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資深影評人。1964 年開始寫影評至今。
法國導演梅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及《獨行殺手》(Le Samouraï)電影海報
(1)獨行殺手武士道
讀到一篇文章,談論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而死,對日本漫畫的影響。我不是漫畫迷,但剛巧最近重看法國舊片《獨行殺手》,想起當年三島由紀夫曾寫影評盛讚。
《獨行殺手》原名Le Samurai,就是日本的「侍」,通常中譯武士;片頭引用「武士道」兩句:「沒有誰比武士更孤獨,或許只有森林老虎例外。」導演梅維爾 Melville 拍得很風格化,阿倫‧狄龍 Alain Delon 飾演殺手,孤獨、浪漫又扮相有型,西裝畢挺加乾濕褸和帽子,影響了香港吳宇森、譚家明。而王家衛愛拍雨巷、斑爛牆壁、西裝友照鏡,上樓落樓等等,明顯有梅維爾影子。
結局阿倫‧狄龍在夜總會用手槍指向彈鋼琴的歌女,被埋伏的警隊射殺,其實手槍沒有子彈,他故意被殺,等於自殺。三島由紀夫是影迷,更要復興武士道,曾自編自導自演切腹短片《憂國》,難怪欣賞《獨行殺手》。
現在觀看1967年《獨行殺手》,冷峻孤獨的情調氣氛仍佳,但警方查案和槍戰打鬥似乎不大真實,人物中槍倒地姿勢生硬。重看同樣1967年美國阿瑟‧潘 Arthur Penn導演的《雌雄大盜》 Bonnie and Clyde,槍戰動作就很逼真。隨後森.畢京柏 Sam Peckinpah 炮製「暴力美學」,更使銀幕上滿佈血腥火爆。
1967年大陸文革如火如荼,香港左派暴動遍地菠蘿,港片張徹導演《獨臂刀》亦掀起暴力武俠浪潮。近年香港也嚴重動亂与疫症流行,然後多了罕畸血案與巨物墜落,世界各地都同時有毫不浪漫的大小戰爭與瘋狂殺手。
(2) 消極抗命的公民
《獨行殺手》的法國導演梅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本姓Grumbach,據說很欣賞十九世紀美國作家Herman Melville,故此藝名改上他的姓。
長篇小說《白鯨無比敵》Moby-Dick 是 Herman Melville經典巨著,但出版銷路失敗,此後的作品亦名利雙失,對他打擊很大,曾停止寫作三十五年。他死後多年才被封為神級文豪,短篇小說《抄寫員巴徒比》(Bartleby the Scrivener)亦被譽為傑作。
巴徒比是紐約華爾街一間律師行的青年抄寫員,埋頭抄寫文件很盡職。但性格孤僻,拒絕聽命做其他差使,後來連文件也不願抄,郤死賴在律師行一個角落,還在那裡住宿,開除他也不願走。巴徒比終於被關進監獄,經常拒絕進食,就此死去。
後世文學界紛紛研究討論巴徒比,視為「消極抗命」的典型。他的口頭禪「我寧願不做」成為常被引用的名言。總之,巴徒比不會激進抗爭,而堅持自我無為,對世俗「說不」,甚至對人生「說不」,連自己的生命也抗拒了。
當代西班牙作家Enrique Vila-Matas寫了一本奇書《巴徒比一族》(Bartleby & Co.),自稱為無文本的註腳筆記,談論不寫作的才子,不再創作的藝術家,停筆退隱的小說家,列舉文壇八十多種「我寧願不做」的事例,古靈精怪,妙在幽默。
我想到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可說把「消極抗命」變為積極有效,促成英國讓印度獨立,遠勝巴徒比自陷於悲劇。
(3)世上也有好老闆
續談梅維爾 Melville 筆下的巴徒比,實在極端消極抗命。這是某種精神失常的病例,十分可憐,又拒絕別人憐憫。
不過,我覺得這短篇小說最特別的人物不是巴徒比,而是他的老闆,華爾街老律師,僱用巴徒比做抄寫員。這老闆亦是小說中叙述巴徒比事蹟的「我」。
簡直是絕世好老闆,對怪僻的巴徒比毫不刻薄,容忍巴徒比不斷抗命。發現巴徒比違例住宿辦公室,吩咐做什麼都答稱「我寧願不做」,終於忍無可忍開除他,仍額外送錢接濟,還願介紹他找工作,真是情至義盡。但巴徒比寧願不離開,死賴不走,老闆也不報警驅逐,反而搬遷律師行,「你不走,我走好了。」
巴徒比繼續留在原地,業主和新租客大受干擾,要舊老闆處理「蘇州屎」,這老闆也沒有辦法。到了業主報警拉人,老闆還往監獄探望巴徒比,而且給錢廚師讓巴徒比好飲好食,可是巴徒比寧願不吃,自願餓死。
事實上,小說中巴徒比沒有受到欺凌,在監獄內也可自由行動。那個老闆尤其好心,為巴徒比立傳。
我深感這老闆很有古風,在今日更難得。雖然自古 東主往往被視為非奸即惡,剥削下屬,但舊時代主僕關係似乎較有情義,頗多恩主.義僕故事。現代老闆未必冷血,然而炒魷給大信封,被炒者即時在警衛監視下抬紙皮箱離開,不再有咭入門,不可能死賴不走了。
原文刊於「石琪影藝談」,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