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無雙直傳:青年人「躺平」現象的社會根源與政策反思

2025-02-10 14:12:57 最後更新日期:2025-02-10 16:18:59
無雙直傳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e170af497702e7c740559e63210712cd(網絡圖片)

一月尾的時候,基督教女青年會發表了,一份有關中學生的「躺平」調查,在 990 名受訪者中有 27% 自認躺平,當中 41% 已持續一年以上。較特別的是該調查把「躺平」分為「覺醒」和「逃避」兩種形態,而八成受訪者同意「覺醒」式躺平,認同「逃避」式躺平的約近五成 [注1]

YWCA調查YWCA調查結果簡表。(作者製圖)

「躺平」不是今時今日的議題,也不是香港獨有的現象,當今稍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社會都有相同的現象,如內地、日本及南韓也有啃老族。所謂「躺平」是個體缺乏了前進、上進的動力,明顯地是個體的心理狀況。但如果「躺平」的現象是社會的普遍現象,那就不只是一種個體心理狀況,而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這就會和社會環境有密切關係。

依根這份調查,筆者認為香港青年「躺平」現象結合心理學理論與香港社會環境因素分析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五大層面:

一、習得性無助

所謂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當個體在長期經歷失敗或挫折後,逐漸形成「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結果」的認知,進而放棄嘗試。這種心理狀態在躺平青年中表現為對社會流動性停滯的絕望,這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得到體現:

1.教育與就業的壓力
女青發布該份調查的記者會上,提到了化名「阿偉」的案例,他是因長期學業挫敗而選擇躺平,阿偉表示於中三開始躺平,「那時正值疫情間認真上網課,但經常被父母誤會不專心聽書而走去打機,加上曾花許多時間用功溫習卻始終追不上學業進度,家長及教師又似乎只見到我成績差而看不到我背後下的苦功,最終我改為抱着『不溫書反而無壓力』的想法開始『躺平』。」 [注2]

2.階級固化
另外,香港房價高企、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無論如何努力工作,都得不到升遷或買不起樓,年輕人認為向上流動的通道被堵塞,形成「努力無用」的信念。如上文附表的「我買不起房就不買了,租房也可以過一輩子」,竟有 47.2% 表示認同。

二、心理防禦機制的啟動

另一個層面是,個體既然有壓力和挫敗感,自然會啟動心理防禦機制來保護自我,以緩解內外壓力。這又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得到體現:

1・防禦性悲觀(Defensive Pessimism)
部分青年預設自己會失敗,以此降低對結果的期待,避免因失敗而受挫。例如,選擇不追求高薪職位或名校學歷,以「低期望」換取心理安全感。如上文附表歸類為「覺醒」躺平的選項:「我會選擇會適合自己的工作,即使在他人眼中不夠專業或體面」,就有 80% 受訪者表示認同。

2・退行(Regression)
面對高壓環境,部分青年退回到更簡單、低需求的生活模式(如減少社交、降低消費),以逃避現實壓力。這種行為雖能暫時舒緩焦慮,但可能阻礙長期成長。如上文附表中歸類為「逃避」躺平的選項:「生活能滿足基本生活即可,其他我都不想要花時間和精力去爭取」,有 53.6% 表示認同。

三、心理補償與自我效能感不足

除心理防禦保護自我之外,亦會以心理補償和降低自我效能感,來維持自我和自尊。這也有以下兩個方面得到體現:

1・補償性滿足
當現實目標難以達成時,青年可能通過降低生活標準(如僅滿足基本生存需求)來平衡心理落差。例如,調查中 42% 躺平學生表示已持續此狀態超過一年,顯示長期缺乏正向激勵。

2・自我效能感低下
對自身能力的懷疑導致青年不敢設立挑戰性目標。研究指出,內控型人格或成長形思維(相信自身能影響結果)的個體較少陷入躺平,而外控型人格或固定思維(歸因於外部環境)者更易放棄努力。

四、價值觀的轉變與自我認同重構

再引用上表,有 70% 至 80% 受訪者認同「不追求名車、體面工作」的「覺醒躺平」態度。可見,這些青年對傳統成功標準(如物質積累、社會地位)的質疑,可能是躺平現象的重要心理基礎,年輕人拒絕參與無意義的過度競爭,轉而追求個人自由與生活品質。

五、支持缺失與認同危機

1・家庭與教育系統的壓力
家長和教師過度關注學業成績,忽視情感支持,導致青年感到不被理解。「阿偉」的案例中,正因父母誤會不專心上課而打機,他便放棄努力去躺平。

2・社會標籤的負面影響
傳統觀念將躺平視為「懶惰」或「失敗」,加劇青年的孤立感。調查顯示,48% 受訪者支持朋友躺平,反映同輩間逐漸形成接納此現象的亞文化。

PC1 0女青最新研究揭示,逾四分一中學生已「躺平」,初中、高中生比例相若,反映「躺平」現象年輕化及進一步普及。(YWCA網站擷圖

從上述,可見躺平現象是個體的心理活動和當今社會結構互動而形成結果,並非單純的個人心理問題,而是青年在社會結構性矛盾(如經濟壓力、階級固化)與個體心理機制(如無助感、防禦策略)互動下的產物。

研究指出,多數躺平青年仍保有潛在的行動意願,例如通過職業體驗或社會服務重新找到目標。例如上面題到「阿偉」的案例,他就是參與女青的短期試工計劃,於綜合社會服務處實習,而逐漸重拾動力。特別是女青的今次調查分有「覺醒躺平」和「逃避躺平」,而八成受訪者同意「覺醒躺平」。其實,比「逃避躺平」,前者其實是更有積極性,不是完全負面。與其說是躺平,不如說對社會資源分配不公,階級固化的無聲控訴。因此,與其批判青年躺平,社會更需提供多元價值認可,強化心理支持系統,並改善資源分配機制,以緩解青年的無力感  [注3]

至於為何我們的青年會有無人力感,答案在下一篇解讀。在此,我想大家先看看以下的短片及聽一個廣播: 

本文作者:無雙直傳(劉礎慊),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 我們如何面對》一書

參考資料:

1.《女青研究指27%中學生自覺躺平 傾向視為深思熟慮後「覺醒」生活態度》|明報JUMP 2025-1-21

2.《港生「躺而不平」遇良機即彈起》|文匯報 2025-1-20

3.《躺平要關注 檢視政策非譴責》|星島社論 2025-2-01

發佈於 博評
By 2025-02-1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