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輕新聞編輯,關注科技和外地趣聞。
考評局於2日出版2023年中學文憑試《試題專輯》,收錄文憑試各科第1至5級的考生答卷示例。有報道引述《專輯》指,有中國歷史科考生抄錄其他題目資料或混淆史事,例如中史卷二要求考生分析五四新文化運動出現的背景,並提供1916年出版雜誌《新青年》封面圖片作為資料;有考生把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五四政治運動混淆,亦有考生把《新青年》作者由左至右誤抄為「撰主生先秀獨陳」,被形容是「匪夷所思」。
中史卷二以《新青年》雜誌封面作為資料圖片,有考生把作者誤抄為「撰主生先秀獨陳」(文憑試《試題專輯》圖片)
《專輯》提及,有考生一如既往混淆歷史人物,朝代概念模糊,例如誤認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為唐代人,將漢代的「匈奴」誤認為「吐蕃」或「突厥」,亦有考生將辛亥革命時期的「秋瑾」誤認為抗戰時期人物。有考生回答簽署《馬關條約》的中日代表時,則將日方代表寫成「明治天皇」。
一條問及改革開放成效的題目中,不少考生引用超出課程下限2000年後的事例,例如中國2010年加入世貿,特斯拉於2019年在上海設廠等。《專輯》亦列舉,考生字體潦草和難以辨識情況較去年普遍,尤其人名和地名較多錯別字,例如把中共領導人「林彪」寫成「林標」、「深圳」寫成「深川」、「汪精衛」寫成「汪精為」等。
除了中國歷史科外,《專輯》提及中文科考生字體潦草及錯別字情況亦稍多於往年,例如把「踴躍」寫成「勇躍」、「舉辦」寫成「舉辨」等。有中文科試卷主任表示,隨社交媒體普及,考生接收資訊往往是經篩選或濃縮,建議考生改變接收資訊方式,例如閱讀完整專題報道。
在英文科口試卷方面,《專輯》提到有部分考生過分使用「I agree with you」回應其他考生,或把語句從中文硬譯,例如把「開冷氣」說成「open the air-con」。今年通識科試卷無涉及政治方面題目,但亦有考生誤解概念,例如談及即棄塑膠問題時只針對膠袋,把「糧食安全」誤解為「食物安全」,或把「電子學習」只理解為「網上課堂」等。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