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唔識字」歸咎是文革禍害

2018-05-08 16:07:55
倪一祥

香港輕新聞編輯

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在建校120年校慶大會致辭時連續讀錯兩個字,引來非議。(北京大學網圖)

 

 

【香港輕新聞】今年5月4日是中國北京大學創校120年校慶,國家主席習近平早於5月2日親自到訪北大,以示重視。但兩日之後,北大校長林建華,在5月4日創校120年校慶大會致詞時,堂堂一間殿堂級大學的校長,卻犯上「低級錯誤」,將「鴻鵠之志」的「鵠」字與「莘莘學子」的「莘」字讀錯,引發中國各界熱烈討論,翌日,林建華發表一封公開信,除了坦承因文革造成自己的文學底子差之外,也強調盼外界不要只專注於他的失誤,忽視了致詞內容。

 

國家主席習近平於5月2日到訪北大,大批學生爭相與他握手。(網上圖片)

 

「鴻鵠」讀作「鴻浩」「莘莘」讀作「菁菁」

5月4日北京大學校慶,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在面對包括來自44個國家的116所國際知名大學校長、130所中國大學校長,以及十餘名中國副國級高官在內的觀眾,將「鴻鵠(音同胡)志」說成了「鴻浩志」, 將「莘莘(音同深)學子」讀成「菁菁學子」,讓外界質疑北大校長的語文能力。

「鴻鵠之志」出自《史記·陳涉世家》,陳涉(或稱陳勝)為中國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他年輕時受聘為農工,曾在農忙休息時,對其他農工表示若有天誰發達了,不可忘記這些一起流汗和辛勤工作的農工,一旁農工笑他做農工那有機會富貴 ? 陳涉喟嘆說出「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至於「莘莘」本意為眾多,「莘莘學子」指的是眾多的學生,但因「菁菁學子」意指優秀學生,所以,後人多將兩個名詞混淆。

原片段已刪減讀錯字內容

這段致詞影片遭公開後,立即引發校內學生、中國網民及各界如潮水般的嘲諷,尤其在2018年適逢北大120周年校慶之際,更讓身為北大校長的林建華深陷輿論漩渦。這段致詞影片的原始版本在內地網站已無法搜尋,目前的版本已刪減讀錯字片段。中國網民則對此大肆抨擊,認為堂堂大學校長連「鴻鵠」都無法讀音正確,大學水準可見一斑。中國網民批評:「堂堂北大校長,連鴻鵠二字都不認識,這是初中課本裡的吧!簡直是『抬』笑大方(應為『貽笑大方』,藉錯字再揶揄一次)。」另一名中國網民則憂心:「北大校長的水準都這樣,可想而知北大都變成什麼樣子了。」

被網民稱為「中關村三大白字校長」

林建華校慶出醜後,網民也翻出了另外兩所北京著名高校校長的類似笑話,並將其合稱為「中關村三大白字校長」。2005年5月11日,時任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拿出一幅書法作品,贈給來校訪問的台灣政客,並試圖當眾朗讀作品中的詩句,「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但讀到「侉」字時就卡了殼,最後詩也沒念完就草草結束,場面一度尷尬。2005年7月,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在歡迎台灣政客的致辭中說,「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但實際上,「七月流火」的意思為天氣漸涼,而非指天氣炎熱。

林建華是文革結束後參加高考首批大學生

據公開資料,林建華1955年出生,1973年至1978年任內蒙古扎賚特旗巴達爾胡農場中學教員。1978年至1986年,在北京大學化學系學習。也就是說,在席捲全國的文革浩劫中,林建華卻在18歲就成為中學教員,文革一結束就成為恢復高考後的首批大學生,似乎顯示其出身並不一般,是否真是「考上」北大也令人生疑。林建華在重慶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三所重點大學擔任過校長。

兩北大校友發出公開信要求林建華辭職

據自由亞洲報道,在5月5日和6日兩天,至少已有兩位北大校友發出公開信,要求林建華立即辭職,為北大保留一點尊嚴,但校方高掛「免戰牌」拒絕回應。5月6日下午,林建華在北京大學未名BBS電子布告欄,發表題為《致同學們》的公開信,開頭就說:「很抱歉,在校慶大會的致辭中讀錯了『鴻鵠』的發音。說實話,我還真的不熟悉這個詞的發音,這次應當是學會了,但成本的確是太高了一些。」

將讀錯字歸咎文革期間教育的缺失

於2015年2月15日接任北大校長的林建華在公開信中說,自己上中小學時正趕上文革,教育幾乎停滯。還說自己很「幸運」,1977年文革結束後考大學時,作文在語文科考試中佔了80分,詞句和語法只佔20分,「否則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他的英文也是上大學後才費勁學習,他坦承身為北京大學校長,「這個錯誤讓很多同學和朋友失望了」,但希望外界在糾錯之餘,能夠再回頭細思他那篇致詞中的意涵。他還說,他所有的重要講話「都是自己寫的」。不過,網友稱,林建話演講讀到「鴻鵠」時,有一秒鐘的停頓,很難讓人相信他之前看過稿子。

 

北京大學創建於1898年,是中國殿堂級學府。(網上圖片)

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創建於1898年

北京大學是中國文化及教育的殿堂,北京大學創建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成立之初已是中國最高學府,同時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民國建立後,校名改為北京大學校,後又改名為國立北京大學。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期,「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推行改革,把北大辦成以文、理兩科為重點的綜合性大學,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大與清華、南開合併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日本戰敗後,北京大學回到北平。1952年院系調整後,北京大學聚集了原北大、清華、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學、人文學者,奠定了北大文理兩科長期領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大學與北京醫科大學合併。如今北京大學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社會科學、醫學以及新型工科的綜合性大學。北京大學現有六個校區。北京大學校址原本在沙灘紅樓、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調整後遷入位於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學校園(燕園)。燕園兼收中國古典韻味和西方規劃理念,主要景觀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林建華向北大學生公開信全文:

 

親愛的同學們,

很抱歉,在校慶大會的致辭中讀錯了“鴻鵠”的發音。說實話,我還真的不熟悉這個詞的發音,這次應當是學會了,但成本的確是太高了一些。

我想,我的這個錯誤會使很多同學和朋友失望,覺得作為一個北大校長,不應該文字功底這樣差。說實話,我的文字功底的確不好,這次出錯是把這個問題暴露了出來。

上中小學時,正趕上文革,教育幾乎停滯了。開始的幾年沒有課本,後來有了課本,也非常簡單。我接受的基礎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統。我生活在內蒙古的一個小農場,只有幾十戶人家。現在人們很難想像當時的閉塞狀態,農場離縣城幾十公里,距離雖不能算遠,但乘馬車要一整天時間。當時不但沒有現在發達的互聯網,連像樣的書都很難找到。最近,我剛出了一本書《校長觀念-大學的改革與未來》,其中還提到了當時的情況:

「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我小學五年級,幾年都沒有課本,老師只是讓我們背語錄和老三篇。十幾歲時是求知欲最強的時候,沒有其他的書,反復讀毛選和當時一本幹部培訓用的蘇聯社會主義教程。我的中國近現代史知識,最初都是通過讀毛選和後面的注釋得到的。《矛盾論》和《實踐論》當時都讀過,中學政治課又學了一遍。一分為二、對立統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這些概念都滾瓜爛熟,也深深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思想觀念。」

我很幸運,77級的高考語文考試作文占了80分,詞句和語法只有20分,否則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我只是在考試前的幾天,讀了一本語法方面的書,剛剛知道什麼是主語和謂語。語法概念不清,上大學之後學英語也多費了很大的勁。

我寫這封信,告訴大家這些,並不是想為自己的無知或失誤辯護,只是想讓你們知道真實的我。你們的校長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有缺點和不足,也會犯錯誤。另外,我還想告訴大家,我所有重要講話,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書,都是自己寫的,其中的內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瞭解的。

我是會努力的,但我還是很難保證今後不會出現類似的錯誤,因為文字上的修煉並非一日之功。像我這個年紀的人,恐怕也很難短時間內,在文字水準上有很大的進步了。

真正讓我感到失望和內疚的,是我的這個錯誤所引起的關注,使人們忽視了我希望通過致詞讓大家理解的思想:“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

再次致以歉意!

熱愛你們的校長,林建華

發佈於 奇聞趣聞
By 2018-05-0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