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張競:思考掩體殺手炸彈反制手段

2025-06-25 00:11:28 最後更新日期:2025-06-28 09:32:44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50891336n 1編按:福爾多鈾元素提煉中心所在的山頭。由於缺乏更有效的觀測手段,加上提煉大廳在山頂對下至少100公尺。雖然特朗普已聲稱任務已完全成功,但現時流傳出來的初步評估似乎都未有十足把握。

 

美國派遣B-2隱形轟炸機群6月22日自本土密蘇里州懷特曼空軍基地(Whiteman Air Force Base in Missouri)啟程,運用數度空中加油支援,採取長程奔襲戰術,使用被稱為掩體殺手(bunker buster)軍用序號GBU-57大型鑽地炸彈(MOP:Massive Ordnance Penetrator),並結合美國海軍潛艦兵力運用戰斧(Tomahawk)潛射對地導彈,對伊朗本土福爾多(Fordow)、納坦茲(Natanz)以及伊斯法罕(Isfahan)三處核工程設施,實施戰術打擊。

儘管初步戰果評估狀況顯示,GBU-57大型鑽地炸彈對於地下掩體,確實是展現出驚人破壞力;面對各類型掩體殺手,其實仍有諸多反制手段能夠減少與降低其作戰殺傷效果。謹此列舉各項可行構想如後,提供《輕新聞》讀者參考,祈請各方先進不吝指正。

首先必須指出,從戰後各個媒體報導所附圖像資料顯示,吾人確實發現伊朗設置於地下掩體內相關核設施,基本上其所在位置與基本布局及結構,其實都已經嚴重曝光;因此多家媒體可以依據美軍實施攻擊後商用衛星圖像資料,配合繪製其進出坑道洞口、機具運作空間以及通風管位置,推估伊朗地下核設施毀傷狀況。就防護措施來說,前述資料洩露絕對是致命罩門。

509426724 n編按:MAXAR衛星圖片公司拍到的疑似彈洞,2009年時似乎是工程隊道的出入口。美軍把兩個已封的洞口當目標,很大機會是認為這裏結構較弱,鑽得更深的機會更大。(圖片來自GOOGLE EARTH)

 

其次是在攻擊後,德黑蘭方面傳出訊息,聲稱在美國發動攻擊前,伊朗就已經從可能被攻擊地點開始疏散作業人員,並且搬遷作業機具以及精煉核原料成品。分析家指出,從媒體公開報導美國B-2隱形轟炸機進駐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儘管透過此項兵力機動針對目標前推至前進基地,事後證明是戰術佯動與欺敵作為。另有媒體報導指出,美國與英國加油機隊進駐地中海與大西洋附近空軍基地,確實亦是重要預警徵候;就此來說,亦是提醒吾人建立預警能量與重視情報徵候研判,搭配適當疏散搬遷作業,確實也是關鍵反制作為。

 Al Ghadir March 2019 Figure 7b編按:2019年福爾多地下濃縮鈾分離中心的結構圖,無法確認其真偽,也無法確認其於地面的相對位置。加上對於該山山體地質結構缺乏理解,事實上要確認戰果也相當困難。(圖片來自連結)

 

再者就要提到,反制隱形轟炸機來襲,假若實在是無法獲得或是建立能夠破解隱形轟炸機匿蹤能力之預警雷達,此時就應將重點配置在掌握敵方遠程奔襲中途,實施空中加油作業時,透過掌握加油機隊飛航動態與作業徵候,藉此獲得適當預警。其實美軍隱形機隊從懷特曼空軍基地啟程初期,因為考慮飛航安全,確實曾經對外發送過電子導航信號,但當機隊爬升至巡航高度並完成編隊後,當時就立即關閉相關導航設備,並且實施嚴格電磁發射管制,支持機隊隱匿運動,此時就會讓預警徵候劇減,難以掌握其運動航跡。

1745388162302編按:要預防B-2之類的高隱身戰略轟炸機越洋來襲,需發展的空防系統和技術其實並不容易,至少也需要一種長程且也具高隱身能力的攔截機進行遠程攔截作戰。日後成飛新世代機可能就要負責這種在大洋上搜索追獵的作戰。(網絡圖片)

 

其實美軍隱形轟炸機機隊在大西洋以及地中海空中加油作業空域,在與空中加油機隊會合階段,儘管大部分係藉由資料鏈路交換資訊完成會合,但是在接合加油裝備與輸具最後階段,卻還是曾經打破無線電緘默管制,從而讓其動態因此可能曝光,但是伊朗方面卻無法獲得並確認詳細威脅動態資訊。因此建立遠距電子與通信信號截收作業能量,搭配雷達偵蒐作業,確實是反制空中威脅重要關鍵。

當然亦有軍事研究者指出,儘量建立備份設施與機動疏散能量,搭配加固後地下掩體,採取狡兔三窟手法,讓敵手面對多個目標不得不備多力分,難以完全摧毀所有設施與作業能力,自然亦是合理反制手段。但若是考量作業成本與放射物料安全管制,假若預算經費與人力不夠充足,難以建立備份設施或是機動疏散作業能量,恐怕此等反制手段會不切實際難以落實。

編按:一張來歷不明的俄國阿曼托山山下秘密設施通道圖,兩若個交通豎井是指山腳的礦場設施,那整個建築群就在山體正下方的岩層內,而且上方似乎有花崗岩層,可視為強力的抗爆防護層。這裏只標出複雜的隧道網,沒有標出核心建築群的結構及用途。事實上,入口所謂的廢礦場設施,雖然大部分時間沒人也沒軍隊把守,但似乎還是有人類及車輛活動的。有趣的是,山並不是封閉區域,反而是當地遠足人士常去的地方。事實上,地下工事不但要建得深,有足夠分散性仍可保證其不被"一鍋端"。(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此外就要針對掩體殺手炸彈本身來思考反制措施;基本上針對此種武器之防護與反制手段會與防空反飛彈措施相當類似,在軟殺作為方面,在所欲防衛設施周邊,運用電子作戰反制能量,干擾衛星導航信號,讓來襲掩體殺手炸彈偏離目標,此乃最基本反制措施。

至於硬殺作為方面,設置反制武器陣地,運用防空導彈與近程防禦武器系統(CIWS:Close-In Weapon System)等各式反導彈系統,應當還有相當程度發揮空間。由於掩體殺手炸彈彈體本來就因其必須深入地層,穿透堅固結構體,所以就會特別加固。反制武器能否產生適當殺傷效果,恐怕必須思考如何增加彈頭穿透力,方能讓掩體殺手炸彈內部裝藥,在反制武器彈頭穿透後產生殉爆效應。

 

Panzerung Type 85 96 Al Khalid編按:複合裝甲精妙之處,在於除能更好擴散、削弱HEAT彈的金屬噴流外,其多層不能材質結構還可以偏移脫穿彈的行進方向,甚至可利用不同材質的應力剪斷脫穿彈以削弱其貫穿力。大型地下掩體上方如果有多層結構(無論是天然還是人工),也可能有類似效果。(圖片來自連結)

 

但若是從另個角度來說,假若反制武器彈頭無法順利穿透掩體殺手炸彈加固彈體結構時,是否有可能因為反制武器彈頭所具備動能,讓其軌跡產生偏移,最後在穿透地層結構時,因為角度偏移而無法順利到達地下掩體?

此外亦可思考如何反制掩體殺手炸彈所配備之大型鑽地彈智慧引信(LPSF:Large Penetrator Smart Fuze),是否有可能利用特定手段讓其產生誤判已經穿透地層,從而提早啟動觸發?到目前為止,並無任何公開資料顯示,武器科技工藝研究者對此有所探討,顯然此面相仍是尚待開發處女地。

5104984 n編按:個人認為計算鑽地彈的穿深,不可能只顧其普通岩石的穿透力。若上方有一層相當厚度的花崗岩,其抗穿能力一下子可提高幾倍。一般而言,常見的混凝土設計強度為140-350 kgf/cm² (2000-5000 psi);但花崗岩的抗壓強度可達1000-3000 kg/cm²,彈性模量也達1.3-1.5x10^6 kg/cm²。(網絡圖片)

 

最後假若是在地下掩體地面至掩體地層間,運用強化混凝土增加結構強度,或是在地面建構某些特並結構體,增加掩體殺手炸彈必須穿透地層與結構體強度,其基本原理是會與裝甲車所使用非爆炸反應裝甲(NxRA:Non-explosive reactive armour)或是稱為非含能反應裝甲(NERA:non-energetic reactive armor)近似;但能否運用此等理念,以便增強地下掩體對抗掩體殺手炸彈之防護能力,絕對具有深入探討價值。

但吾人或許亦可從裝甲車所使用爆炸反應裝甲(ERA:Explosive Reactive Armor)獲得反制掩體殺手炸彈靈感;在地下掩體上方地面布置特定爆炸裝置,在掩體殺手炸彈下落接近時引爆,其所產生爆炸效應,不論是引發掩體殺手炸彈殉爆,或是讓其下落角度偏移,其實都可以產生保護地下掩體效果。就目前來說,此種反制防護手段並未受到武器工藝設計者關注,未來仍有繼續深入探討空間。

509432336 762605806098224 5456768590218910353 n編按:有流出的美國國防情報局初步報告顯示,現在難以評估福爾多濃縮鈾廠是否已被摧毀,甚至連炸彈是否已穿入至適當的深度都不知道,而且金次攻擊恐怕已用上大半的GBU-57的儲備。美軍日後面對這種地堡,可能會重回動用B61核彈進行攻擊了。(圖片來自美國空軍)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5-06-2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