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溫仕文:港人的閱讀「惡」趣是怎樣煉成的?

2018-05-01 08:07:52
香港書展

最近有數項調查關於香港人的閱讀習慣,引起本地對閱讀的關注。首先,香港出版學會的調查發現,約4成受訪者「一向無閱讀習慣」。據香港公共圖書館最新公佈的10大借書榜顯示,最受歡迎的非小說類中文書,10 本有9本是旅遊參考書。餘下的那一本是什麼?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語文科歷屆題目(即是考評局出版那批)是也。

在筆者印象中,過往的同類調查也是得出同樣的結果。每年這些調查結果登報後,很多人都會跑出來呼籲學校努力推廣閱讀,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回望過去,筆者身邊的文科和理科同學,經歷了各式各樣死板的推動閱讀計劃後,還會看書的恐怕勉強只有10個。事實上,筆者由小學至今,聽過很多人嘴邊掛著這兩句說話:「我不看書了。」以及「我很憎恨看書!」到了教書時,筆者問過不少學生,發現很多學校仍然沿用守舊方式推廣閱讀,甚至完全放棄推廣了。

為什麼香港教育無法推廣閱讀?為什麼學生反過來討厭閱讀?筆者認為有兩大原因。

事實上,很多中學午間圖書館開放時間,都是空空如也的,當中不乏band 1 名校。照片來自網絡。

當閱讀變成功課

香港的閱讀風氣低落,從香港書展近十年來的發展,顯而易見。書展曾經淪為肉展,靠靚模來吸引雄性生物進場消費。貿發局封殺靚模後,書展轉型為中小學練習展。書展的變化反映出香港人心目中的書,只不過是發泄或操練的工具。

無錯!對大多數香港人而言,書只不過是操練工具。香港的教育就是要將書變為增進學生成績的工具。「每月/週閱讀表」的原意是要求學生定期閱讀課外書,變相要學生跑數。為了防止學生抄書名扮看書,學校安排閱讀報告幫助老師監督學生,換言之學生多了兩、三份功課。

閱讀帶來壓力,自然變得很討厭。什麼閱讀樂趣,也變成閱讀「惡」趣。

近年最出名的年青人英文小說之一: 《暮光之城》(Twilight)。照片來自網絡。

迷戀經典文學

很多學校將閱讀歸類為語言功課,選書自然成為一大問題:側重經典文學。學校選書時購入中西經典文學,旨在培養學生的「身心發展」,提高他們的「文學造詣」云云。不過,文學的表達手法、故事節奏,以至主題等等,大多已經不合時宜,或超出一般學生的認識。以英文為例,吸血僵屍(Dracula)來自沒有什麼香港人聽過的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人鼠之間(Of Mice and Men)裡的工人住在一起卻不會一起打波或打機,充滿孤獨和失落感。

筆者不是反對學生接觸文學,但年紀輕輕的學生怎能明白文學故事背後的訊息呢?如果要鼓勵學生閱讀經典,筆者認為老師應該花少少時間,以輕鬆易懂的方式講解故事內容。不過,有的學校(尤其是名校)似乎走火入魔,拋出大量學術字眼,教學生賞析文學作品!對於大多數的學生而言,這只不過是多了一些需要背誦的字詞而已。

要吸引學生閱讀,或多或少要照顧他們的口味和興趣。恐怖故事和愛情小說至少比文學作品更加刺激;語言能力稍弱的學生,也可以看圖文小說;對理科有興趣的學生,需要的是科普書籍......文學以外,還有很多書本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或放鬆心情。

家校合作,一起推動閱讀

強迫沒有興趣閱讀的學生看書,好比拉牛上樹。筆者建議學校減輕學生壓力,取消「每月/週閱讀表」和減少閱讀報告數量,從而降低新一代學生對閱讀的抗拒感。選書方面,學校也可以詢問各學科老師的意見,買入不同範疇的書籍,提高不同學生的閱讀動機。鼓勵也十分重要–老師可以透過閒聊的方式問及學生的閱讀進度,並在適當的時候解說。

雖然學校有一定的責任鼓勵學生看書,但筆者相信家庭教育始終是最有效的方式。家長即使不喜歡閱讀,也應該細心聆聽小朋友分享的閱讀心得。不過,最好始終是一起閱讀,使小朋友覺得閱讀充滿趣味,從而培養閱讀習慣。

照片來自網絡

看實體書才是閱讀?

最後,如果大家細看香港出版學會的調查報告,會發現其實那「沒有閱讀習慣」的4成受訪者,只是沒有拿起紙本書閱讀的習慣,不代表他們沒有在網上閱讀。

筆者認為,大家不需要執著閱讀實體書本。筆者理解學校和家長擔心網上文章質素參差(例如內容空洞、多錯別字等等),但事實上,以筆者閱讀實體書本的經驗來看,實體書本質素同樣參差。如果學校和家長認為閱讀實體書本才可以接觸嚴肅的題目,可以想一想:看紙本書的人,可以一生人只會看旅遊攻略;只會在網上閱讀的人,可能每天都在看經濟學人的評論。

網上的文章不但數量多、免費,更新也比書本快,內容甚至比書店可以找到的書本更豐富。如果香港的學校真心想要推廣閱讀,亦應該放下這份執著,幫助學生培養閱讀興趣,而不是對閱讀的厭惡。

By 2018-05-0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