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1996年首度創辦,經由中國大陸國務院所核准,並由珠海航展有限公司負責主辦之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簡稱中國航展或是珠海航展),以每兩年舉辦一次為原則,每逢西曆紀元雙數年,就會在廣東省珠海市原名三灶機場之金灣機場盛大舉辦。
除原定於2020年11月20日揭幕之第十三屆珠海航展,因為當時受到全球新冠疫衝擊,被迫推遲至2021年9月28日至10月3日,才在珠海市國際航展中心勉強登場外,其餘各界都能順利舉行。今年則是預計從11月12日至11月17日,舉辦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由於事前各項前置宣傳行銷作業相當投入,因此確實受到多方期待與矚目。
依據全球多項武器、軍備、防務與航天展覽活動,吾人將會發現各個強權大國都會運用本身舉辦此等展覽活動,對外展示軍備與民用系統裝備生產製造體系,預備上市與投入國防軍事體系服役之精銳產品;此種作法在政治意涵上不無透過展示顯現能力,以暗喻方式產生嚇阻效用折服潛在敵手,但在經濟貿易面向上,其實就是透過展示商品尋找商機,吸引潛在客戶希望啟動採購與銷售程序,甚至是尋求產製銷售合作對象。
為使整個靜態陳列展示與動態性能表演能夠順利獲得最理想效果,同時亦讓不同性質參觀群眾能與專業人士獲得各自觀展空間,通常具備相當規模之國際性展覽活動,都會利用不同時段,將展期切割區分出專業人士觀展日以及一般公眾觀展日;甚至還會專門為接待重量級貴賓、舉辦國外交使節與武官以及身分必須保密敏感人士,特別在公開展期之外,安排參觀時段與動態展示表演。
基於安全考量以及接待導覽需求,通常都會透過網路對外銷售門票或是入場券,並要求購票者提供個人資訊以便實施安全查核;有些對於出入境管制相對嚴格國家,若要申請簽證入境觀展,通常都會要求觀展者先行完成安全查核與購票程序後,再提供相關資訊給出入境管理單位以及購票當事人,以利後續申辦簽證作業。
就會展活動專業面向切入分析時,通常會依據各個展覽活動之展館數目、室內與室外靜態陳列展示活動所用展覽區位面積,靜態參展單位與廠商總數以及靜態展覽攤位統計數目;有時還會透過靜態陳展區動線距離數值,陳展裝備系統、儎臺、武器統計數字,做為評估靜態陳列展示規模參考依據。
針對動態展示則是參考不同類別表演區數目,再評量動態表演觀眾席座次數目以及觀眾站立區域面積,對照動態展示表演所用空域、場地以及海域面積與規模,期能掌握理解整個展覽活動運作狀況。
由於目前各國舉辦會議或展覽時都會相互結合,因此會產生會議為主會場附帶展位模式,以及以展覽活動為主,順便利用展示活動空檔或每日靜態展覽與表演展示活動結束後,舉辦種類型專業研討會、裝備產品深入說明會以及各種聯誼會議與社交活動。除預先安排各項會議研討活動外,針對潛在客戶臨時起意,希望獲得各種更深入資訊,各種商業會晤與對話更是展覽活動期間內之家常便飯。
會展業者經常會說,公眾觀展看熱鬧,專家用心看門道;事實上大型展覽活動確實就是以此種原則運作無礙。因此大眾媒體與軍事網路工作者都是利用一般公眾參觀展覽日前往觀展,以便進行新聞採訪、接受訪問與對外進行拍攝直播活動。但在專業人士觀展日特定時段,基本上都會禁止媒體在此種時段進行報導與訪問活動,其考量因素為避免干擾專業人士深入參觀與理解靜態陳列展示物件,同時亦對專業權群體與身分敏感人士提供行程保密服務。
儘管情報蒐集作業以及軍事專業社群都分別會從軍民裝備硬體、相關技術服務以及會展活動安排三個面向切入,以便評估整個會展運作狀況。除前述所提到各種能夠透過計量獲得參考數據之各個關鍵項目,針對展覽期間所舉辦特定研討會與說明會會議資料,更是進行相關產業分析重要參考依據。當然對於出席展覽重要人士身分辨識,展覽期間對外公布達成協議或是商約內容,特別是能夠高調公開簽約項目,更是情報蒐集重要目標。
在此必須特別指出,在此類展覽中所推出新型武器系統與裝備,儘管透過靜態陳列展覽看版所提供資料,再加上動態展示表演所顯現性能,確實是會讓許多參觀展覽者獲得感性面向高潮昂奮,往往就因此會高估此等新型軍事硬體所能代表之軍事意涵。就以軍事航空儎臺為例,許多特技飛行動作確實是能夠展現飛行控制與流體動力性能,但如此卓越飛行特技在實戰中卻未見得能夠派得上用場。
假若吾人將單一作戰儎臺視為音樂演奏中之樂器,整體作戰序列編組比擬為交響樂團,而整個作戰過程與戰略平衡就顯然是高度仰賴整體組合,充分整合演出之交響樂。所以若是在展覽活動中炫於特定作戰儎臺所展現高度性能,就認定整體戰力就能順利輾壓潛在戰略對手,恐怕就會失之武斷。
再者亦須嚴肅提醒,人類社會經過工業化革命後,所有戰爭衝突不但各國軍隊都積極追求軍備品質優勢,但在相互交鋒過程中,政治高層與軍事指揮體系還是要面對能否經得起消耗資源與承受傷亡壓力。
最後就是要提醒,許多戰爭成敗是決定於作戰意志,歷史上多個強權面對軍備與科技處於絕對劣勢敵手,最後亦未能討得任何便宜,紛紛將國運葬送在多個帝國墳場;美國在越戰、入侵伊拉克與阿富汗三場衝突中,付出高昂代價才總結出寶貴經驗教訓。所以在航展中確實看到諸多軍事硬體顯現能力,但吾人還是必須牢記其戰力仍待驗證;軍事硬體真正成績單要在戰場實戰測試才能得到!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