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評論員,關注戰略問題、軍事歷史、軍事裝備。
港人北上消費時都不難發現,深圳不少大型商場中,近半年以來出現大量門面裝修非常相近、招牌以藍色底色加上白色字體寫著「俄羅斯商品館」或「俄羅斯館」的店鋪。由於該類店鋪在大陸多個城市如「雨後春笋」般湧現,售賣的商品也存在涉嫌虛假說明、虛假宣傳等亂象,已引起內地執法部門注意,部分門店更被立案調查。
多個內地媒體 9 日報道,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的官方微信公眾號「上海市場監管」8 日發布消息指,近期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注意到俄羅斯商品館引發熱議,於去年 12 月 23 日起開展了兩輪集中排查整治。全上海市範圍內共排查發現 47 家「俄羅斯商品館」類店鋪,市場監管部門重點對關注度比較高的經營主體資質、店招標語宣傳、商品來源產地等問題進行了檢查,對個別無證無照經營、未備案經營的行為予以立案調查,責令停業。
該篇貼文又指出,對個別店鋪宣傳為「國家館」,使消費者誤以為具有官方背景,對個別店鋪俄羅斯進口商品數量佔比過低,也自稱為「俄羅斯商品館」,誤導性較強,已立案調查。除此之外,已要求此類店鋪做好索證索票,確保商品來源合法正規;不同產地商品的分區擺放,確保標識顯著消費者可辨別。
《環球時報》的報道指出,近兩年以來「俄羅斯商品館」在內地非常火爆,數據顯示,國內現存俄羅斯商品相關企業 3532 家,近兩年相關企業持續增長,2024 年截至 12 月 18 日,累計新註冊 841 家。
此外,俄羅斯商品相關企業的地域分布聚集性較強,大多聚集在北方地區,且超八成企業分布在黑龍江省,其中牡丹江市在 2024 年累計註冊超 500 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商家在銷售商品時,應當提供真實、準確的商品信息。
《新京報》報道,其記者 8 日下午跟隨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檢查多家「俄羅斯商品館」,發現不少商品的標籤上,產地一欄都空著。執法人員告訴記者,一些店內售賣的俄羅斯商品佔比可能只有兩成,其餘的都是包裝成「俄產品」的國產商品,執法人員需一一核對商家提供的商品票據,以判定是否真進口還是假進口。執法人員又稱,「不少商品哪怕是國產,也都會貼一張俄語介紹,一張中文標籤,消費者如果不仔細看,很難判定到底是進口還是國產。」
浙江媒體《潮新聞》也報道,在杭州市的同類店鋪並非售賣俄羅斯進口商品也惹來爭議。不少品牌其實是國內註冊的貿易公司建立,以加盟形式招攬商家開店;而門店的商品由純進口、國內分裝、國內生產三部分組成。其中,國內生產是採取俄羅斯設備和工藝,屬於中俄合資的工廠;分裝是俄貨的單品量大可以分成小包裝進行售賣。
最先披露「俄羅斯商品館」存在問題的是中國消費者協會主辦的《中國消費者報》。其在 1 月 2 日刊出一篇調查報道,指近期線上線下出現不少號稱售賣俄羅斯進口商品的廣告,但一些商品明明是國產,卻打著「俄羅斯進口」的旗號進行廣告宣傳,一些線下實體店把國產商品混在俄羅斯商品中售賣,混淆視聽,「套路」消費者。
《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走訪福建福州的一些「俄羅斯商品館」,發現這些以國產充當俄羅斯進口的商品中,主要以食品為主。另外,在宣傳手法上也存在問題,例如,對於較為知名的俄羅斯椴樹蜂蜜標上各種功保健效,違反食品不得明示或暗示治療作用的規定。福州市市場監管部門已立案調查相關情況。
《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也發現,這些店內售買的俄羅斯套娃和胡桃夾子並沒文字說明,也看不到產地、廠家及相關信息,價簽上也無相關說明。記者向店員詢問套娃是哪裡生產的,店員堅稱是俄羅斯的。幾天之後,記者回訪該店,發現之前的套娃和胡桃夾子全部已下架。
市場監管部門提醒消費者,要正確辨別這些食品到底是俄羅斯進口還是國內廠家生產,首先看中文標籤是否標注原產地(或原產國)。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七條、《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GB7718—2011)規定,如果中文標籤上標明瞭「原產地(或原產國):俄羅斯」及「境內代理商名稱、地址、聯繫方式」等內容,說明該食品是進口俄羅斯食品;反之,中文標籤內容中出現了國內的生產商的名稱、地址、聯繫方式及國內的產地,或標示著中國的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及執行標準,說明這是在中國境內生產的食品,不是進口俄羅斯原產的食品。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