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陳景祥﹕建國75周年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怎樣走

2024-09-30 16:51:55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2409308《新華社》

今年是國慶75周年,還有25年,就是中國第二個「百年目標」實現之時,到時候中國會是什麼樣?

75年來的4個階段

1949年之後的中國大陸,史家一般將它分成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49至1958年,國家大部分地區已經解放,百廢待興,但不久就經歷韓戰,中國與美歐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抗。在歐洲,東西兩大陣營勢不兩立,中國向蘇聯一面倒,跟西方世界幾乎斷絕來往。在國內,農村推行土地改革,國家初步建立了一個工業體系,全國局勢開始逐漸穩定。

第二階段是1958至1966年,全國逐步向左轉。1958年毛澤東發動「大躍進」,要「超英趕美」,到後來發生了「三年自然災害」,國民經濟凋弊,最後毛澤東退居二線。劉少奇任國家主席,大幅修正激進政策,國家元氣逐漸恢復。

岔開一筆,做些歷史想像:若無後來的文化大革命,劉少奇等中共元老一直掌權,以他們的方式發展國民經濟,中國大陸將會是一個什麼面貌?經劉少奇路線的調整,1960年代初國家逐步穩定,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倘無後來的政治大震盪,一步步走,1960年代中國也許已開始走上工業化。然而在當時環境裏,中國的學習對象只能是蘇聯。正如當年的蘇聯衛星國一樣,中國的經濟發展將是以中央計劃為主的生產和分配模式,這種模式後來證明失敗,在現今世界已幾近絕跡!

第三階段是1966至1976年,即文革十年,內地稱為「十年浩劫」。全國陷入一片混亂,政治鬥爭、路線鬥爭無日無之,國家陷入崩潰邊緣。

第四階段是1976年至今。1976年毛澤東逝世、四人幫倒台、文革結束,鄧小平復出,並在1978年推行改革開放,延續至今46年,時間不算長,但佔了新中國建國75年逾六成日子。

在不足半個世紀的時間,神州大地在經濟建設上取得驕人成績,擺脫了「一窮二白」,大部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而同時國家綜合國力上升,中國在國際事務上也扮演愈來愈重要角色。過去國際社會只視中國為地區強權,但隨着中國影響力伸延至過去從未「現身」的中東、南美、太平洋島國等地區,加上在聯合國及多個國際組織內,中國也扮演愈來愈重要角色。論國際大勢,中國崛起成為足以跟美國並駕齊驅的世界強國,已是不爭的事實。

前瞻中國未來前路

改革開放46年,中國擺脫了蘇聯模式的中央指令計劃經濟,投入西方的市場經濟模式,融入以美歐主導的貿易、金融、科技體系,遵循西方國家制定的遊戲規則,令中國取得驕人成就。然而近年中國跟西方漸行漸遠,北京強調要有「制度自信」,看來中國正在開闢另一條發展的新道路。75周年國慶,會否是中國第五階段的一個新開始?

我們以第二個「百年目標」實現之時計(2049年),未來25年中國的發展前景會有什麼可能?圍繞這個疑問,我們或許可從西方世界對中國近10年發展的評論,前瞻未來中國會走一條什麼路。

其中一種意見認為中國崛起是依賴與世界的聯繫,但中國正遠離世界(《紐約時報》中文版,2003年3月24日)。這類批評,現在主要是針對中國在俄烏戰事傾向俄羅斯,疏遠了過去40年對中國發展起過幫助作用的國家。

如此批評,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論──說中國遠離世界,其實只是遠離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事實上,當不少分析都認為由西方主導的全球化正逐漸式微之際,中國是堅持開放貿易、自由貿易、開放市場態度最堅定的國家。相反,是美國曾經提出脫鈎論(後來改稱為去風險化)、歐洲一些國家堅持抵制中國企業(例如華為)。實際上是西方在遠離中國,而不是相反!

中國希望開放市場、自由貿易,原因很簡單,過去20多年經歷說明,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自由貿易令中國製造業上升了幾個台階,大陸產品競爭力十分強勁,全球化、開放市場會對中國更有利,但對西方卻是一場噩夢。中國電動車就是最佳例子,美歐是怕大量中國電動車湧入會令他們無法招架,市場都會被中國吃掉!

中國繼續與世界聯繫,只是轉移了地區,由美歐轉向亞洲、非洲、南美等。歐洲有個別國家希望獨立行事,不跟隨美國和歐盟的對華強硬立場。然而個別幾個國家改變不了大局,歐洲基本上唯美國馬首是瞻;北約更破天荒表明擔憂中國威脅。不論貿易、外交、軍事等領域,歐洲基本上都跟美國站在同一陣線,把矛頭指向中國。

俄烏戰事令美歐進一步遠離中國,但卻令中國在未來有更大發言權,因為任何停戰或和談都不能缺少中國參與。中國無直接參與俄烏戰爭,卻是俄國最大靠山;未來俄烏如果和談,必然是五方談判──美歐烏一方,另一方就是中俄。世界輪流轉,兩大陣營對立的局面極可能重演,過去是美蘇,現在可能是中美。很明顯,中國跟美歐的關係已很難回到從前!

另一種西方觀點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在新冠疫情後受重創,大陸經濟前景不妙,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瀰漫悲觀情緒。

疫情只是偶發事件,真正因人為原因令中國經濟受衝擊的,是2018年中美開打貿易戰。美國從貿易開始,逐步擴展到金融、科技以至人才交流等領域,全面圍堵中國,令內地經濟遇上大麻煩。當年美國對日本打貿易戰、逼日圓升值,結果令日本陷入「迷失的20年」。經濟評論界指目前中國處境跟日本類近,美國就是要令大陸經濟陷入停滯不前的困局。

今年起的第5個發展階段?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30年,每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達10%,直到2012年開始降到7%至8%之間;2016年再進一步下滑,進入了6%的時代。2022年,內地GDP(本地生產總值)增幅再跌至3%;2023年好轉,增長率回升至5.2%。經濟放緩,到底是暫時現象還是結構轉變?低增長會否成為常態?中國是否真的會步日本後塵,是很多關心中國前景人士的憂慮。

事實上,中國跟日本不同。日本受美國打壓卻心甘情願,由始至終跟隨美國,繼續當美國的盟友;中國則完全不同──中國要走的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很明顯,中國不會選擇緊跟美國;中國會選擇另一條路。

中國發展的第五階段,會否就是從今年起計,直至2049年,未來25年沿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把中國帶向另一個高峰?國慶75周年,其中發展最快的46年,是以融入美歐體系模式中取得成功,也是向西方學習,引入西方知識、技術、文化進入中國,進而把中國推向一個新階段。無可否認,過去46年以西方為師的階段,令中國脫胎換骨,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強國。

兩種模式相爭 未來25年世界不平靜

回顧歷史,現代化說的就是西方的現代化,是以西方文化、價值觀、體制、市場、金融等一系列要素作為基礎的現代化。內地曾攝製名為《大國崛起》的紀錄片,記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9個大國相繼冒起成為世界強權的經過。9個大國之中,俄、日都不是西方國家,但都是以西化作為起步點邁上現代化之路。具體做法就是抄襲西方一套,然後改革國內的政、經、教育、軍事等各範疇,最後成功,由落後國躋身為先進國。

中國否認改革開放是西化,唯無否認改革措施很多都來自西方。過去幾百年現代化只得西方一家,現在中國要另闢蹊徑,搞一個中國式現代化,但到底它是什麼?跟西方的有什麼不同?它能否真的成為西方現代化以外的另一選擇?

現在看來,中國崛起一定會走一條有別於西方的路;倘成功,將是人類發展史的新一頁,是西方現代化之外的另一種發展模式。中國與美歐的角力,大家看到的是在政、經、軍事、科技等領域之爭;看不到的是兩種價值觀、兩種模式的交鋒。美歐不能容忍中國改變由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但中國似乎已決定「另起爐灶」。由於兩種模式之爭將日趨激烈,未來25年將不會是一個平靜的世界。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4-09-3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