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滿足科幻迷的硬科幻電影:《火星任務》

2015-10-30 00:05:52
明素

香港輕新聞特約編輯。80後、偽文青、進階人妻、新手媽媽,潛在怪獸家長。

Matt Damon portrays an astronaut who faces seemingly insurmountable odds as he tries to find a way to subsist on a hostile planet. 《火星任務》描寫太空人獨自在火星上生存900天,面對食物、氧氣和水等種種挑戰。

才剛過暑假,便到處都可以看見《火星任務》(The Martian)的宣傳片,但美國太空總署(NASA)公佈火星地表含水的發現,更能替此片達到「最佳宣傳效果」。科幻電影最迷人的地方,正是科學發展在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電影版《火星任務》,改編自美國小說家安廸威爾(Andy Weir)的同名小說,故事講述近未來,太空人馬克(麥廸文飾演)因意外獨自留在火星上,他必須利用火星營地的資源渡過900日以上,才可能得到救援。

《火星任務》應屬硬科幻故事。相對著重探討人性的軟科幻,硬科幻更著重對科學技術的描寫。導演列尼史葛(Ridley Scott)擅長處理科幻故事,代表作如《異形》或《普羅米修斯》屬於軟科幻,以誇張及對恐懼的描寫以達到相當的戲劇效果。但在處理《火星任務》這類硬科幻題材時,導演卻採取截然不同的平實手法,對馬克在的火星生活,以仿似真人秀的手法拍攝,甚至讓馬克透過營地或火星車上的拍攝鏡頭,向觀眾講述自己所面對的困難和解決方法,令「火星任務」變得更真實立體,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故事除了馬克的主線,還穿插了在地球為營救馬克而努力的太空總署人員,和戰神三號上正在回航路上的太空人兩條副線,三線並行,再加上需要向觀眾解釋的種種科學問題,難得導演在處理上有條不紊,故事節奏明快,不會在無謂的解說上拖拖拉拉。

麥廸文(Matt Damon)的演技無庸疑議,主角馬克與其前作《星際效應》中的陰險科學家相比,是一個正面幽默的人物,雖然面對資源缺乏的火星,但憑著他樂觀的性格,及超人般的智慧,一一解決各種生死筱關的問題,若真的要吐糟,馬克或者是這個故事中最不合理的存在。雖然馬克有「主角大能」,不過導演的匠心和麥廸文的演技,賦予馬克切切實實的血肉,藉著馬克每一次危機中的喘息、發飆、沈思和背影,塑造出來的不是超人馬克,而是一個為了生存而不斷發揮極限的普通人。

矛盾是推動故事的動力,推動主線的動力是馬克與火星之間的矛盾,而推動另外兩條副線的矛盾點是時間和人。太空總署中,每一個人都分秒必爭,與時間競賽,權衡角力下找出最佳的營救方案;戰神三號上,隊員要在大我和小我之間選擇,在家人與隊友的先後上選擇。

好故事加上好導演和好演員,《火星任務》絕對不會令戲迷失望,不過,不會失望不代表有出乎意料的驚喜。導演手法平實條理,演員表現恰如其份,筆者覺得是故事本身的硬科幻設定,令電影在描繪上的彈性太少的緣故。

除了人類踏足火星的設定外,當中所描述的每一種科學原理和科技都是基於現存已知的理論,馬克即使能夠在火星上種食物,但他也要自己想辦法製造水,電影中不會出現在其上映前後才公布的火星水源(還要是鹹水),也不會如之前的火星探險電影中出現火星文明和火星人。

隨著現實中登陸火星越來越接近實現階段,《火星任務》展現出的魅力分外迷人,特別當馬克挖出1997年登陸火星的拓荒者號時,相信戲迷也會和馬克一樣興奮,因為拓荒者號所代表的正正是火星任務在未來實現的可能性。

By 2015-10-3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