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擂台】「三大賊王」命運 如何引起港人共鳴?

2017-04-11 13:01:29
張心怡

香港輕新聞編輯

0411 觀點

【香港輕新聞】今屆金像獎結果塵埃落定,《樹大招風》、《一念無明》等具有明顯本地特色的影片,創下佳績。有觀點認為,今屆是本土電影的天下,亦有評論關注《樹大招風》,點評這一描述時代變遷下「三大賊王」命運的影片,為何獲得眾多港人共鳴。

國際關係學者沈旭輝日前撰寫《樹大招風》影評。影評中詳解「三大賊王」所影射的蘊含,在香港黑道叱詫風雲的「葉國歡」,打算北上「漂白」做生意,在與內地各級官員打交道時,卻完全打不破對方牢不可破的腐敗潛規則;「卓子強」囂張地向富商索要20億天價贖金,卻無視香港富商對於當時正值改革開放的中國,有重要貢獻,最終在特權影響下,不能返港受審;「季正雄」則縮影了一代省港旗兵的經歷,「懲越戰」老兵經本地賊王引入香港犯案,但「誰主誰副」的問題,涉及持續至今的中港矛盾。

沈旭輝認為,回看這段歷史,反映的正是一個時代終結、另一時代開始前的地下秩序,同時也是紛擾不安的地上秩序的另一面,《樹》講的是「三大賊王」,「卻能令千千萬萬個『王』心生共鳴。」

資深評論員李怡今日在《蘋果日報》的專欄中亦指,《樹》所講的是三人面臨香港主權轉移的命運,賊王「葉國歡」不敵大陸的潛規則,暗示了他們來到了更大的賊性時代;又指,《樹》與去年的最佳電影《十年》一樣,是幾套提名電影中唯一不能在大陸上映的作品,反映港陸兩地社會意識、至少是與大陸官方準則的差異在擴大。

李怡亦指,今屆金像獎可謂是本土電影的天下,證明了真正的文藝創作必源自接地氣的生命力,來自創作者對社會現實和人性的敏銳感應,大部份的文藝經典都帶有濃厚的本土或民族色彩,而迎合外地市場的創作,不可能是真正有靈魂的作品。

網媒《立場新聞》刊登的前社民連成員楊繼昌的評論,指《樹》比《十年》的政治含意,在本土觀眾眼內只有多不會少,從去年為《十》投下一票到今年明正言順扮獎給《樹》,「金像獎的評審也算得上是在凜冽北風下為本土守住陣地」;而網絡上對新晉影帝林家棟的喝彩,也是一種久違了、很香港的感覺。

楊繼昌又提及同獲提名的《美人魚》,指周星馳即使要北望,也做到不卑不亢,《美》是合拍片,也不失港味,「強行植入香港文化符號之舉,擺明向強國反輸出香港情懷。」楊認為,電影是時代的標記,本地電影成為港人政見心聲的投射,是無可避免的新浪潮。

《香港01》日前的「01觀點」則聚焦港產片和合拍片的迷思,指今屆五部獲提名最佳的電影,只有《點五步》屬「港產片」,其餘均為「合拍片」。而不少觀點批評合拍片大行其道、港產片已死云云,「01觀點」認為此說是貶損香港文化,指近年每逢涉及中資、內地市場,就有部分港人頗為戒懼,甚至視之為洪水猛獸,這是對香港文化沒信心的表現。「如果我們認為香港文化是瑰寶、有價值,為何不能藉合拍片將香港文化推而廣之,甚至以香港文化影響內地?」

By 2017-04-1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