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關東大地震的「遺物」 天城「棧橋」

2023-09-08 12:57:12 最後更新日期:2023-09-08 18:37:26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07 01 04關東大地需後,由於死亡人數太多,無法及時殮葬,只能就地火化,甚至連骨灰都要混在一起合葬……(圖片來自連結)

近代史上的9月1日,似乎是個不十分吉利的日子:100年前的關東大地震,86年前的二戰爆發、40年前的大韓民航機被擊落,以至香港兩次極為嚴重的風災,都在9月1日發生,當中尤以100年前的關東大地震最為慘重,不但造成十多萬人亡,且造成過去城市大火僅見的巨大火風暴,災後暴民肆虐更造成近萬朝鮮與中國工人被無辜屠殺,而且至今日本政府都不願正面面對這件事。

除生命的喪失外,關東大地震不但對東京都地區的建築和經濟造成重大破壞,甚至連軍事都受嚴重影響,橫須賀海軍基地的造船廠尤受打擊甚深,部分設施倒冧,至少兩艘建造中的潛艇和一艘輕巡受到嚴重破壞,後者更要拆毀重建,而部分艦艇的施工進度也被迫延後一年左右。不過最大損失,還是剛開始航母改裝約半年的未成戰艦天城。然而亦因為這次地震,反而令她成為保留甚至使用至今,成為聯合艦隊其中一件最大的「遺物」。

Japanese cruiser Naka2關東大地震中,橫濱船台的建造設施損壞大半,連船台上建造中的那珂號輕巡都因木托架被燒毀而傾側在船台上,且船身也被烈火燒過,被迫拆毀報廢,兩年後再建另一艘同名輕巡。(圖片來自連結)

 

天城級戰列巡洋艦是日本海軍第二級兼第一級自行設計的戰列巡洋艦,同時也是因應1910年代後半期美日海軍競賽而誕生的主力艦,也是第一艘超過四萬噸標準排水量的日本主力艦,同期建造的就只有美國的南達科他級比她還重兩千噸。

相對於英國海軍戰列巡洋艦的前身裝甲巡洋艦比較多的任務是保護殖民地間交通線 / 反通商破壞戰,日本海軍1904年後建造的裝甲巡更像是數量不多的戰列艦的支援火力(或當二等戰艦用),以支援草創期的漸減邀擊作戰中的戰列艦部隊,所以火力是特化到和戰艦同列級(四門12吋主砲),航速稍高而裝甲維持裝甲巡洋艦級別……這點可是在無敵級開工前就已出現設計了。同期(1907年),日本海軍正式通過構建「八八艦隊」建艦要求(要求的艦隊主力的規模,即八艘戰列艦及八艘裝甲巡洋艦,1912年後裝甲巡改為戰列巡洋艦)作為日本海軍基本戰力核心。

 1600px IJN Amagi class天城級戰列巡洋艦建成後的線圖,不過在十年前東京大學公開的平賀讓遺稿中,曾發現一張兩個前後煙囪上半部融合的新設計簡圖,而該圖的完成年份大約在1921年底,至現在為止,還無法肯定這是天城、赤城戰巡真正最終方案的煙囪,還是留給三號及四號艦用的。(網絡圖片)

 

作為裝甲巡洋艦延伸的戰列巡洋艦於1909年成軍,1910年日本就向英國購買新戰列巡洋艦及其授權生產權,這就是日後著名的金剛級。金剛級不單是服役時日本海軍最強火力及噸位的軍艦,也成為日本此後十年日本各級戰列艦與戰巡的設計藍本。不過日本在此後十年內主力仍是搞自己的超無畏艦艦隊,直到1916年才開始構思新戰列巡洋艦(1920年才開工),而且最初的性能都只是金剛級的性能加強版,主要是把艦砲升級至10門14吋或者8門16吋,和同期已在設計的長門同級而已,而裝甲帶甚至沒有加強過,還是9吋左右,直到以下兩件事發生:

byfikknch3x61日德蘭海戰的黃昏決戰前名,作為英國海軍戰列艦本隊前衛的第三戰列巡洋艦中隊的霍雷斯.胡德少將及其旗艦無敵號,正與也是作為前衛的希佩爾中將第一偵察艦隊(其實就是戰列巡洋艦編隊,德國海軍仍把戰列巡洋艦當成大型巡洋艦(Großer Kreuzer))對射,無敵號多次命中呂措夫號(SMS Lützow),但隨後即被該艦及德弗林格號(SMS Derfflinger)接連命中,其中一彈命中船舯的Q砲塔後發生大爆炸,隨時斷成兩截沉沒。雖然無敵級的裝甲帶只有6吋,和同級艦對戰有很大風險,但真正致命的,很可能是英艦為換取爆發射速,以無視彈葯安全規範,喜歡預先把砲彈和發射葯提到砲塔裏待射,甚至連彈葯升降機的扇門都長開。不過戰後當大家開始了解這陋習時,部分戰後型戰列巡洋艦早已開工了。(圖片來自連結)

 

(1) 德系戰列巡洋艦和英軍的同類型艦設計概念上有些不同,其更多作為艦隊前衛,火力通常稍弱於英軍的戰列艦甚至戰巡,但在保持和英系戰巡速度均勢情況下卻有和同期英軍戰列艦相約的裝甲(只是主裝甲帶較矮),在海戰中具出色的表現;相對地,同樣要兼職艦隊前衛與快翼的英國戰巡則明顯處於下風,甚至有三艘被擊沉,人們很直覺的會認為戰巡防護能力不足是禍根,戰巡需要更大的裝甲防護(尤其是面對大角度彈時的水平裝甲)才能確保生存性。

015005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印第安納號。該級艦除了是當時在建中最大型主力艦,不但水平裝甲進一步加強,火力更有16吋50倍徑Mark 2 主砲三聯裝四砲塔十二門,火力遠超當時剛服役的長門級和仍在建造中的土佐級。唯一較弱的是只有23節航速。不過當時美國是要造六艘.......(圖片來自連結) 

(2) 美國於1916年發表新的建艦計劃,共建10艘新型戰列艦和6艘戰列巡洋艦,且其中十二艘的主砲全統一成50倍徑的16吋砲,迫得當時日本大幅修改規劃中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性能需求,例如無論是加賀級和天城級,都緊急將主砲數量提高至和長門同型主砲達五砲塔十門,以及全新的防護形式:主任設計師平賀讓以日後砲戰更多以中遠距離為由,還把主裝甲帶造成傾斜的舷側裝甲,以期在中遠,加賀號主裝甲帶削弱至11吋,但仍可在中遠距砲戰中保持與長門級同等;至於天城級則由原本9吋裝甲加厚至同樣的傾斜12度10吋。由於加賀和天城兩者的其他裝甲配置基本相同,甚至連水平裝甲都同樣明顯加厚(三層合共102MM),天城的火力與防護力已相當接近戰列艦的水平,加上30節的高速,被視為日系及真正高速戰艦的開始。

 Japane無獨有偶,英日兩國同期都採用類似的主裝甲帶傾斜設計,但日本的是外露,而英國的則是在船舷內側,而且英國的雖然較厚,卻還是稍矮;另外,由於英國新主力艦要到1920年中才出現第一個方案,但加賀與天城級早在年半至一年前已定案,故平賀讓的傾斜主裝甲帶設計明顯拿了「首功」。左圖為N3型戰列艦的中段結構橫切面圖,中圖則為天城級的。相對地,南達科他級(右圖)雖然有13.5吋的裝甲帶且高度不低,但仍採用傳統的設計。(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連結3)

 

華盛頓之斧—轉職他方

一戰剛結束後,伴隨著神秘流感而雪上加霜,加上戰爭結束導致原有吃戰時經濟紅利的美日兩國與參戰國的重工業忽然失去訂單,造成一次不小的全球性經濟衰退,這剛好又為步入激烈海軍競賽的美日兩國澆了一大盤冷水,經濟情況已令龐大海軍計劃難以繼續實行(這點對日本尤為嚴重),基於當時日本政府也知道當前經濟情況下,美軍的建艦差距可以和日本愈拉愈遠,為結束建艦競賽同時又保持與美國接近的海軍勢力,日本於1921年底也同意參加由美國總統呼籲的華盛頓會議,除討論一戰後太平洋地區德國前殖民地處理問題,也談判如何停止現有軍備競賽。

 amagi cv1922年天城級因條約停建並準備改建成航空母艦時,初期設計據稱更接近已停建的初代翔鶴,且只有單甲板艦島建築和煙囪大得多也未有日後那種舷側煙囪向下排放式設計。不過沒多久就受到英國海軍當時改裝中的暴怒號(HMS Furious)的二段甲板設計影響,在正式動工前改成三段甲板平甲板設計。(圖片來自連結1及平賀讓遺稿,復原圖由TZON繪製)

 

最後在華盛頓海軍裁軍條約中,英美日達成著名的主力艦「五五三」比例外,所有建造中的戰列艦工程均需全部停止,同時超過指定比例的主力艦(主要是舊式艦)都需要退役,英美日可選取兩艘建成或在建的主力艦修改成不多於3.3萬噸排水量的航空母艦。日本順理成章的將兩艘天城級改裝成航母,不過,最後完成這改裝的只有二號艦赤城……

EC5vgVfUYAU6hIi.jpg天城所在的橫須賀海軍造船廠設施,照片攝於關東大地震後兩日。此時天城其實已滑下原有的木托並擱座在塢上,及後堪察發現龍骨上撓超過兩米,且船體縱軸上有超過5度的扭曲。(圖片來自連結

 

浩劫之後—殘留至今

如前所述,大地震後的天城船身由船台托架上滑落,龍骨移位超過5度,已沒有修復價值,最後只能拆卸處分,解體工作於次年完成。其原有預備物料及鍋爐等被分配給不同的軍艦使用,部分甚至用來續建已變成空母的赤城,不過其大型的二重船底製作成數個棧橋 / 浮動碼頭,在橫須賀的海軍廠區使用。戰後這些東西大都不知去向,除了一個……

TWLkROW2007年,因為橫須賀美軍設施需擴建而移離的10-11號碼頭 / 棧橋,這棧橋由IHI海洋聯合的橫濱船廠接手,並成為該廠軍艦舾裝時用的棧橋。該棧橋有152米長,闊度達20米。圖為2017年加賀號入役儀式前所拍照片,天城棧橋剛好就在加賀和出雲中間。(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連結3)

 

就現時所知,至少有一個大型的天城「碼頭」繼續留在橫須賀的美軍基地區,成為10-11號碼頭,一直到2007年才因橫須賀美軍泊位工程而撤去,之後由日本海洋聯合株式會社(JMU)的横濱事業所磯子工場接手使用。由於該船廠(及其前身)相當多業務都是修造海自的軍艦,這回算是離家多年,又回到日本海軍處服務,作為海自軍艦維修或舾裝時擺放必須物資的場所。由現時該棧橋狀況看,「天城」在超過100年後,應該還能見證2030年代日本真正中重型航母的建造與服役……

E5A4A7E9AFA801現時二戰前聯合艦隊遺留的艦艇及其裝備的「遺物」,除一早作為紀念艦並在戰後用其他無畏艦的零件「翻新」過的三笠外,其實已所餘無幾。圖右為陸奧號戰列艦的四號主砲,是1930年代大改裝時拆下並挪用作海岸砲台用,是戰後少數還保存的海岸砲;中圖及左圖是戰後一直保留接近40年的潛水母艦(潛艇支援艦)大鯨的艦橋,是大鯨於1941年給改裝成輕航母龍鳳後保留下來的,戰後被美軍拿來作為橫須賀美軍設施直升機停機坪的指揮塔使用,到大約80年代時,就被美軍「無聲無色」的拆除了。(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連結3)

 

參考:

  1. 海人社《世界之艦船 日本戰艦史
  2. 「丸」編集部《軍艦メカ 日本の戦艦》
  3. 赤誠之心,構成八八艦隊的戰列艦1918-1922(加賀、天城編)〉《全球防務-第十三卷
  4.  "Shipshape - Battlecruisers", John Roberts, Chatham Publicating, 1999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3-09-0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