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常言道「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領袖」。引伸下去,有什麼選民,就會選出什麼樣的總統。
特朗普勝出美國總統選舉,並非意料之外;但以壓倒性大比數得票當選,卻仍令不少人感詫異。解讀選舉結果,很明顯絕大部分美國人支持特朗普;而由特朗普路線主導下的共和黨,於國會改選也在參議院取得多數席位,清楚顯示特朗普路線已主導美國政治主流。
特朗普路線是什麼——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強大(MAGA),簡單直接。而從選舉結果來看,這兩大願景已被大部分美國人接受。同時,國會幾近也由共和黨控制,特朗普路線於未來4 年基本上可通行無阻。
特朗普在今屆大選的公開論調,跟8 年前無太大分別:對盟國的關係,他繼續要求北約提高國防預算、跟台灣要「收保護費」、鄰國墨西哥的貨物入口要徵100%關稅。這些看似誑言的說法,正是「美國優先」的體現。特朗普要顯示,在對外關係上美國不會「蝕底」給其他國家。這種美國「獨善其身」的政策,其來有自,正是美國立國之初的孤立主義。
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他的1796年告別演說裏,曾清晰表述了美國的孤立主義。他強調加入歐洲爭端的危害,告誡美國人遠離歐洲,避免捲入歐洲政治與軍事衝突;他又主張美國不要與任何國家締結同盟。
美國在200多年前推行孤立主義,是因為羽毛未豐,不希望捲入歐洲紛爭,影響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在外交政策上,美國的孤立主義是在軍事上「不參與」,除了自衛戰爭,不主動捲入任何外部軍事衝突;在經濟與文化上,則盡量限制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和文化交流。
特朗普在競選時提出的「美國優先」,帶有非常強烈的孤立主義色彩,包括美國不再擔當「世界警察」、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協定》(TPP)和《巴黎氣候協定》。但200年後的美國不可能「遺世孤立」,因美國在全球都有利益相關的議題,包括遍佈世界的軍事基地、全球貿易網、物流網、金融霸權(美元是絕大多數國家的儲備貨幣),美國必定會設法保衛這些全球利益。特朗普的現代版孤立主義,只是選擇針對不利美國的對外關係或責任;其他對美國有重大利益關係的議題,美國仍會干預或繼續保持其影響力。
以這個標準衡量,特朗普上任後處理兩場戰爭的取態會大不相同。先談俄烏戰爭。
競選期間特朗普曾多次揚言會在一天內結束俄烏戰爭。說法雖太過誇張,但潛台詞卻很清楚,就是美國不想戰爭拖延,希望盡快結束。俄烏戰爭是歐洲的戰爭,是北約與俄羅斯的歷史恩怨、新仇舊恨而引發的戰事,美國並無主導角色,但現在卻成了援烏最大金主。
從奧巴馬年代提出「重返亞洲」開始,美國在國際上的注意力已轉移至亞太和印太。俄國在全球範圍的政經和軍事影響力不成氣候,美國與印太地區的經貿往來已超過歐洲。在美國眼中,印太地區以至全球的主要競爭對手是中國;而美國整個軍事及經貿關係都以印太地區為重點,歐洲和俄國已居其次。在華府盤算中,早日結束俄烏戰爭、重返印太,更符合美國利益。若特朗普能協助俄國早日結束戰爭,普京應願意與美國「重歸於好」,而這正是特朗普所願見。
我一直認為,特朗普拉攏普京的謀略,是以俄制華,正如當年尼克遜「以華制蘇」一樣。如真成事,中國將有大麻煩,因中美貿易頂多影響經濟增長、經貿環境;惟俄國是中國北鄰,邊界線長,跟俄交惡觸發的是國防安全、國土安全,影響遠比經貿衝突大。
相比之下,中東的哈馬斯與以色列戰爭對美國就重要得多。以國在華府有龐大影響力,共和黨及民主黨的總統都要買帳。而特朗普跟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關係緊密,在前者第一次總統任期內,他已公開支持以色列「遷都」至耶路撒冷。這種緊密關係,肯定不會在特朗普第二個任期內改變。另一方面,哈馬斯背後得伊朗支持,而伊朗是美國眼中釘,華府必定支持以色列打擊哈馬斯。換言之,中東戰火平息仍遙不可及,美國會支持以國打下去。
在選舉期間,民主黨曾密集攻擊「2025計劃」(Project 2025),指它是特朗普上台後的極右政策藍本。但特朗普極力否認。「2025計劃」是由右翼智庫傳統基金會主導,另有多個保守機構及特朗普的幾名近身政策顧問參與。「計劃」明確表示:「若我們想把國家從激進左派的控制下拯救出來,僅僅保守派贏得選舉是不夠的。我們需要一個執政議程和合適人選,準備好在下一屆保守派政府上任的第一天實施該議程,這是2025年總統過渡項目的目標。」
「計劃」的開篇由傳統基金會主席Kevin D. Roberts撰寫,他總結了「計劃」的目標,就是要令美國成為一個保守國家;為此,現屆(2025年上任)政府必須重點處理幾項工作,包括要對聯邦政府來一次大換血,建立對總統有利的公務員制度,換上數以萬計支持總統政策的人;此外要增強總統對司法部、聯邦調查局、商務部、聯邦通訊委員會等獨立機構的控制權。
此外,「計劃」又建議解散國土安全部、廢除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控制環境保護局規模、削減環境和氣候變化法規、支持化石燃料生產、終止關於氣候變化的研究等。還有其他「激進」建議包括廢除教育部,對民主黨支持的各種進步主義理念來一個釜底抽薪。很明顯,「計劃」內不少建議都跟特朗普競選時的主張雷同。
對外政策方面,「計劃」既不贊成干預,也不贊成孤立主義。它強調所有外交決策都必須「美國優先」,以利益為首要出發點。至於北約問題,報告認為應僅限於向北約提供核保護傘,但這些盟國須自行負責部署常規兵力,以應付俄國威脅。
最引起矚目的是對華政策。「計劃」認為中國是美國的勁敵,不是戰略伙伴或公平競爭對手;跟中國的任何經濟接觸必須馬上終止,TikTok及其他跟中國有關的宣傳機構都應該取消。
即使特朗普公開宣稱要跟「計劃」割席,惟「計劃」的思路貼近特朗普,令人相信「計劃」內大部分建議將會是下屆政府施政藍本。
「計劃」提出的部分建議或許過於誇張,但卻能配合特朗普提出「美國優先」和「讓美國再次強大」的願景。對於正在衰落的世界霸權、深受中國崛起威脅的美國來說,特朗普能得到大部分美國選民認同,間接印證了「計劃」內的主張,美國人應會受落。
特朗普在這場總統選戰中大獲全勝,他得到50.4%選民支持,壓倒民主黨賀錦麗的48.1%得票率;票數方面,特朗普多賀錦麗逾329萬票;至於選舉人票,特朗普312張,賀錦麗226張。此外,特朗普拿下7 個搖擺州。而特朗普在所有州份的得票都比2020年有所增長,並贏得幾乎所有社會群體的支持。大選過後,民主黨、進步派好像已在美國政壇消失!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和「讓美國再次強大」,雖凝聚了大部分美國人,但其政策很多都是漏洞百出,而且成效令人懷疑。例如他說過字典中他最喜歡「關稅」這個詞,他在競選期間承諾一旦重返白宮,將會對所有進口美國的商品徵收10%至20%關稅。過去華府用關稅主要針對中國,現在則針對全世界。徵關稅將會推高物價,美國人可能面對更高通脹。特朗普競選時大打經濟牌,指拜登政府搞經濟不力(但其實拜登任內美國經濟表現並不差),結果證明選民受落。向所有入口貨徵稅,美國人最終都會受通脹困擾,惟美國選民仍選擇支持特朗普。
特朗普政府要針對中國,香港難以置身事外。我認為美國出招,最大威脅始終是聯繫匯率,因打擊聯匯是香港無法抵禦的招數。很多人對美國「襲擊」聯匯不以為然,認為不可能。但在政治掛帥、一切以打擊中國為首要目標的前提下,經濟利益已不是美國首要考量。
特朗普任期只得4年,不能再連任,無後顧之憂,他可用盡各種極限施壓對付中國。政治風險高、形勢不明朗,特區政府必須及早籌謀,做好防禦。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