。——我不禁好奇,他倆到底怎樣發生關係,後來又怎樣呢?

盛傳《花樣年華》的故事靈感,來自劉以鬯小說《對倒》,查實情節人物都完全不同。假使王家衛還拍出另一對的情緣,正好與男女主角的情況對照,成為倒影。當然,不拍也有好處,保持「留白」的謎團,勝過畫公仔畫出腸。

現在修復的導演版,結尾字幕之後加上九十年代一段,亦是梁朝偉與張曼玉,但與《花樣年華》本來角色無關,簡直無厘頭。——此外,細心留意,當可發現全屋人對張曼玉送給房東太太的日本電飯煲十分驚奇讚好之前,廚房雜物中已有一個電飯煲。大概剪接時掉亂了前後次序。

那時香港未有電飯煲出售,偷情男女常往日本和外埠,亦帶回香港買不到的「另類」領帶和手袋,弄到兩個丈夫都有同樣領帶,兩個太太都有同樣手袋。其實兩對鄰居夫婦時時出人相遇,見到彼此領帶手袋一樣,必然「穿煲」。那對偷情男女太疏忽大意了,抑或故意讓配偶知道移情別戀呢?

張曼玉飾演蘇麗珍,已在1990年《阿飛正傳》出現。梁朝偉演周慕雲,則在《阿飛正傳》結尾無端端亮相,到了《花樣年華》和2004年的《2046》就成為男主角。這三片構成三部曲。

1979年翁維銓導演拍成首部劇情片《行規》(他與李茜合編),是「香港電影新浪潮」最早名作之一,距今四十六年,比《花樣年華》早了廿一年。——許鞍華《瘋劫》、章國明《點指兵兵》、徐克《蝶變》亦在1979年首映,同屬「第一浪」。王家衛屬於「第二浪」,1988年才拍出首作《旺角卡門》。

跟《花樣年華》風格化、迷情文藝大異,《行規》是警匪片,但並非大打大殺大動作那種,獨特之處在於拍出紀實式作風,現在觀看「真實感」仍然很強,而且不失新意。

香港出生的翁維銓曾在美國留學,成為荷里活著名華人攝影師黃宗霑的入室弟子,又做過越戰攝記。他回港後曾協助英國電視台拍攝香港毒品紀錄片《白粉歌劇》,追隨香港警方掃毒行動,親身接觸黑白道,而且熟悉金三角毒梟實況。這些難得經騐用於《行規》,自然跟一般閉門造車大有分別。

憑胡金銓古裝武俠名片《龍門客棧》成名的台灣男星白鷹,在《行規》飾演港英警方掃毒幹探,放長線偵緝販毒大王。片中說明緝毒很需要線人通風報訊,石堅飾演毒幫中層師爺,被白鷹軟硬兼施下做了重要線人,而又左右逢源,一面提供線索一面詭計出賣雙方。

石堅的角色有點像雙重「卧底」或「二五仔」,活現出「兩面人」特性。他在家中是小子女的慈父,對卧床老母盡孝。妙在懵懂老母對進入其家搜查的警隊說:「食咗飯先走啦!」正是當年老人家對客人的口頭禪。石堅角色除了有很傳統的老婆,還有「契家婆」情婦,就是焦姣飾演地下賭場女主人。

翁維銓是潮洲人,正如後輩王家衛有上海人情懷,《行規》也有潮洲人情懷。雖然對白全部粵語配音,沒有潮洲話,但石堅一家是潮洲人,當年毒販亦多潮洲人(包括真實的「跛豪」)。壓軸高潮發生於潮洲人最重視的盂蘭節盛會,實景拍攝,十分熱閙。

此片除了黑吃黑,亦有白鬥白。警隊內不同組別互相競爭,屢次使白鷹功虧一簣。而且當年雖然已有 「廉政公署」, 但仍有貪贓警官,以及向黑幫提供重要情報的內鬼,導致白鷹的偵緝困難重重。這主角沒有情緣,唯一減壓方式是前往大嶼山「爛頭營」的石屋過夜,雲霧彌漫,晨早觀鳥。

每次看《行規》,我都特別喜歡白鷹帶背囊前往大嶼山的段落。「爛頭營」我早已去過,真是奇景。——認識翁維銓後,才知道片中石屋是他擁有,上山尋找卻不知哪一間才是,終於找到,破門進入,很有趣。——翁維銓很久沒有上去了,石屋廢置,後來洋人朋友幫他修補得很好,我亦和行友去過很多次。

若干年前,我已在「香港電影資料館」看過《行規》的修復導演版,可惜很多夜景仍然太黑。今次M+修復較佳,顯出黑夜中緝私行動隱約可見的真實感。——此片全部實景,又多手提攝影,翁維銓詳細拍出警方部署和器材,例如 夜視望遠鏡和對講機,由華洋警官在「安全屋」遙控指揮。

《行規》最經典是後段漫長的「狗仔隊」跟踪情景,由尖沙嘴「新世界」酒店開始追隨疑犯的私家車兜來兜去,弄到警方車隊和「狗仔」們氹氹轉遊花園,必須不斷遙控換位接力,一路追到觀塘。——這段戲沒有飛車撞車的危險特技,但拍出高難度逼真感,亦可見千辛萬苦追踪也未必得成正果。

廿多年後,游乃海導演2007年警匪片《跟蹤》,任達華、梁家輝和徐子珊主演,集中拍攝俗稱狗仔隊的香港警隊刑事科跟蹤組,亦是香港佳作,2013年被南韓照樣重拍。

《行規》結尾是突然死亡的悲劇:堅持「邪不能勝正」的白鷹警官角色,與石堅角色一起慘遭殘殺。不過也有謎團,白鷹被黑幫裝入麻包袋「棄屍」之際,滿臉鮮血的眼皮微動,是否真正死亡呢?翁維銓在映後座談也說結局保持疑問。或許故意留下可能拍續集的伏線,可惜後來當然沒有下文。

《花樣年華》另一對的婚外情,《行規》主角的生與死,都保持意猶未盡之謎好了,任由觀眾猜想,不必解謎。

 

原文刊於「石琪影藝談」,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5-05-2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