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財赤暴露香港死穴?重振經濟有何良方?

2019-12-03 13:08:05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在反修例風波及貿易戰的影響下,香港經濟表現漸步入寒冬,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2日)預料本財政年度會是十五年來首次錄得赤字。有意見認為,政府須盡快推新一輪紓困措施,然而措施只是治標,治本是盡快平息風暴,恢復社會秩序,讓投資者和消費者重拾信心;亦有意見認為,政府稅基狹窄、收入過度依賴賣地,財赤重現再度暴露這一死穴,長遠而言要考慮經濟轉型等動力問題,以免重蹈2003年緊縮政策的後遺症。

稅基狹窄過度依賴賣地

《明報》12月3日社評表示,重現財赤是反映出「政府稅基狹窄、收入過度依賴賣地」的「死穴」,突顯擴闊稅基總是「好景時不想做、逆境時無力做」的困局;中美交惡和反修例風暴,令香港經濟生態出現結構性變化,政府理財需要考慮新形勢,惟亦應堅持「應使則使」等原則,不能放慢促進經濟轉型和處理社會深層矛盾步伐。

《明報》社評指,近年政府財政盈餘一再破紀錄,財政儲備超過1萬億元,相當於政府近30個月開支,理論上,就算未來兩年政府「零收入」,也不會有財政問題;「撐企業保就業」是眼前首務,政府財力充足,當然應該推出更多短期紓困措施;然而本港經濟內外形勢已出現結構性的變化,以往政府估算財政收入的一些基本假設,可能已不再適用,必須調整。

緊縮政策有長遠後遺症

《明報》「聞風筆動」李先知文章引述政府消息人士表示,「若不計算回撥房屋儲備金的212億元,其實早已錄得赤字,因預料印花稅、賣地等收入都會下跌,而8月起政府推出紓困措施,亦增加了政府額外開支,但初步估計由於政府主要收入如利得稅、薪俸稅等現時仍未收取,估計最終赤字不會過千億元」;強調當局會一直「動態評估」,視乎經濟變化而決定會否再推出紓困措施,「不會對任何建議閂後門,但要評估各建議的利弊」。

李先知文章引述自由黨黨魁鍾國斌表示,「相信若政府成功止暴制亂,香港經濟有能力反彈,而政府財政穩健,即使錄得財赤,亦有空間再觀察,毋須如2003年般推出緊縮政策,因當年政府沒太多財政儲備、失業率亦高,與現時不能比較」;而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則批評政府推出的紓困措施未能對症下藥,政府需思考經濟動力問題,因過往長時間依賴內地消費支撐,建議政府應考慮推動香港品牌,令香港作為後勤基地等。

李先知文章泛民中人認為,「經濟變壞主因是中美貿易戰,不少港商生意在內地受到影響,受示威影響而令內地遊客減少是事實,相信反修例風波與經濟變壞只有部分關係」;政府的紓困措施「做好過唔做」,「經濟差政府應緊縮開支還是花更多錢刺激經濟如基建等,是兩套理財哲學,而2003年政府的緊縮政策,後遺症今日仍然存在,希望政府不要『做蠢事』,留下日後更難解決的難題」。

回應訴求恢復社會秩序

《信報》12月3日社評表示,「中美貿易談判受到香港局勢延宕,兩個經濟巨人扞格則累及全球景氣,那麼香港反修例問題所產生的蝴蝶效應,可謂無遠弗屆」;「動盪不堪的局勢持續近半年了,單靠警方在街頭鎮壓證實效果不彰,反而產生市民不滿警方濫權的副作用,以林鄭為首的問責班子要是還拿不出對症下藥的解決辦法,經濟復元恐怕緣木求魚」,「當權者迅速回應訴求肯定是恢復社會秩序的關鍵」。

《信報》社評指,「反修例風波不再是香港內部事務那麼簡單,迄今擴大為中美之間的摩擦,處理不善的話,環球經濟遭殃」;「由此可見,莫說香港的財政赤字必須依靠回復社會秩序才可得以紓緩,全世界皆渴望林鄭不要繼續守株待兔,切切實實展現誠意與市民對話以突破僵局」。

紓困措施適宜盡快出爐

《香港經濟日報》12月3日社評表示,暴力示威改變了本地消費模式,亦挫損投資者信心,「影響發展商投地信心,導致政府標售商業地皮多次出現撻訂或流標事件」;「利得稅和賣地收益是政府兩大收入來源,分別佔總收入的25.7%和20%。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預警,由於稅收和賣地收入減少,加上今年推出紓困措施,料全年將出現財赤,是15年來首次」。

《香港經濟日報》社評指,「為免情況惡化,政府須盡快推新一輪紓困措施」,「政府可寬減水電費,減輕中小企的營運開支」,「讓中小企可撑下去,避免結業裁員潮,大幅推升失業率」;「對於小市民,港府除續寬減差餉、水電費外,宜考慮是否應向全民派錢」,「也可考慮讓市民暫緩預繳稅」,減輕籌錢交稅的壓力。社評認為,紓困措施畢竟只是治標,「治本是盡快平息風暴,恢復社會秩序,讓投資者和消費者重拾信心」。

三輪紓困措施成效不彰

《東方日報》12月3日社評表示,官員議而不決,至今仍抱着「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思維辦事,如要求當局成立失業援助金,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即以立法會審批需時、「二○二一年都未做到」為由落閘;商界要求港府派發消費券直接刺激經濟,陳茂波又以外國例子成效輕微做藉口拒絕。社評認為,「港府三輪紓困措施皆成效不彰,連幫助中小企的救命貸款也審批緩慢」;「港府有的是錢,在經濟逆轉的時候若能對症下藥,大手筆紓困並增加長遠投資,創造就業機會,要渡過難關並非難事」。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12-0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