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陳景祥﹕特首選舉十問

2022-04-06 11:21:12 最後更新日期:2022-04-06 11:36:25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2204061 行政長官辦公室(Wing1990hk@維基百科圖片)

關於特首選舉,我沒有、也傾向不相信內幕消息;過去兩周各種傳聞滿天飛,標題很有吸引力,但一看內文,則多是模稜兩可,例如「特首選戰延遲一年」之說的報道,引述的是「一位友人」,說的是3月28日北京「召開了高層會議」(應是政治局會議),「或就」特首選舉作出重大決定「也是有可能的」,「故不敢排除」延遲一年的講法;全都是留有一手,說明了寫的人對「消息」沒有十足把握,只能視之為道聽塗說。

今屆選舉靜得令人奇怪

事到如今,形勢已經明朗,林鄭月娥周一宣布不爭取連任,特首選舉也將如期舉行。傳聞滿天飛,是因為這一屆特首選舉確實十分詭異,很多人都看不清、想不通,沒有人敢說自己的是權威消息,也不知道北京有什麼盤算。綜觀過去幾個星期的傳聞和評論,我認為可歸納出十大問題。

第一,為何從一開始今屆選舉就顯得異常「平靜」,而且靜得令人奇怪?按過去幾屆的流程,通常踏入選舉前一年第四季左右,各方有意參選人士已經開始造勢,爭取在媒體曝光,鬥得最激烈的唐梁之爭在2011年11月已到白熱化階段,兩個陣營你來我往,鬥足5個多月。

上一屆起步較遲,梁振英在2016年12月9日宣布不爭取連任,林鄭月娥隨即表示考慮角逐,時任財政司長曾俊華12月12日辭職,其後宣布「落場」參選,前後計整個選戰也延續了3個多月(未計胡國興10月27日宣布參選)。

但這一屆一直無聲無息,沒有人站出來造勢,連說有興趣「考慮」的都沒有——有的也只是很迂迴表態,不敢名正言順公開表達意向;到底這背後是什麼原因?沒有人說得清楚。

第二,為何北京遲遲不表態?到底有什麼考量?是因為還沒有決定誰是下任特首人選?還是對已經表態的人物不滿意,故此按兵不動繼續尋找?醞釀行政長官人選不是一時三刻的事,斷無理由「拖」到周日提名期開始還沒有明確態度?

第三,為何建制陣營內有志角逐者不敢公開表達「去馬」的意向?一般說法,是「阿爺」還沒有拿定主意,建制陣營因而不敢造次,大家都等候「最高指示」。但是,如果北京還沒有決定,那些「強烈暗示」會參選的人,是否只是偷步想製造「既成事實」?

第四,為何特首林鄭月娥對是否角逐連任諱莫如深?她不願太早表達意向、擔心成為「跛腳鴨」,是情有可原,但到了提名期起第二天(4月4日)才公布個人意向,就實在太奇怪;未到最後一刻仍未表態,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否有「高人」在背後指點,遲遲不表達意向,是為了牽制某些人不敢貿然參選?

第五,為何立法會內各政黨都全體噤聲,刻意迴避?經「完善選舉制度」之後,現在議會內所有政黨和議員都是「愛國者」,他們對下屆特首人選「提意見」、表態支持某個人選,如果跟中央步調不一,頂多只是「人民內部矛盾」,毋須太過緊張。

眾所周知,議會內某些政黨或團體對個別人物傾向支持,他們本應可以為此而表態,拉抬某些人的聲勢,但結果都沒有這樣做,又是什麼原因?

第六,如果北京還沒有合意人選,為何不乾脆把特首選舉押後一年?因疫情未穩而把特首選舉延後舉行,是過去一周「廣泛流傳」的消息,現在提名期已開始,押後選舉已不再是選項。

《基本法》內沒有條文處理特首選舉延期的問題,但人大常委可作出特別決議,按內地體制,要這樣做一點難度都沒有。

第七,把提名期和選舉投票日一再押後,到底是什麼原因?按特首林鄭月娥的說法,她去年3月已向中央表達她不參選連任的意願,北京理應有充裕時間作好人事部署,如果要力挺某人出選,建制陣營內應該不會有其他人出來挑戰,那麼,為何今年初宣布了2 月20日開始提名、3 月27日投票——這個時間表,跟上屆選舉大致相若(林鄭月娥在2017 年3 月26日當選),何解又要再押後?是因為一直沒有合適人選,還是其他原因?

推遲之後,現在提名期是4月3日至4月16日,剛好14天,雖符合選舉條例(提名期不可少於14日),但這段期間共有5天假期,實際提名期工作天只得9日,明顯是在「趕時間」完成。9天之內要拿足188 名選委提名、5 個界別每個不少於15人,難度極高,加上時間緊迫,沒有「阿爺」祝福者,根本沒有任何機會。

北京到底想什麼人當特首?

第八,李家超有望成為下任特首,並非無迹可尋,但為何北京遲遲都未表態公開挺他出選?

中央政府是在去年6 月25 日公布李家超的任命,是回歸後首名紀律部隊出身的政務司長,這項任命當時頗令人意外,因為過去任此職者,多是在政府各部門出任過要職的資深政務官,或是從事公職多年的人物,處理過不同的政策;北京當時「破格」任命李家超,應是有意部署由他出任特首。長達9個多月的「試用期」,何不及早讓他出選(今年3月),有更充裕的時間籌組班底?北京到底在考慮什麼?

第九,香港過去幾屆特首選舉都有競爭,今屆極可能用「澳門模式」,只得一名候選人,果真如此,到底是何原因?

事實上,過去所謂「有競爭」都是虛晃一招,誰是真命天子、誰是落場陪跑,大家都心裏有數,結果早就「寫在牆上」。然而,競選仍算是「有競爭」!過去選委會有大批泛民背景的委員,北京尚可以容許差額選舉,現在清一色是愛國人士,何解反而要「學澳門」,只允許一名候選人唱獨腳戲?

沒有競爭的選舉,意味着沒有競選辯論,也不需要有任何「造勢」活動,選舉將會「平靜、有序」地進行,選委只需走過場投票,完成必須的程序;如此安排,對香港是好事還是壞事?

第十,臨近提名期之際,為何政圈突然傳出查史美倫是特首黑馬、有潛力當選?

論能力、論聲望,查太綽綽有餘,但當下北京心目中的特首,必須在國家安全、抵抗西方勢力上過硬,其餘都是次要。有人認為,中央領導人希望香港可以加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查太歷任金融界要職,是特首合適人選;事實卻是,香港金融業底子厚,人才也多,配合「國家隊」的資金,要搞好相信難度不大。撐查太是否只是某些界別想放出信息,傳聞中一些有財經背景的潛在參選人並非金融界的理想人選,必要時他們會轉而支持查太?

對特首選舉最重要的一問,應該是北京到底想什麼人當特首?我在2 月23日的筆陣文章〈「延選」無礙 中央話事〉中說了:「在『複雜的國內外政治環境』之下,北京要求香港特首的首要條件應該是『政治過硬』、絕對信得過、經得起考驗。這些人是誰?目前算是『合格』的,是受美國制裁的7名特區政府官員及前官員。位列制裁名單的,有政務司長李家超,近期有不少『傳聞』指他是特首參選人之一,如果要計資格,被美國制裁也許是他有力競逐的主要條件(沒有『之一』)。」當時的觀察,現在可能成為事實。

林鄭月娥結束42年公職生涯之後,被美國制裁的特區官員還有5人(李家超、鄧炳強、曾國衞、陳國基、鄭若驊;盧偉聰已退休),相信他們在下屆政府內仍會繼續出任要職。被美國制裁,成為他們最重要的政治資產。

2022特首只是「過渡」 2027真正二次回歸

經「完善選舉制度」之後,北京已完全掌控香港的政治體制,坐上了過去英國人「教車師傅」的位置,「指導」特區政府的重要施政。而從這屆政府開始,北京可以建立一個它完全「信得過」的政府班子,並逐步培養接班梯隊,確保以後政府換屆不會再出亂子。

這屆不管誰當特首,相信都只是過渡人物,他們仍然是從「舊體制」中選拔出來;到5年後下一屆的特首和特區政府官員,應該才是北京一手培養、符合北京要求的「管治班子」,到時候的香港,才是北京心目中真正的二次回歸。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2-04-0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