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陳景祥﹕文化冷戰,港美交流要decoupling?

2020-12-09 11:34:49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美國針對中國又有新招,國務卿蓬佩奧宣布叫停5項中美交流計劃,其中一項涉及香港。5項計劃都是根據《相互教育和文化交流法》(MECEA)實施,該法例容許美國官員接受外國資金支付差旅費用。據美國國務院的聲明指,這些包裝成「文化交流」的活動,都是由中國政府全額資助及營運,是中共軟實力的宣傳工具。

被叫停的香港項目名為「香港教育與文化計劃」(Hong Kong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Program),該計劃過去主要邀請國會人員來香港了解本地發展,及討論雙方共同關心的議題。很明顯,這確實是中共宣傳軟實力的平台,然而,美國過去也有多種交流活動,邀請大陸和香港不同界別人士到美國參觀交流,美國政府又何嘗不是藉這些項目宣揚美式文化和美國軟實力!

隨着中美關係惡化,美國在香港的活動都逐一被指為干預、滲透,內地媒體就曾經「揭露」美國駐港總領事館主導及撥款資助中文大學香港美國中心、執行美國國務院教育及文化事務局轄下的Fulbright Program(高教界其中一個最有聲譽的獎學金),中方指計劃表面上聲稱是學術交流,其實是滲透香港8所大學,變相操控香港高等教育的重要課程。

既然有如此狼子野心,美方自己叫停中美「文化交流」活動,正好可以煞停美方的干預行徑,理應早做,現在決定停了,何解北京和特區政府又公開表示遺憾?以後內地和香港跟美國到底是保持交流接觸,還是有關活動都要全面叫停?

美港交往 不能一刀切說成干預滲透

1949年之後,香港一直是大陸和美國打文化戰、宣傳戰的主戰場。香港美國新聞處出版一系列反共宣傳刊物,包括《今日美國》半月刊,解釋美國的外交政策、報道「自由世界」的新聞、中國大陸的發展(當時西方世界對中國大陸所知極少)等內容,每期發行15萬份,過半數在香港及台灣銷售。

此外,美國新聞處也組織翻譯、出版反共刊物,令香港成為出版中文反共書刊最蓬勃的地方。美國在香港推行的,其實是「文化冷戰」計劃,是美國在全球冷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香港因為地理位置特殊,靠近中國大陸而又是英國管治的地方,得以發揮在「文化冷戰」中的特殊作用。

反共宣傳以外,美國的文化冷戰也擴展至支持一些居港反共學人「復興中華文化」的計劃,其中幾個重要組織如雅禮協會、亞洲協會、福特基金會、哈佛燕京學社等,在北京眼中都是美國推動文化、藝術、教育等反共政策的機構(註1),但它們在發展香港和美國的文化和學術交流方面,其實有不少貢獻。

大陸在改革開放前處於閉關狀態,西方國家對中國大陸情况所知甚少,香港成為最靠近大陸而又最自由的地方,美國於是派出大批年輕學者來港觀察「敵情」,蒐集中國大陸第一手資訊,令香港成為國際學術界「中國研究」的主要基地;而美國設立的各種機構、基金會、交流計劃等,也資助了一批又一批香港年輕學者到美國深造進修,他們不少後來回流香港,成為本地高教界的中流砥柱。

換言之,美國香港之間的交往,不能一刀切都說成是干預、滲透;香港是大陸的窗口,能夠在開放改革後對國家作出重要貢獻,皆因香港能夠保持跟西方、尤其美國持續不斷的關係,培育了一大批深懂美式文化和知識的學術、專業、商界人才,他們對中國大陸開放初期所發揮的作用幾乎是無可替代的。

美式文明對中國影響其來有自

中國近代深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欺凌」,對西方國家始終沒有好感,改革開放之初北京領導人亟需推動四個現代化,才願意向西方學習,引入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制度,但卻要阻隔西方的「精神文明污染」——雖然積極防預,但自大陸容許學生出國留學開始,赴美國讀書的內地人一直高於往其他國家,美式文明對大陸的影響明顯比其他國家要強得多。

美式文明對中國的影響其來有自;美國傳教士對近代中國教育影響極深,他們引進西方的學校教育制度,以近代科學文化知識培育人才,幫助了近代中國教育的發展。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列強得到在中國傳教的自由,到1868年美國逼清廷簽訂《中美續增條約》,美國可以在中國設學堂、辦教育,美國傳教士於是在中國各地辦學,加強文化擴張。

據學者研究,19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傳教士在近代中國建立的主要教會大學共13家,香港人較熟悉的有聖約翰大學(美國聖公會)、滬江大學(美國浸禮會)、金陵女子大學(美國北長老會、浸禮會等教會)等(註2)

這批教會大學在1949年後大都逃不出被勒令關門停辦的命運,有些如聖約翰大學一直希望官方容許復校,結果都未能如願。

與西方交流被重新界定為文化滲透

中國近年國力崛起,「制度自信」大增,與西方的交流,都被重新界定為對中國的文化滲透,內地評論直指:「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勢力對華文化滲透的途徑和形式主要有以下兩種。其一,在華發展傳媒事業,製造對西方有利的殖民主義奴化思想輿論……其二,通過教會在中國辦學,直接培養親西方的『精英人士』……他們極力美化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宣揚所謂『人權』、『民主』、『自由』、『多黨輪流執政』、『議會制』、『多元化』、『普世價值』等。」(註3)

停止交流是「好事」 北京為何要反對?

在北京眼中,香港的治港人物之中就有不少這種「親西方的精英人士」,而香港問題的「病源」之一,北京認為正是香港多年來被西方文化滲透干擾!正本清源,如今停止中美、美港之間的文化交流,應是好事,北京為何仍要反對、抗議?

中美對抗,香港和美國的文化交流成為「高危活動」,應否繼續?是否還可以繼續?或是應該decoupling?香港對大陸的最重要價值,就是跟美國和西方世界的緊密聯繫,現在看來,這項優勢已經成為香港的負累!「脫西入中」之後,香港還對國家有什麼貢獻?

 

註1:參考羅永生:〈從韓戰管窺香港的冷戰文化〉,《思想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20年

註2:參考姚振黎:〈美國傳教士對近代中國教育之影響〉,《第六屆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3月

註3:參考匡長福:〈淺談西方對華文化滲透的新路徑〉,環球網評論,2012年2月29日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0-12-0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