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陳景祥:投票率、新議會

2021-12-15 10:44:23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2112151立法會圖片

立法會選舉在下周日(19日)投票,儘管政府和愛國陣營用盡各種方法催谷,但選舉氣氛仍然相當冷淡!今屆立法會(2016-2021)多名議員被DQ、泛民政黨幾乎都沒有代表參選,令本屆參加角逐議席的多了很多新面孔,一般人都對他們認識有限,大有不知「票投何人」之嘆!

還有,來屆議會共有40名議員是循選舉委員會選出,佔整個議會90人的44%,但有資格投票者只得1448人,絕大部分選民都無法參與。

由於沒有什麼特別「亮點」,投票前夕評論界都把焦點放在投票率上。投票率高,未必表示「選舉成功」;特別高的投票率,通常都是政治對立激烈、各方都大力動員,希望選民以手上一票表達某種政治信息,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投票率高達71.23%,破盡歷屆紀錄,應屬於這一類。

至於投票率低,也並不一定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所言——她接受內地《環球時報》訪問時說,19日舉行的立法會選舉,投票率高低不代表什麼,沒有必要過分擔心;投票率受很多因素影響,有一種說法是政府工作做得好、公信力高時,投票率反而會降低,因為民眾沒有強烈訴求要選擇一些議員來監督政府。

投票率偏低因政府做得好? 以偏概全

行政長官此說,不知基於哪一學派的「說法」?希望她多作解釋。投票率高低當然受各種因素影響,但「正常情况」下,政府都希望人民在選舉日出來投票,以盡公民責任,也藉手上一票向政府官員或民意代表表達民眾的意願;大部分政府都會鼓勵民眾投票,而投票踴躍,自然會推高投票率。大部分情况下,政府都不願見投票反應冷淡。

然而,世界多個國家現在都有年輕人投票率偏低的問題,政府用各種方法鼓勵年輕人不要「躺平」、要投票表達意見;很明顯,年輕人投票率偏低,絕不是因為覺得政府工作做得好!

《經濟學人》曾有文章分析為何年輕人不願投票,原因是他們沒有感到自己是社會的利害相關人,甚至不認為有任何人值得自己投下一票;文章說,沒有一個歐洲國家的年輕人投票率高於中老年人(註1)

投票率高低有很多原因,如果以為投票率偏低是因政府工作做得好,顯然是以偏概全。

政府對投票率高或低都應坦誠面對

要「預測」本屆立法會選舉投票率,或許可以過去幾屆的投票率做基礎推算。回歸之後香港舉行了6場立法會換屆選舉:第一屆,1998年,投票率53.29%;第二屆,2000年,投票率43.57%;第三屆,2004年,投票率55.64%;第四屆,2008年,投票率45.2%;第五屆,2012年,投票率53.05%;第六屆,2016年,投票率58.28%。以過去6屆選舉平均計,投票率大約是51.5%。按過去泛民建制六四比推算,今屆泛民政黨幾乎全數缺席,只有建制參與,那麼51.5%的四成,大概就是20.6%。

建制派近幾屆選舉因積累了經驗、地區網絡不斷擴大,其得票率比回歸初期表現較佳,如果以45%(建制)比55%(泛民)推算,投票率大概是23.18%。又假設原來泛民的支持者有部分改投建制,建制的得票率在原有建制對泛民計法中再推高至50%,投票率會增至25.75%,跟過去歷屆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仍有一段距離。不少評論認為今屆選舉投票率在百分之二十多至三十之間,相信都是以上述方式「推算」得出。

當然,這些都只是「機械式」推算,只能用作參考,香港人如何看這場選舉?他們有多大意欲,或為了什麼原因,要在19日去投票,都會對投票率造成影響,現在一切都是「預測」,說不準。但不管結果如何,政府對投票率高或低都應坦誠面對,誠實地分析各種原因,不應以似是而非的解說含混過去。

雖然特首說「投票率高低不代表什麼」,但政府上周宣布,多家公共交通營辦商在選舉日供市民免費乘車,此舉被解讀為催谷投票率的破天荒招數。然而,投過票的人都知道,投票站「梗有一間係左近」,根本不需乘車前往;正如蔡子強和劉兆佳的分析,投票日免費乘車對推高投票率幫助不大。

何須視不同意見者為敵人、二五仔?

選情平淡,選舉論壇上卻曾經擦出火花。
香港電台上周三舉辦新界西北候選人論壇,民建聯周浩鼎向實政圓桌的田北辰連番猛攻,周浩鼎指田是「騎牆派、二五仔」,又批評田「黑暴時走去搞警察」;「有個敵人係非建制,你唔去問佢,花時間嚟搞我」(註2)

12月19日的選舉,是落實愛國者治港、按全國人大通過的「完善選舉方法」進行,參選人都必須經資格審查委員會鑑定是否符合參選資格,才得以成為候選人;事實上,所有候選人都是官方認可的「愛國者」,也是為建制所接納的「建制派」,大家都屬「同路人」;理論上,現在所有候選人不應再分為建制、非建制;日後晉身議會的代議士也一樣,都應該是清一色的建制派。

既然如此,周浩鼎為何仍指「有個敵人(其中一個參選者)係非建制」?這種敵我意識的劃分,似乎仍然深埋在某些政治人物腦中,即使新制度下參選要「人人過關」、保證在政治上及格,但某些人物可能仍會被標籤為敵方、非我族類!

「二五仔」之說就更奇怪,不同屬一個政黨或團體,有意見分歧十分正常,為何會被指為「二五仔」(告密或出賣其他人)?遊戲規則變了,過去建制派的議員,是否也應該調整思維——政見不同,在議會內是正常事,何須視不同意見者為敵人、二五仔?

未來議會仍會有各種利益分歧

可以預見,即使經過「淨化」,未來的議會仍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利益分歧,以及不同的政治傾向;各個政黨和團體代表不同利益,它們在一系列如土地、稅制、青年、教育、財富分配等議題上,仍然會有不同立場和意見,不容易達成共識。相持不下的局面,是否都要由「阿爺」在背後擺平?「阿爺」擺平是根據什麼原則?不依循「阿爺」的指示,是屬於「人民內部矛盾」,還是會升級成為「敵我矛盾」?

中央應給予香港最大自主空間

想說的是,「淨化」之後的立法會應該符合了愛國者治港的標準,在這個基礎上,立法會是否可以回到「高度自治」,最大程度上自行決定關乎香港利益的政策?中央到底是否只限於落實愛國者治港,而不是要直接參與香港的各項決策?

中央對港方針由「港人治港」發展為「愛國者治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完善選舉制度後,權力架構內都是中央認可的人選,政治安全系數應該極高;有了政治保障,其餘涉及香港內政的政策和管治,中央理應給予香港最大的自主空間。

註1:Why young people don't vote, Economist, 29 October 2014

註2:見《明報》2021年12月9日報道

(編按:周浩鼎田北辰同為立法會選舉新界西北地方選區候選人,同區候選人還有黃俊瑯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1-12-1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