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編按:「杜魯門號」三號升降機後方被撞爛的平台,那裏剛好是艦上焚燒廢棄物的地方。(圖片來自美國海軍,YOUTUBE擷圖)
最近,美國像犯太歲一樣,從龍年尾到蛇年頭短短二十幾天,飛機摔了一架又一架,從民航機到軍機,幾乎把所有機型摔了個遍。好不容易平靜幾天,結果海軍的航母又來「湊熱鬧」,玩起了海上碰碰船。
編按:除此以外船尾還有被撞的痕跡,並有相當程度損毀。由於選毀部位不連續,估計貨輸輪撞上後雖左滿舵,還是因為船吸效應"吸"回去在船尾再撞一次。(圖片來自美國海軍,YOUTUBE擷圖)
「杜魯門號」撞船的背後
2月13日,美國海軍發佈聲明稱,當地時間2月12日晚,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杜魯門號」在地中海地區埃及塞得港附近作業時,與商船「貝西克塔斯-M號」相撞。美海軍在隨後的聲明中表示,碰撞事故未使航母陷入危急狀態,也沒有船艙進水或人員受傷的報告。
報告表示,航母的推進裝置未受影響,處於安全穩定的狀態,目前事故原因仍在調查中。然而,「杜魯門號」的艦長戴夫·斯諾登2月20日已被解職,據美國海軍協會新聞網稱:這一人事變動是因為軍方在事故發生後,「對相關人員的指揮能力失去信心」。
編按:美國導彈巡洋艦貝克拿普號,1975年6月30日與約翰․甘迺迪號航母的斜向甲板發生碰撞,原本貝艦只是部分上構及主桅嚴重受損,但不幸的是其主桅剛好撞破航母的航空燃料管道,大量航空燃油傾瀉下來,成為最佳的助燃劑。結果經過七個小時的灌救,才免於沉沒,不過其鋁合金上構幾乎完全融毀。(圖片來自連結)
不管是摔飛機還是軍艦相撞事故,究其原因無非就三種:一是設備老化,包含軍事裝備以及運作管理系統;二是人為事故,主要就是麻痹大意玩忽職守,工作管理不到位;三是透支使用,主要就是軍事戰略和部署出現矛盾,導致技術裝備和人員都被不合理的使用,加速裝備的老化和人員的疲勞,從而導致事故頻頻。
目前美軍現役裝備中,約70%的海軍艦艇和40%的戰機已超過設計壽命的50%。而從近期的多起事故來看,大部分都是「F-18」、「F-16」、「B-1B」這類冷戰時期開始研製裝備,至今最少30年以上歷史的「老爺」級別裝備。
不單這些裝備自身老化,連同配套零件和維護系統也趨於老化,美國工業基礎衰退是不爭事實,美國軍工產業鏈效率下降,關鍵零部件(如芯片、發動機)供應延遲,影響維修進度。比如,2023年海軍「康涅狄格號」核潛艇在南海撞山後,因零部件短缺和船塢維修能力不足,拖延兩年才啟動修復工程。
編按:農曆新年伊始,F-35A墜機展開了2025年2月美國一系列航空安全事故。這架飛機墜毀原因還是未明,比較明顯是引擎單發失效無法空中復原,駕駛員唯有跳傘逃生,不過F-35A現在平均妥善率只有51%,這又是否和妥善率低下有關?
技術迭代風險,以及新型裝備磨合問題同時困擾著美國的海陸空三軍:「民兵3」洲際導彈,仍依賴1970年代的IBM計算機和8英寸軟盤,導致近年多次試射失敗被迫自毀。而新的「哨兵」導彈研發緩慢,一再的延期、超支,至今完成度僅有23%。「F-35」戰機的軟件升級頻繁引發兼容性故障,服役才10年,至少已墜毀15架了。而「福特號」航母的電磁彈射系統,故障率一度高達10%。
加上不斷升級的網絡攻擊隱患,如GPS干擾引發的導航錯誤,這些後勤和指揮系統數字化後,網絡安全漏洞都可能導致人為或技術性事故。
編按:美國海軍招不滿人的問題對比軍內其他問題算小兒科,但對於航行安全而言卻一點都不小。招不滿人不僅代表值班人員可能不足,且每個人的工作時間可能更長,工作與航行安全都有相當風險。(網絡圖片)
疲勞的裝備與人員
說到人為事故,造成這類事故的有很多種原因:麻痹大意、玩忽職守等等,但是本質就是軍人的軍事素質下降,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包括學習和訓練不足,導致人員對崗位、操作都不熟悉。
隨著民主黨大力推進各種政治正確行為,各個部門都把資源用在實施DEI(英文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的縮寫,代表著「多元化,平等和包容」)。政策上,美軍在這方面也是不遑多讓,士官們的招募和晉升都要和之掛鉤,性別如彩虹旗般的人士,開始佔據美軍的不少重要崗位,導致不少人才的流失。
一位15年經驗的戰鬥機飛行員,因為反對民主黨在美軍內部大搞DEI活動而被「炒魷魚」,甚至被國防部取消了他的養老金。如此政策導致的人才短缺,美軍也被迫降低招募標準,甚至以「快速入籍」吸引外籍士兵,這進一步造成維護人員平均經驗水平下降。
也因為如此,在崗人員只能透支使用,美軍的人員疲勞和訓練不足是個老大難的問題,參考中國海軍的老對手第七艦隊的狀況就明白了。2017年,美軍第七艦隊在短短的兩月內,接連發生了「菲茨傑拉德號」和「麥凱恩號」驅逐艦與民船相撞的事件,兩次事件導致17名美軍死亡。
編按:維修能量減弱是美國海軍現在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康涅狄格號最快都畏今年年底才修理完畢。(網絡圖片)
根據美軍的事故調查報告,這兩起事件的一個共同原因就是:人員疲勞和訓練不足。其中,「菲茨傑拉德號」事故調查顯示,相撞事件發生前,值班人員已經連續36小時未能充分休息。美軍的統計數據顯示,第七艦隊艦艇的維護週期被壓縮了40%,出海執行任務的水兵,平均每天只能睡4.2小時,值班軍官經常連續工作18小時,遠超正常工作時長。
雖然工作時間超長,但是第七艦隊的訓練時間卻嚴重不足。數據顯示第七艦隊的實戰化訓練時間不到北約標準的一半,每月模擬器訓練僅有4小時,有過半數的船員未通過基礎航海技能考核。一名第七艦隊退役軍官說:「我們像外賣員一樣在全球奔波,連擦甲板的時間都沒有」。而美軍全球部署的特點加劇了這個問題。
編按:美國海軍現在的船銹跡斑斑是有多重原因促成,例如人手過少很難在部署時擦漆、海上部署時間太長、維護水平下降等。這好像是有礙觀瞻的問題,但其實也可能反映出更多艦隊維護上的深層次問題。(網絡圖片)
捉襟見肘的全球戰略
如果事故頻發出現在軍費緊拙國家或許還說得過去,作為全年軍費開支超過9000億美元的美國,這就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9000億美金是什麼概念?根據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發佈的《軍事力量對比2025》報告稱,2024年全球軍費開支為2.4327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也就是說,去年全球的總軍費開支中,美國就占到了40%。
擁有如此龐大開支的美軍,竟還需一大批爺爺級別的裝備「超齡服役」。反觀中國,2024年的軍費開支約為美國的一半,全球占比不到20%。同年,美海軍服役的新裝備為6艘作戰艦艇,總噸位6萬餘噸,中國海軍新服役艦艇為11艘,總噸位超過20萬噸。
編按:事實上在設計、建造新軍艦上,美國海軍近年都是問題處處,各種新艦工期延長一、兩年外,廠商設計時軍方也經常改變計劃或性能要求,功能愈加愈多且變相拖長了設計時間,星座級護衛艦首艦就是這樣處境—該艦2022年下水後軍方仍繼續修改要求,結果建造中的組件也要被迫更改,而且修改甚至偏離原有目標愈來愈遠……最後,經過兩年半時間,本艦完成率還未超過15%,甚至塢內合龍還未開始。(網絡圖片)
美軍有著大筆軍費,卻僅僅提供少得可憐的新裝備,原因也很簡單,美軍的全球戰略導致軍隊部署開支激增。從波斯灣到南海,從北極到印度洋,美軍試圖在全球範圍內保持軍事存在。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批的美軍在全球的部署和調動,開支都是巨大,會嚴重擠佔經費開支。再加上美國分佈全球幾大洲的800多個軍事基地的設施維護、軍事物資調配,筆筆都不是細數。
再加上美軍的對外軍事援助,僅僅是對烏克蘭一國,2024年美國的軍事援助為620億美元。但是2024年美軍的軍費開支,海軍和空軍這兩支美國軍事力量的核心,其用於裝備採購的費用是770億美元。簡單換算一下,去年援助烏克蘭的軍事開支,幾乎能讓美國海空軍新裝備翻一倍。
美軍近期的一系列事故,並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長期戰略透支、資源配置失衡與管理僵化共同作用的結果。美軍的全球存在戰略,正在以犧牲軍人的基本訓練和休息需求,以及武器裝備的維護和保養為代價。這個趨勢不改變,不僅無法杜絕這類事故再發生,更會影響其全球行動能力與戰略信譽。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