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張競:淺談地道戰—定義、戰史與分析

2023-11-11 12:13:21 最後更新日期:2023-11-11 13:19:08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398647454 3505272393120911 392361069444389034 n編按:以色列圍攻加沙北部一段時間後,可看出哈馬斯的應敵方法不是硬抗,而是利用隧道或市內隱秘通道進行滲透襲擊,而且很多時能跑到戰甲車的側面或死角位開火。(網絡圖片)

中東戰火持續加劇,情勢繼續升溫,以色列揮兵直入加薩走廊,直到巴勒斯坦哈瑪斯武裝組織根據地。軍事行動鎖定由該組織長久以來所建構經營之地下通道,各方媒體紛以地道戰來描述雙方即將展開之對決戰鬥;針對此等戰況發展,在此為《輕新聞》讀者說明地道戰之基本定義、戰史以及相關分析,期能提供參考資訊,有利於掌握情勢發展。

maryupolskye ubezhyshcha 09 1024x767編按:馬利烏波爾市的市民避災地下掩體地圖,除市中心的亞速軋鐵廠外還有市中心民用設施的地底,而且往往有隧道網絡連結,在某些人眼中,又是可以豪快攻擊的軍用通道啦。.(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首先必須指出,在中文正式軍事術語中,並不是使用媒體或民間社會所慣用「地道」,而是以「坑道」作為此等工事建物之標準用語。依據《國軍軍語辭典》定義【坑道戰】:「利用坑道之作戰。」而【坑道】則是:「地面下之通道,包括天然與人為之坑道。」雖然《國軍軍語辭典》提出前述兩個定義,但整體上來說,並未清楚詳細說明其具體意涵。

但若依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所列條目,吾人雖然可以查到【地道】:「underground gallery構築在平坦地面下較長的暗挖式工事。」或是【短洞】:「short-cave主體長度約為2-10米的暗挖式工事。主要供班以下戰鬥單位隱蔽和儲備作戰物資使用。」再加上【坑道工事】:「tunneled works簡稱坑道。構築在山體內較長的暗挖式工事。由口部和主體組成。」並將前三者合起來定義為【暗挖式工事】:「dark-excavated works採取暗挖的施工方法在山體內或地下構築的工事。包括坑道工事、地道及短洞等。」

design of cu chi tunnels編按:越戰中越南人民軍 / 越共遊擊隊地下據點的基本結構,當然,深度比例未必準確。(圖片來自連結)

 

既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特別強調坑道與地道在本質上應歸類於「工事」,儘管《國軍軍語辭典》並未在定義中強調此項性質,但依據《國軍軍語辭典》則是定義【工事】:「為發揚武器火力,便利指揮、觀測、射擊、運動及阻礙敵軍行動,減少敵火損壞,削弱敵軍戰力,而於地面或地下構築的設施。」另外《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則是定義【工事】:「works為保障作戰而構築的防護性建築物。按使用期限,分為永備工事和野戰工事;按施工方法,分為掘開式工事、暗挖式工事和堆積式工事;按結構方式,分為整體式工事和裝配式工事。」讀者可以更深入掌握坑道作為工事之具體意義。

 a8db0ae8f66b2fbf94b12ebd6bae73a8編按:以色列的裝甲推土機D9,就和解放軍及其他國家軍事教範一樣,可用來對付出口並剷除小型的爆破裝置與詭雷等,是以軍對應哈馬斯地道網絡的重要工具。(翻拍自 Twitter @ExileOC)

 

誠然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還有【坑道施工】、【坑道封閉】以及【坑道維護】等另外三個條目;但與本稿件最相關者,其實還是【坑道戰鬥】:「tunnel combat奪取或扼守坑道的戰鬥。包括奪取坑道口、肅清坑道內的敵人或堅守坑道和依托坑道出擊。目的是消滅敵人,鞏固佔領的陣地,或保存兵力,殺傷、消耗和牽制敵人,為恢復表面陣地和上級反擊創造條件。」對照《國軍軍語辭典》僅以「利用坑道之作戰。」描述,但未能更清楚明確定義【坑道戰】,相對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所定義之【坑道戰鬥】還是更清楚明確,同時亦能兼顧攻擊與防禦之相對作為與作戰目的。

design12編按:哈馬斯現時仍使用隧道進行突擊外,還用來傳送武器與補給,以讓在地面已被切斷的情況下進行防衛與反擊。(YOUTUBE截圖)

 

當然確實亦有軍事評論者將坑道戰與地道戰視為意義完全相同語辭,並且會強調其與住民地戰或是城鎮戰經常同時發生;但若是查閱戰史紀錄,其實許多坑道戰或是地道戰都是在遠離城鎮鄉村之戰略要地登場,所以其與城鎮鄉村地區所發生攻防戰鬥,其實並無必然之因果關係。【請參閱筆者於2023年10月19日於《輕新聞》以[淺論「住民地戰」各定義理念]為題之稿件】

design11編按:民兵利用地下渠道伏擊以軍戰甲車的畫面(圖中中彈的似乎是痴虎式重型裝甲運兵車)。需要留意的是,加沙的地下隧道網絡也未必是全都挖的,部分肯定是以原下水道網絡進行擴建或與下水道共用的。(片段截圖)

 

原則上採取攻勢者將會運用地道來超越地形障礙,或是破壞防守者之防禦與阻絕工事,以利發動入侵行動。而相對上防守者則是運用地道設置伏擊陣地,運用此等遭遇戰來殺傷與消耗入侵者,當然亦可運用地道加強防守優勢,或是讓其所轄兵力進行秘密機動,迂迴至敵軍側翼或是後方發動突襲;甚至在戰況發展不利時,透過地道撤離戰鬥區域,以便保存戰力。

 人類歷史中最早運用地道進行游擊戰鬥,創始於古羅馬時期之日耳曼尼亞(Germania)地區;但在近代戰史中,清代1863年間湘軍為攻破由太平天國所佔領之南京城,由於面對城牆厚實堅固無比,實在是缺乏足夠攻城火力,所以運用挖掘地道穿越城牆,但被太平天國守軍獲知,最後雙方在地道中,還曾經短兵相接殊死戰鬥。其實湘軍早在1861年攻擊安慶時,就已經開始運用地道戰,希望由地底突破太平天國守軍所依托城牆,但當時太平軍守城將領程學起引入長江水,溺斃在地道內湘軍,當時還被認定為地道防守戰中之經典作為。

0 39編按:中國很早就利用地道戰,但主要是用在圍城攻城上。且時間可能在戰國時代。當然,同時也發展出反地道戰的戰術,例如用煙甚至毒煙熏死挖隧道的士兵,或者引水貫進地道裏淹烈士兵。時至二戰時期,八路軍部份敵後根據地甚至出現地下街化的遊擊隊基地設施,例如圖中太行山南麓鼓山脚下山底村抗日地道战遗址,該基地設施是由原本北宋南宋之間修建用以給村民躲避的「抗金洞」修改而來。(圖片及資料來自連結1連結2)

 

隨後在日俄戰爭二零三高地爭奪戰,抗日戰爭華北平原地道戰,日軍防守硫磺島與沖繩島,韓戰上甘嶺戰鬥,越戰時期西貢近郊糾支地道(越語:Địa đạo Củ Chi/地道纠支)攻防戰,再加上阿富汗各個不同武裝團體,在面對蘇聯與美軍入侵時,運用地道作為攻防據點,儘管並未直接發生坑道戰鬥狀況,但其實亦展現相當具體作戰效用。

mm071221A編按:盛傳在克里姆林宮地底300米的大型地下掩體,也是蘇聯戰時首腦及軍事部門指揮的所在地。這地保資料美國國防部1991年時簡述過,但蘇聯與俄國政府一直沒有承認。這也是Metro 2所經過的重要秘密車站。圖右為不少莫斯科地鐵火車隧道的大型鋼閘,必要時可封鎖整個車站或整節隧道。莫斯科地鐵其實已成為俄國一種現代文化現像,甚至也成為著名俄國科幻小說"Метро (地鐵) 2033"的主要故事舞台。(圖片來自"Military Forces in Transition"第40頁連結2)

 

至於各國建構坑道系統作為作戰指揮所、砲兵或核武導彈發射陣地,以及後勤廠庫、戰機與機甲車輛防護基地,案例更是不勝枚舉。但此種軍事設施與專門用來遂行坑道戰鬥之防禦工事,在本質上還是存在著相當差異。原則上此種會在戰略要地或是戰略要點發生坑道戰鬥之防禦工事,都是屬於在作戰攻防地域內之野戰工事,而非遠離戰區,並且幾乎不可能據以進行攻防戰鬥之永備工事。

 

 民兵發動襲擊的連環片段剪輯。

 

基於前述各項定義與戰史案例,哈瑪斯武裝團體在加薩地區所設置之地下坑道系統,看起來確實是早就預期到,並且刻意針對以色列將會發動地面攻勢而建構之野戰工事。從其入口防禦工事設置,地道內照明與通風裝置觀察,絕對是個難以啃得動之硬骨頭!

因此以色列目前決定動用兵力與火力,全力殲滅運用坑道作為依托,遂行抵抗行動之武裝份子,究竟會不會讓越戰時期糾支地道攻防戰歷史重演?各位讀者不妨先詳細閱讀當年戰史,思考若是哈瑪斯武裝團抵成員無法藉由地道出擊,對以色列發動攻擊行動時,到底以色列國防軍有無必要在地道內糾纏戰鬥?最後會不會得不償失無功而返,很快吾人就可獲得答案!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3-11-1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