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Pklok﹕重啟碳排國際協約無力 減緩全球暖化欠成效

2022-08-01 16:26:43
pklok

修讀新聞傳播系學生,未曾有一股改變世界的作氣,但寄望以所知所能分享自己看法,或許不是見解獨到,仍盼我的文字與聲音在社會中可有一番作為。

2208014龍鼓灘發電廠(中華電力圖片)
近年極端天氣肆虐全球的畫面,屢見不鮮,每年都有約2000人因為熱浪而死亡,同時全球有半數的人類正處於洪水、乾旱等危險地帶,顯然我們無一可以置身事外。歸根究底,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碳排放的日益增加,再一步使氣候中和的目標拉遠,我們受全球暖化影響加劇。

從國際能源署 (IEA) 的報告顯示,全球的能源消耗持續高企,即使多國表示承諾能源轉型,但從2017年全球碳排放達325億噸,創下歷史新高,及後數年,減排成效亦不大。直到俄烏戰爭爆發,歐洲能源供應出現短缺,西方多國陸續重啟燃煤發電,以作應急。可見,全球對抗全球暖化的問題,仍然要面對多個人為因素,人類就對抗暖化問題上,努力遠遠不及,影響成效,同時也反映國際協議的成效不足之處,難怪聯合國秘書長近日就抗暖化問題上,開腔表示,「要麼集體行動,要麼集體自殺」。

協約欠缺約束力 碳排放再成主流

為應對全球暖化問題,自1992起,全球多國也通過國際條約,確立了氣候系統免受人為干擾的完旨,以「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為大原則,令發達國先帶頭減排,並協助發展國家減排。然而,及後的發展因為協約內容未具法律約束力,各國的實際減排量即使不及目標,或不遵守減排協議,也沒有後果之責,甚至隨住國家元首的變更,國策更替而退出協約,如荷蘭、美國。直到俄羅斯最近大減天然氣供應,多國也打破環保減排的承諾。

如英國推遲煤電產能 ; 奧地利重啟煤電廠運作 ; 德國恢復閒置的燃煤電廠,暫訂為期兩年。以上的例子,使我們看到全球在減排的發展上,即使訂下保護地球的原則,但當面對國內產業發展問題上,減排協約和承諾都變得次要,使緩和暖化問題成效難成效。

國際參與度下降 實際減排量有限

從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締約國共有192個,直到2016年《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締約國跌至179個,顯示願意合作減緩全球暖化的國家越來越少,問題在全球舞台上的重視度也降低,使國際協約的成效難以發揮。

即使,有國家自發組成禁煤碳聯盟,但他們佔極少全球的煤炭消耗量,令整體的減排量難見成效。2017年在波恩氣候峰會上,以英國和加拿大為首,組成「停用煤碳能源同盟」( 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目的在2030年前全面取締煤碳,但聯盟欠缺如美、德等煤炭發電大國參與,只有低消耗量的國家加入,使同盟能牽起的成效存疑。

鼓勵市民節能 助減緩全球暖化

至於香港,曾發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為本港應對氣候變化議題上作中長期目標。然而,作為中國境內經濟最發達和人均排放量高的城市,應該效法內地把減碳目標訂高一點 (20%),不應只是作保守的定位 (3%至4%),以起大灣區內帶頭減排作用。同時,我們正面對每年用電量的增長,高於以天然氣發電量,抵銷了減排的效果。因此,在各地的政府攜手設法削減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的同時,我們應共同以行動支持節能,各地有關環境保護的部門,應著手降低對化石燃料有關項目的支持,和增加市民一起節能的誘因。

發佈於 博評
By 2022-08-0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