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資深影評人。1964 年開始寫影評至今。
《乘著光的幻想》、《迷途新娘》及《警上添花》宣傳海報
(壹)《乘着光的幻想》得獎多
第十八屆「亞洲電影大獎」上月在香港西九「戲曲中心」揭曉頒發:印度片《乘著光的幻想》得最佳影片獎;同樣描寫印度女性的《警上添花》得影后獎和最佳新導演獎;劉青雲憑香港片《爸爸》得影帝獎。—— 此外,日本片《生之敵》的吉田大八 得最佳導演獎,役所廣司獲「終身成就獎」,伊朗片《一念菩提》得最佳編劇獎。
過去一年本港叫好叫座的《九龍城寨之圍城》和《破。地獄》只得比較次要的美術、剪接、配樂等獎。—— 台灣資深的李康生、楊貴媚分別憑《小雁與吳愛麗》及《默視錄》獲最佳男女配角獎。
這次最受嘉賞是兩部印度女性電影,似乎很冷門。其實印度電影向來多產多元,由已故薩耶哲‧雷Satyajit Ray的寫實藝術片 到寶萊塢 Bollywood 主流歌舞片,都受國際注重 :《作死不離三兄弟》(3 Idiots)曾在香港爆冷賣座,《打死不離三父女》(Dangal)更在大陸狂收。近年Netflix串流平台大量印度片 和 劇集 也受不少香港觀眾歡迎。
《乘著光的幻想》(All We Imagine as Light),中國大陸譯《想像之光》,台灣改名《你是我眼中的那道光》,去年已獲「康城影展」 評判團大獎,還被英國《視與聽》(Sight & Sound,或譯 「視與聲」)選為去年全球五十部佳片第一名,難怪亦在「亞洲電影大獎」奪冠。
請勿單從片名,以為富於狂想、奇幻、浪漫和光明。其實相反,此片側重現實陰暗面,畫面黯淡,手法細緻而又曖昧,有點像侯孝賢悶藝作風,適合「影展小眾」,並非雅俗共賞。好看抑或難看?真是見仁見智。選為「亞洲最佳」 而至「全球第一」,我認為過譽誇大了。實際上,多年來各地和國際評獎 經常偏鋒古怪,《乘著光的幻想》好在正派誠懇,沒有標奇立異顛覆變態。
這是卅九歲印度女導演Payal Kapadia的小本獨立製作,獲法國、盧森堡、荷蘭、意大利的團體協力贊助,描述印度孟買三個在醫院工作的女性,她們同為這個龍蛇混雜、烏煙瘴氣大城市的外鄉人。
主角是循規蹈矩、能幹又好心的已婚護士;丈夫遠在德國工作,很久沒有通消息了。她熱心幫助醫院老廚娘,應付殘舊住所被地產商迫遷改建的問題。—— 與主角同屋共住的年輕護士則活潑反斗,不願由父母安排結婚,而違禁與回教青年男子相戀。
《乘著光的幻想》紀實式呈現孟買基層平民的日常生活,以及醫院工作情況。下半部戲肉,是老廚娘決定離城還鄉,兩護士陪她回到海濱漁村。年輕護士的回教男友也秘密到來,偷偷幽會交歡。女主角救活一個遇溺中年男子,晚上照顧他時,幻想他是遠隔天涯的丈夫。
印度至今仍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排婚姻,女主角與陌生丈夫婚後聚少離多,長期寂寞失落。有男醫生對她一往情深,寫情詩給她,想和她「私奔」,一起離開孟買。她謹守傳統婦道而拒絕。隨後她明白自己的婚姻再難維持,那晚幻想在德國捱苦的丈夫對她盡訴心中情,但她說永遠不願再見到他。
這幻想場面相當曖昧,似乎暗示她決定不再受盲婚啞嫁約束。結尾就明確表示她解脫了,與老廚娘及年輕護士在漁村小茶室輕鬆談笑,還叫年輕護士帶來秘密男友相見,顯然贊成這對小情人打破宗教界限與家庭規矩的自由戀愛。——最後鏡頭,是黑夜中點綴着茶室簡陋的彩色燈光。
(貳)《迷途新娘》叫好叫座
雖然《乘著光的幻想》在「康城」 得獎,不過印度並沒有挑選此片角逐「奧斯卡」 最佳國際電影獎,而選派《迷途新娘》參賽,可惜未能入圍。
早已在Netflix上架的《迷途新娘》(Lost Ladies),是印度另一位女導演Kiran Rao之作(她曾與《作死不離三兄弟》《打死不離三父女》紅星Aamir Khan結婚),亦以印度婦女的婚姻問題為題材,有普遍現實性。但並非「小眾悶藝」 ,而拍成錯摸喜劇,在印度叫好叫座。
《迷途新娘》描述兩個同樣紅紗遮面的新娘,在擠迫火車途中輾轉迷失。其中一個被新郎帶回家鄉 才發現搞錯,這新郎的真正新娘則流落在某個車站。 —— 情節發展通俗有趣,還有「神探」偵查烏龍奇案。
兩新娘之一天真「無知」而可愛,被車站食檔阿姨收容,與街童和乞丐為友。另一新娘是聰明好學的才女,被逼嫁給惡覇,因此故意失踪。—— 此片亦反映印度婚姻習俗要女方向男家貢獻金錢嫁妝,才女的家庭便
賣田嫁女,很艱苦。
妙在看來醜惡的「神探」其實好人,幫才女對抗惡霸,讓她及時入讀農業學院,大快人心。才女亦幫了天真新娘與痴心善良的新郎團圓,結局皆大歡喜。
(叁)《警上添花》 角逐「奧斯卡」
至於《警上添花》(Santosh),大陸直譯《桑托什》,或譯《執法迷宮》。這一部也是女導演之作,但比《乘著光的幻想》 更不符印度當局的口味,拍成揭露印度黑幕的黑色奇案片,被印度禁映。加上女導演Sandhya Suri是印度裔英國人,此片主要是英國出品,代表英國角逐「奧斯卡」 最佳國際電影獎,印度官方認為不是印度片。
無論如何,《警上添花》完全印度背景,印度人演出,印度寫實感強烈,而側重可怕的陰暗面。—— 女主角Shahana Goswami 飾演名叫Santosh的印度北部鄉鎮新寡女子,警察丈夫殉職後,她獲准接替職位,做了女警。
她很有正義感,積極追查少女被姦殺案,從手機線索緝拿了男青年疑兇,還參與酷刑迫供。這疑兇自殺而死後,她才發現是冤案,上層明知冤枉但乘機包庇惡勢力,宣稱破案立功。女主角無法反抗,最後憤而辭職。
此片除了反映「常有女性失踪遇害」 的現實狀況,更觸及印度傳統的「種姓」 分歧問題。被姦殺少女屬於最受歧視的「不可接觸賤民」,儘管印度法律保障人人平等,實際上仍然嚴重歧視。「良民」不會接觸「賤民」經手的飲品食物,地方官僚亦不大理會「賤民」遭受的暴行。
也有印度主流影片拍攝種族問題,例如Netflix上架的《印度憲法第15條》(Article 15)拍攝城市開明好警官,被派到鄉村就大力依法反歧視,積極追查「賤民」失踪女生被姦殺案。——— 《警上添花》則顯出實際上黑幕重重,往往將錯就錯,慘上加慘,冤上加冤。—— 片中正義女主角演得好,她的老牌女警官上司更好,充分表現出一方面維護女權和公義,同時又要在官僚制度中有所妥協的矛盾,演得比女主角更有立體感。
這三部女導演的印度女性電影,拍法各有不同,正好相提並論,對照比較,以免偏於一面。
原文刊於「石琪影藝談」,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