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石琪﹕《茲山魚譜》優異-格物致知‧古樸險惡

2022-11-11 13:02:53 最後更新日期:2022-11-11 13:23:39
石琪

香港資深影評人。1964 年開始寫影評至今。

2211114《茲山魚譜》宣傳海報及影片擷圖

這部古裝片,是2021年韓國影壇優異之作。香港未曾公映,但早在去年六月,已有莊元生撰文在《明報》評介,表揚「電影構圖如詩如畫,黑白畫面盛載着歷史慣見的政治逼害與黑暗,幾幕彩色畫面乍現,透出理想與信仰的堅持,以及面對官場重重黑幕,退隱自處的一點人性光輝。」

我後知後覺,最近才上網看到《茲山魚譜》,果然不同凡響,難怪在韓國得獎甚多,包括「青龍獎」的最佳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剪接、音樂等獎,而由《絕路狂奔》(逃出摩加迪沙)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其實《茲山魚譜》的藝術性,遠超通俗驚險火爆的《絕路狂奔》——後者描述九十年代初非洲索馬里內戰慘烈,南韓北韓使館人員化敵為友,合作逃出險境。

「韓國影評人協會獎」則選《茲山魚譜》為最佳影片,拍攝該片的李濬益,亦獲韓國其他幾個電影獎評為最佳導演。——去年東亞電影最獲國際好評是日本片《Drive My Car》(導演濱口龍介把村上春樹短篇小說大大擴展發揮,拍成三小時長片),我認為《茲山魚譜》可以分庭抗禮,毫不遜色。

對東亞傳統文化有興趣的人,《茲山魚譜》尤其值得欣賞。東亞傳統文化受中華影響很大,同屬「漢字圈」,朝鮮半島特別承襲儒家禮教和科舉制度,近似中國。此片描述二百多年前士大夫被流放到僻遠海島;中國古代無數大臣、名士亦曾經這樣放逐或貶謫到「蠻荒」。莊元生在《明報》的短文就聯想到宋朝蘇東坡,最遠貶到海南島。中國文史這類記載很多,不過華人電影似乎從未拍過。

《茲山魚譜》取材真人真事,朝鮮王朝末期的士大夫丁若銓(1758-1816)三兄弟,是崇尚西學、信仰天主教的改革派,成為異端邪說罪人。他與弟弟丁若鏞被分別流放遠方,另一弟弟丁若鐘死於監獄。

主要劇情是丁若銓(薛景求飾演)流落黑山島,寄居寡婦家,與好學的青年漁民昌大(卞耀漢飾)由冤家結成師生。該島貧瘠,但海產豐富,可惜缺乏考查,有些品種連名稱也沒有,丁若銓就向昌大求教各式魚類水族的特性,詳細記載,撰寫《魚譜》;同時他向昌大教導《論語》等經典學問,作為交易。

李濬益導演此片,金世謙編劇,毫不花巧浮誇,拍出古樸風格,既有古雅詩意,又有樸實生活感,的確難能可貴。片中丁若銓落難飄零,對海望月,吟詩抒懷,詩句如「茅舍曉燈青欲滅,起視明星慘將別」、「黑山迢迢海連空,君胡為乎入此中」、「北風驅我來,行行遇風止。我兄風力猛,乃入滄溟裏。留妻作寡婦,別兒為孤子。方其入海時,曠然若自喜。傑氣在胸中,百壓猶百起。何來兩盂飯,欻然來養己」等,亦古樸。

宋明儒家理學深入朝鮮,奉朱熹學說為正宗;改革派認為理學偏於唯心論性,不切實際。丁若銓崇西學、信洋教而獲罪解配。此片還提及羅馬天主教廷禁止東亞教徒拜祭祖先,被朝廷認為是無君無父的邪教。不禁想起幾年前香港原創音樂劇《利瑪竇》描述利瑪竇來華傳教,本來入鄉隨俗尊儒敬祖,因教廷反對,導致明朝與教廷決裂。這情況顯然亦波及朝鮮。日本同樣曾有甚多天主教徒,早在十七世紀就慘遭屠殺,馬田‧史高西斯 Martin Scorsese 2016年電影《沉默》Silence 改編遠藤周作 1966年 小說,就描述當年葡萄牙傳教士在日本被逼害的慘況。

其實丁若銓並非完全反傳統,他落難在黑山島專心研究海產,寫《魚譜》,正是把儒家「格物致知」與西方科學結合。片中對各式水族有具體生動的描述,妙在他抑鬱患病時,寡婦煮章魚湯救活他,亦使他對海產大感興趣。而他與老土寡婦的情緣,以及昌大與野姑娘的鬥氣姻緣,則為此片帶來浪漫情趣。

丁若銓流放海島十多年,遲遲不獲赦免,直至老死島上。——英俊男星卞耀漢飾演的昌大,佔戲越來越重。昌大是官僚父親與賤民母親苟合的私生子,身為賤民,無法應考,幸而苦學成材,有了名氣,官僚父親才與他相認,要栽培他從仕做官。

此片下半部,主要描寫昌大由海島倔強漁民,逐漸變為能詩能文的進士,登上官場殿堂。壓軸戲是這位大有前途的新官,目睹官吏險惡,魚肉人民,違法勒索,不斷釀成民不聊生、走投無路的慘劇,而上層明知而縱容,昌大終於忍無可忍,反抗惹罪。——昌大的角色可能虛構,但充分反映賤民苦況,就算幸運做官,若要保持良知,不肯妥協守「規矩」,亦很困難。這角色劇力很強,在今日世界也不失現實意味。

最後昌大與家人回歸黑山島,拿到老師丁若銓臨死寫成的《魚譜》。丁若銓認為黑山之名不好,改稱茲山,遺著就稱《茲山魚譜》。

片中風土人情,吟詩和打漁,官場怪現狀等等,都富於實感。每個演員都恰如其份,最出色就是薛景求、卞耀漢這兩位師徒主角。——薛景求現年五十五歲,從影以來獲獎甚多,二十年前已憑《人民公敵》被韓國三大電影獎「大鐘」「青龍」「百想」都選為影帝,今次又得多項影帝獎。

順便一提,二十年前 2002「青龍獎」最佳影片,是林權澤的《醉畫仙》,描述十九世紀朝鮮大畫家張承業生平,像李白、蘇東坡放浪不羈,並且經歷國家危難的歷史演變。這部古裝佳作使林權澤獲得康城最佳導演獎。片中書畫和中國一樣,朝鮮末代王朝也與清末中國關係密切。然而華人電影,至今難以拍出那種水準。

近數十年,南韓和北朝鮮都已普遍使用諺文符號,代替漢字。不過,韓國影視拍到古代、日治而至六十年前,都忠於歷史常見漢字,往往比華人古裝片更有古風,書法更好。去年拍成《茲山魚譜》的台前幕後人員,大概多數對漢字認識有限,但編導熟知傳統文化,提及四書五經、千字文、玉篇、性理學、朱子、牧民心書、明心寶鑑、松政私議等等,有趣的是除了為大量海產作書寫譜,還從海上撈到洋船遺下的地球儀,由老師向漁民弟子解釋地球是圓的。

禮失求諸野,韓國電影不少優點,值得華人電影界學習。

 

原文刊於「石琪影藝談」,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2-11-1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