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石琪﹕魔鬼、天使、公義?《辯護人》與法庭戲

2022-09-07 15:14:31 最後更新日期:2022-09-07 15:27:13
石琪

香港資深影評人。1964 年開始寫影評至今。

2209072「中英劇團」演出《辯護人》宣傳海報

觀看「中英劇團」演出《辯護人》,頗有波折。首先,應邀預定觀看的一場,我竟然臨時失憶失約,非常抱歉。然後約定留票看另一場,那知開場前宣佈 8 號風球,當然看不成。——第二天風平浪靜,我決定自己買票,查到尚有少數空位,然而跑到 香港大會堂,劇院已經全部滿座。 但很幸運,剩下輪椅位沒有輪椅客,於是立即購票入場看了。

我看後第二天,由於有演員確診新冠肺炎,《辯護人》餘下幾天演出竟然全部取消!我好彩看到今次最後一場,但對劇團來說就一波三折很不好彩。——實際上,近幾年香港演藝受打擊極大,因社會動亂和疫症屢次停演,很難維持。連MIRROR紅館演唱盛會也嚴重出事傷人,非常不幸。

說到中環 香港大會堂,今年是落成開幕六十周年,很有紀念性。我早已是大會堂劇院常客,因為香港民間首個電影會「第一映室」Studio One與香港大會堂同年同月同日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就定期在這劇院放映世界名片,成為當年電影發燒友的「聖堂」。這劇院亦曾長期是法國電影節、日本電影節的基地。Studio One是香港影響最大的電影會,早期全由洋人主理,隨後有華人何弢、許仕仁等加盟。1977年第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也在大會堂劇院舉行。

大會堂音樂廳和劇院,當然亦是舞台劇大本營。然後演出和放映的場地越來越多,各區都有自己的大會堂或文娛中心。但中環香港大會堂至今仍是舞台劇一大根據地。其中劇院較窄而長,後座要用望遠鏡才看清演員面孔,我去這劇院看電影也喜歡前座,事關與銀幕有充足距離,看得舒服。

回説《辯護人》,是張可堅導演、郭永康編劇的香港原創新作,而以台灣為背景。此劇靈感,來自真實的台灣律師黃致豪,他多次為嚴重殺人罪案被檢控的疑犯辯護,大受爭議,被指為「魔鬼代言人」。最哄動是2014年大學二年級生鄭捷的無差別殺人案,當時廿一歲東海大學男生鄭捷在台北捷運地鐵車廂內,隨意用刀捅死四人,廿四人受傷,被判處四個死刑,另加百多年有期徒刑。黃致豪律師為他辯護,提出「非常上訴」不遂,鄭捷於2016年被槍決。

此劇以鄭捷案為核心,自由發揮。袁浩楊飾演主角陳哲豪律師,藍本就是黃致豪律師,強調他不斷被人責罵維護殺人犯,又被指涉及性愛「約炮」是非,還被人潑屎,他和家人都受威脅,壓力極大。劇中這個「魔鬼辯護人」堅持正義原則,認為罪證確鑿的殺人犯也有人權,審判程序上不可忽視任何疑點,包括被告的精神狀態,否則就不符民主法治。

劇中殺人犯名叫王然,等於鄭捷,佔戲不多。出場較多是黃清俊、陳琳欣飾演這死刑犯的父母,其父火爆,怒罵兒子該死,其母則不斷低頭屈膝為兒子罪行道歉。——盧智燊、白清瑩飾演其中一個被殺女生的父母,滿懷悲憤。——這兩對父母都有激情表現,其實扮老母的兩位,都是本來年輕漂亮的「花旦」。

正式女主角,是蔡蕙琪飾演律師的妻子,很擔心又很支持丈夫維權辯護,還不惜離婚,讓丈夫全力追求正義。他倆的小女兒角色,則很活潑生動。

此劇沒有法庭戲,而以電視節目的舌戰爭辯代替,尹溥程演主持人,阮瀚祥演心理學家,各有特色。

《辯護人》觸及犯罪、法律、倫理、家庭和心理、人性種種問題,人物情節殊不簡單,涉及不同立場與角度的激烈爭論。亦有主角小女兒疑似被人報復的危機,加強懸疑劇力。我的觀感是足以引人思索,這亦是導演張可堅 苦候編劇三年的初衷://問題的答案今天與明天可能已經不同,重要的是人不要停止去思考。如果這齣戲能多少刺激入場觀看的你 去思考、去關心、去了解身邊的人和事,我心已足矣。//——這方面,這齣戲是成功的。——不過整體來説,同時亦有另一方面的弱點:

主要的弱點,在於把「魔鬼代言人」形容為幾乎是天使的「正義化身」,然而沒有描述他怎樣辯護的具體情況。最關鍵是捷運車廂殺傷慘案,劇中並無叙述案發實情和被告的經歷,其實台灣有很多報道及談論,港人未必知道,我就上網才查到大致情況。

其次,此劇又無法庭查證與爭辯,這方面並非電視爭論可以代替。主角律師顯然反對死刑,常說嚴刑不能制止犯罪,要維護民主人權,要了解犯人為何犯罪,好好教化改善,社會才可減少罪案,又想被告與被害者雙方家長和談。——坦白說,這是老生常談的空泛之論。自古便有法紀和審判:帝王時代未必全無「明鏡高懸」的公正裁決,現代民主法治國度亦未必沒有寃案,還增多了扭計師爺玩弄法律。

總之,與法庭審判有關的戲,具體案情和審訊實況很重要,不可缺少。至於律師為殺人疑犯辯護,世界各地早有,毫不稀奇。所謂「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源於羅馬天主教廷封聖時,由他們提出反對意見,與「上帝代言人」辯論,正如現代辯論比賽必然指定正反兩方。

劇中殺人犯的精神狀況,是律師上訴的理由,可惜亦欠缺正式描述。其實此劇冷眼旁觀的心理專家很有幽默感,如果他能說明被告的精神問題,甚至分析一下律師主角自稱曾經想殺人的心理問題,當會既實際又增添趣味。(至於精神病殺人犯是否必須判他無罪?不少影視亦已拍過這方面的爭論。)

很巧合,不久前我談過Netflix上架的印度電影《人民的意志》,正好亦有維權律師,為人人都說該死的血案疑犯辯護。片中法庭審訊羅列種種實情與疑點,清楚明白。妙在該片還直接描述大學生民主抗爭,以及政要與警方的黑幕。

現任「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張可堅,不但是《辯護人》導演,亦是此劇意念的「主謀」。張可堅大概對法庭戲早就很感興趣,多年前我看過他導演翻譯劇《十二怒漢》Twelve Angry Men,很出色。《十二怒漢》原是1957年Reginald Rose編劇,薜尼盧密Sidney Lumet導演的美國黑白電影,描述紐約某法庭的十二位陪審員,閉門爭辯一個被控弒父的青年是否有罪,成為經典法庭戲。
世界各地電影、電視和舞台的法庭戲極多,中國傳統戲曲亦多公堂審訊戲。

香港電影《審死官》有黑白版、彩色版,電視大受歡迎的《包青天》近年也變出陳恩碩創作的音樂劇《我和青天有個秘密》。本月又有 “香港話劇團” 上演音樂劇《大狀王》(高世章曲、岑偉宗詞),以清朝廣東狀師「荒唐鏡」為主角,但都與現代司法大有分別。我不知道香港常有的現代法庭、律師電視劇怎樣,印象中香港劇壇則少見原創的現代法庭戲;《辯護人》大談法治,可惜不見法庭,希望可以加工重演,畢竟法治很重要。亦期望香港演藝渡過難關,眾多人才可以重新好好施展。

 

原文刊於「石琪影藝談」,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2-09-0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