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神舟十九飛天幕後的年輕團隊

2024-11-15 01:15:10 最後更新日期:2024-11-15 09:48:13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編按:「長征2號F遙19」升空的特寫鏡頭。當中的太空人大都30出頭。(網絡圖片)

 

10月30日4時27分,搭載「神舟19」號載人飛船的「長征2號F遙19」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後,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在經過約6.5小時的對接過程,飛船成功對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發射又一次取得圓滿成功。

常態化的「太空會師」

這幾年,大家已經習慣了中國空間站每半年左右一次人員輪換,而且神舟飛天給人一種如返工打咭般的絲滑輕鬆,無怪網上有人戲稱:中國發揮最穩定的兩大團隊,一個是中國航天,另一個是......中國足球。

當天11時00分,指揮長蔡旭哲和兩名90後航天員宋令東、王浩澤進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與葉光富、李聰、李廣蘇三名80後組成的「神舟18」號任務乘組,完成了中國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會師」。這也是中國首次有90後航天員執行航天任務 。

3b97c281a90e0393b3ec2fdc696ce3db 1編按:去年5月神州15 及16號「會師」的場面。天宮太空站床位其實有六個床位,包括天和艙3個、問天艙3個,不過只能短期滿足6人的飲食需要,故每次會師只有4-5日。(圖片來自連結)

從公開的簡歷看,指揮長蔡旭哲和宋令東都是解放軍空軍的飛行員出身,而王浩澤則是純粹的技術人員,深度參與中國太空核熱發動機為代表的未來航天動力系統研發,並數次發表論文。

她的專長是火箭發動機設計師,因此在「神舟19」號順利發射後,中國航天的官方微博特意以她的口吻發布一則消息:「以往都是我送別人上太空,這次輪到我了。」從造火箭變為坐火箭,王浩澤在此次任務將主要負責新型發動機的初步研究,以開發未來用於深空探測的火箭。

3b97c281a90e0393b3編按:黃浩澤東南大學畢業照。她的履歷比較特殊,並未有任何飛行員甚或軍人的背景,碩士畢業後進入航太推進技術研究院北京11所從事火箭引擎預研工作,今次主要擔任空間站航天工程師,同時可能參與空間用引擎的一些初步研究工作。(網絡圖片)

 

早在冷戰時期,美蘇就研發核動力火箭,而兩國1960年代開始已經在衛星上使用過核動力。未來要進行深空探索,發動機必然是關鍵,目前人類掌握的技術來看,核動力的火箭發動機必然會是首選。按照中國2030年載人登月的太空計劃,核動力發動機也將是最優選擇。

20220827144040 5aa5e7577eb34e3ca6ab377e5f75d833 1編按:左為鋰冷兆瓦級空間反應堆的地面樣機,看上去約三米見方,但裝上太空船時要縮小至約500公斤至1噸的水平。右圖為報告對於堆芯設計的示意圖,最頂端是堆芯的控制棒,然後是堆芯,之後至少見到兩個循環系統,但設計上也遵從一般空間反應堆的設計。可以想像這種反應堆實用化後,雖然推力遠小於核熱火箭,但應該可供大型電推作長期航行使用。(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王浩澤作為技術人員上太空,已不是中國首例。2023年「神舟16」號升空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導師桂海潮就作為航天技術專家上過空間站。桂海潮主要研究方向為航天器動力學、制導導航與控制技術的專家,他上去就是為了進一步在太空環境中驗證自己的科研成果。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技術專家開始進入太空,也驗證了中國航天技術的成熟和穩定,未來的發展更加的蓬勃。

而另一位90後航天員宋令東,則是按照過往的慣例從空軍選拔,未來是作為航天駕駛員來培養的。他2008年進入空軍航校學習,2013年進入空軍成為了戰鬥機駕駛員,2020年通過了航天部門的選拔,從空軍某部進入航天員大隊。

1608887058961078224編按:事實上,新的航天公司(無論是國有還是半國有資本),其工程師和決策層都十分年輕,也感於使用更新的概念去製作火箭。圖為星河動力有限公司的火箭團隊。(圖片來自連結)

年輕的航天人

網上有幾張宋令東還是空軍飛行員時的照片,從照片來看宋令東當時駕駛的是引進俄羅斯的「蘇-35」戰機。由此看來,宋令東在進入航天員行列前,應該是在廣東湛江遂溪空軍某部服役,宋令東也算廣東培育的第一位太空人了。

其實對比宋令東與楊利偉、聶海勝、景海鵬等第一代航天員的履歷就知道,中國這幾十年航空航天也是飛速發展。早期中國航天員雖然是從空軍裡優中選優的,但是他們的都是開二代機出身,好幾位最多也就是能開到「殲-7」飛機。現在選拔的空軍航天員基本是三代機起步,開「殲-11」系列和「殲10」出身的飛行員比比皆是。

時代進步了,航天系統也開始進入了新老交接班的年代,除了航天員以外,航天事業上其他部門早就進入90後時代。從60後到90後,現在中國的90後正迅速成長為挑起中國航天事業大樑的堅實力量。

 160888704編按:神州17號的太空人江新林也是飛行員出身,但經歷比較奇怪:他最初是考進裝甲兵工程學院當坦克士官的,且駕駛過88式坦克(由其實習駐地和公開過的一些照片得知);然後又考進航校並當了10年飛豹A型的正機長,爾後才於2020年參與航天員第三次選拔。

 

北京飛控中心274個重點崗位中,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85%以上。他們多是1995年以後出生的博士、碩士和本科生,其中超100名青年科技幹部已經成長為各領域的技術帶頭人,關鍵技術課題負責人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形成了元氣滿滿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方陣。

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33人操控團隊,三分之二也都是90後。負責天和核心艙和問天實驗艙的總裝工作班組共有成員38人,平均年齡29歲,90後佔比達到90%。北京飛控中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師崔曉峰,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調侃道,「如果把時間倒推,在我們送『神舟1』號上天時,今天的很多團隊成員還是小學生。當時不曾想像,今天的他們已經和我並肩戰鬥,並作為骨幹主力擔當重任。」

317編按:「趙學軍間諜案」雖然是近年罕見且嚴重的航天科研人員間諜案,但被捕者的刑罰好像又沒有其他間諜案重,固中原因暫時還不清楚。(網絡圖片)

築牢航天安全網

今次「神舟19」號的發射成功,也令國人松了一口氣。因為就在10月23日,也就是「神舟19」號與運載火箭組合體,轉運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區後的第二天,國家安全機關公佈的一則消息,要求「加強防範太空關鍵技術竊密」。在如此敏感時刻發佈消息,絕非無風起浪,在中國航天技術的突飛猛進的同時,境外勢力從未放棄對中國航天的滲透和竊密。

這次針對「神舟19」號的警報發出後,國安部門不僅嚴查任務相關人員,防止洩密事件的發生,同時派遣專業的護衛隊,啟動對科研團隊的技術和人身保護,杜絕對相關人員的「意外」加害。

近年來,屢屢有航天領域破獲間諜案的新聞。某軍工科研院所下屬公司網絡管理員陳偉,曾向境外間諜情報機關多次提供軍工涉密文件。2019年3月,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以間諜罪判處陳偉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466589927 608128254879314 7420225154351428096 n編按:美國太空軍最近有個坐談會談中國航天發展的,PPT封面一角出現這東西,這有可能是神龍真身。不過照片上有疑似某衛星偵照公司的名稱,故也有可能是該公司的偵照衛星在拍攝地景時,神龍無意中在中間穿過並被拍下來。不過影像情報其實大部分時間下都未能提供核心訊息,所以人因情報還是相當重要的。(網絡圖片) 

 

最引人關注的是2023 年公佈的「趙學軍間諜案」,趙學軍原是中國航天領域的研究人員,屬重要涉密人員。2009年赴外留學,在某間諜機關威逼利誘之下被策反。

回國後,趙學軍利用在科研院所工作的便利條件,大量搜集我國航天領域核心要害情報。2009年-2019年近十年期間,趙學軍和國外情報機構有著密切的聯繫,他使用境外間諜情報機關提供的專業間諜器材,將大量的資料送出國外,為此換取高達幾十萬美元的報酬。

多行不義必自斃,2019年6月,國家安全機關對趙學軍採取強制措施,2022年8月,趙學軍因間諜罪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並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20萬元。

航天之路本就危機四伏,困難重重,每一次成功都是無數從業人員凝心聚力,通力合作的結果。中國的航天事業,仍將按既定的計劃前行。據介紹,中國第四批航天員的選拔工作也已經完成,8名航天駕駛員和2名載荷專家入選預備航天員,2024年8月開始入隊參加訓練,其中包括來自香港和澳門的兩位備選成員,不久的將來,港澳航天員也將築夢蒼穹。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4-11-1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