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一個月前海上自衛隊發生前所未見的事故,導致海自自成立以來第一次軍艦損失。宇久島號掃雷艦服役23年,是海自現時配備最多的菅島級掃雷艦的六號艦,當時正值輪機艙因不明原因著火,及後火勢雖一度救熄但下午又再重燃,致使該艦進水過多並於凌晨前沉沒,現暫時確認一名船員死亡。
戰後海自所建立的掃海艇(即掃雷艦/獵雷艦),數量上相當龐大,比例上更接近海軍之冠,全盛時期同時有24艘以上400噸級的掃海艇,與驅護艦的比例更曾達到2.5:1水平,就算是規模大得多的中國海軍,其大型掃雷艦(300噸以上)的數目也只有5~6:1而已。這是因為戰時日本海運飽受潛艇封鎖之苦,他們怕美式狼群戰術,但更怕潛艇 / 轟炸機在主要航道或出入港海域大量佈雷,已經被極度削弱日本海軍掃雷部隊根本無力應付,大部份船隻幾乎是毫無警兆下就會中雷。日本海運在戰爭最後期運力竟然只得10%左右,莫講各類金屬和石油資源了,甚至連糧食也大減(運糧船和漁船都大量中雷),盟軍事實上達成了所謂饑餓作戰,日本戰敗的進程也大大被加速。
另一方面,日本海軍事故在甲午戰爭後至間戰期間是相當多,包括幾次翻船事件如「第四艦隊事件」、「深雪號事件」和「友鶴事件」等,並造成重大傷亡。這些傷亡除了航行時不慎撞上或天災之外,還和自身設計有關;另外,日本海軍的彈火葯庫管理和被動降溫手段似乎都不甚了了,多次砲塔彈火葯庫爆炸事故也與此有關,且更造成相當大的傷亡,當中最著名的莫如1943年戰列艦陸奧號的爆炸事故,是次事故共造成愈2/3水兵和軍官殉職,該艦甚至要到30年後因清理航道才給部分吊上來,現時主要船身仍然留在海底。
海自1955年成立後由於戰後日本造船技術進步且再沒有戰前那些變態的不平衡設計要求,雖然海自仍偶有發生撞船、艦上火災或厠所沼氣漏洩令艦員致死事故,但整體安全度在西方海軍仍是名列前矛,相當可靠,故今次著火燒沉的事故仍然讓人相當意外。
雖然由19世紀末至今,水雷發展速度不弱於各類型海軍武器,但分類其實沒有太大變化,以佈置形式劃分仍離不開飄流、半浮沉、繫留半沉及沉底形式,以啟動形式上有遙/線控引爆、觸碰、磁場引發、水壓引發和被動聲納引發等,動力上也有全無動力、火箭動力及魚雷動力形式(這主要指沉底魚水雷)。而相對於戰後軍艦發展的日新月異,反水雷軍艦作戰形式的進步卻相對很緩慢,至八十年代前,還主要是以聲納測得大概位置,除雷具形式由掃雷艦在海面拖行,以切割半浮水中的半浮的浮錨水雷,或者拖帶磁力或音響裝置在一定距離引爆磁性或被動聲納觸動水雷,甚至直接丟深水炸彈。由於類似知慧水雷的複雜水雷開始出現,以上的掃雷方法基本都無效,故搖控機械人或遙控載具亦開始投入使用,以應付這些更難拆除的水雷。
年初於阿丁灣港口內相撞的兩艘英國海軍獵雷艦。後一條被撞的,船身裂口非常巨大,而且可見舷板都是複合材料製成。
反水雷船艦由於在除雷時要規避常見的磁性引信,就算一般做船體消磁都不足夠,故通常都會使用木或複合材料作為船身主要材料。這樣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船身強度不足,以及材料比較不耐燃,遇上火災時麻煩會更大。單單由1990年至今,至少有4艘獵雷或掃雷艦因各種事故而沉沒 / 報廢,事故比率不低。
參考過去一些掃雷艦意外,就算是擱淺都相當「致命」,不是「燒通頂」,就是船體受損,甚至是被切成兩截,例如美國海軍大約十年前有一條獵雷艦,就因為在珊瑚礁擱淺,龍骨嚴重受損而需就地拆解;希臘掃雷艦Kallis 2020年和商船相撞,更直接被撞成兩截。可以說,是次火災本身就很難避免全損,皆因機雷對應船艦本身就比較脆弱,更不耐碰撞和火災。
基於過去掃雷艦艇除雷效率較低、任務較冒險且生存性較弱,近年海軍反水雷戰的特色已更多轉向自律型機械人或無人水面、水底除雷機械人,例如中國這種後起之秀,早在2000年代就使用除雷機械人和無人除雷艇;而西方在2000年代初期瀕海戰略盛行的年代,就開始研發利用遙控大型除雷機械人、除雷潛艇或直升機除雷的手段,較著名的就是瀕海戰鬥艦的水雷戰裝備包,日本配備在最上級(FFM)尾艙的無人水面與水下掃雷載具OZZ-5等。
由於掃雷任務現在愈來愈傾向成為新的多功能艦的常設武器包,很多新護衛艦如31型(或前景不明的32型)、EPC歐洲巡邏護衛艦或意大利的PPX等2000噸級重火力OPV都會配備獵雷機械人,掃雷艦可能有漸漸被取代的趨勢;即使有繼續建造掃雷艦的國家,都開始脫離500噸左右的限制,達到1300-1500噸輕護級別的水平,成為操作無人除雷具的母艦。可大膽的猜測,未滿1000噸的掃雷艦,有可能因為無人除雷載具普及化而漸漸被汰除。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