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草動】特朗普訪華 2535億美元合作項目反映什麼?

2017-11-10 14:25:03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特朗普上任首次訪華,是否有與往屆不同之處?兩國首腦本次會晤的重點話題是能源項目與經濟合作,有媒體關注2535億美元合作項目的細節。也有媒體關注特朗普在中國的表現和在日本韓國不同,及中方這次以「國事訪問+」罕有規格接待的寓意。

此前,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曾透露中方會以 「國事訪問+」規格接待到訪的特朗普,崔天海解釋 「+」代表 「除安排全套國事活動外,兩國元首還將作小範圍、非正式的互動」。《明報》有文章分析,通常的 「國事訪問」是指某國元首應邀到訪後,東道國會以官員接機、紅地毯、軍樂團演奏兩國國歌、鳴21響禮炮、兩國元首檢閱三軍儀仗隊,以及隨後的會晤演講與國宴等安排。

文章又稱,看特朗普前日抵京,中方派出十九大新升任政治局委員的國務委員楊潔篪,這與日本韓國派出各自外長接機相比規格更高。隨後,特朗普在故宮的一系列包括觀看文物修復技藝的參觀流程,已充分體現「國事訪問+」的小規模非正式互動精髓,也可見一般國事訪問與「國事訪問+」有明顯區別,且後者規格明顯更高;接下來或許應期待特朗普會否與十九大剛誕生的七名新常委會面。

《星島日報》社論提到,特朗普前日與習近平在 「紫禁城半日遊」時,雙方商貿官員也簽署了一筆九十億美元(約合703億港元)的生意合約,極高規格的接待與貿易合約,相信是美方樂見的情況。

到訪中國之前,特朗普曾在多個公開場合抨擊中國貿易協議是 「不公平」協議。社論稱,特朗普在競選期間靠抨擊中國貿易協定贏得大量藍領支持;今年有啟動針對中國知識產權的 「三〇一條款」。在昨日晨於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美貿易合作雙邊會談上,特朗普又一次提到中美兩國間存在的貿易不公平,稱過去幾屆美國政府造成了這種不公平,現在必須著手處理,但同時表示這種逆差「不怪中國」。

《成報》社論則從特朗普參觀行程分析其中深意。文章認為,為特朗普安排的文物修復技藝展示環節有重要象徵意義,暗示了中美之間確有亟待解決的問題,但亦須像修補文物一樣耐性解決不能著急。上月白宮幕僚長凱利接受采訪時曾指,中國並非是美國的競爭對手,而是另一世界大國,與美國有許多合作可能。

昨日上午的中美雙邊會談中,雙方簽署2535億美元的經貿合作協議,其中包括液化天然氣等能源項目的合作文件。《星島日報》社論引述美國官員早前說法,稱北韓和商貿無疑是美國與中日韓三國的共同議題,但在中國一站將會主要集中貿易,鑑於美國有相關開發技術並已轉型為能源出口國,而中國又有龐大能源需求,料能源貿易與中國 「讓利」將會是特朗普此行訪華的重點。

特朗普於今早九時乘搭專機前往越南出席APEC會議。對於特朗普剛剛結束的訪華行程,有不少媒體對本次特朗普中國行總結為「身段柔軟」,與其到訪中國前的態度以及對待日韓兩國的態度都大相徑庭。多篇報章社評指出,特朗普訪華前強烈抨擊中美的巨大貿易逆差,又強調要認真處理,但在北京卻口風急轉,聲明貿易不平等非中國之過的言論亦令人嘆為觀止。

《信報》社評認為,特朗普在中國表現「軟弱」有多個原因:特朗普首先奉行的是「美國優先」政策,對前幾屆政府注重的政治形式與普世價值不太重視;此外,特朗普在國內的政治形勢不樂觀,「通俄門」的發酵或令特朗普急需以實際好處向國內的支持者交代,因此對此行特朗普將越發像「經紀」而非「強國領袖」。

文章認為,全球領袖除硬實力外,還需有令其他國家信服的清晰價值方向,特朗普上台後若繼續以經營「公司」的方式經營一國,將等於變相助長中國進一步在世界嶄露頭角,形成「美退中進」趨勢。

《蘋果日報》李平文章評價,習近平與特朗普兩人都有「不受普世價值、政治精英的主張約束」等特點,而這次二人會面北韓危機、中國人權問題並未如往常中美會晤般成為重點,顯示「中美兩國的投緣、聯手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星島日報》今日社論則稱,特朗普提出的「美國優先」也是以「為本身公民的利益來討別國便宜」的思維,所以他來華後為美國企業談生意的目的更強,而非「為意識形態來吵架」。同報「架勢堂」齊秀峰文章則言,國與國交往從來「講金不講心」,因此不能將特朗普訪華後言辭溫和視為「服軟」,而應理解為兩國領導人互相「賞面」的理性與策略性考量的結果。

《立場新聞》今日引述《華爾街日報》等外媒消息,稱本次特朗普中國行雖促成了高達2535億美元的合作項目,但其中有不少並非完整正式合同,有些也並非新交易。美國商界甚至認為特朗普此行就中美貿易中更難應對的問題,例如深化結構性改革相關談判、以及遏制北京重商主義產業政策等方向並未取得進展,但這正是商界一直關注的問題。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7-11-1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