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編按: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在第2774號決議《通往和平之路》表決前的演說。(圖片來自聯合國)
2月24日為俄烏衝突全面升級三周年,針對呼籲結束俄烏戰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與聯合國大會好戲連臺,其中包括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草案以《通往和平之路》為名,最後所通過之第2774號決議,再加上聯合國大會第十一次緊急特別會議以《推進實現烏克蘭全面、公正和持久和平》為名,所通過第ES-11/7號決議案,以及同樣由聯合國大會第十一次緊急特別會議以《和平之路》為名,所通過第ES-11/8號決議案。
許多國際政治觀察家與戰略分析者都注意到,北京當日運用安全理事會輪值主席機會,積極推動第2774號決議;同時在召開聯合國大會第十一次緊急特別會議會場內,亦是相當認真與多個國家商討提案內容與論述文字,顯然是希望在結束俄烏戰事有所作為。
但是反觀烏克蘭在內多個國家都曾經表態希望北京介入調停雙方衝突,但中國大陸卻僅是重申其「勸和促談」基本立場,但卻對積極參與議和裹足不前;到底北京葫蘆內打算要賣何種膏藥?真正底牌為何?對此議題其又能夠獲得何種揮灑空間呢?
編按:2010年代,中國其實和烏克蘭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中國是該國第二大進口國,而且雙方在軍工上也有合作,著名例子是2000年代中方引入DA80燃氣渦輪引擎,並透過大量資金引進相關製造技術,不單完成相關引擎國產化,也直接讓烏克蘭曙光-機器設計科研生產聯合體有足夠資金生存至今。(圖片來自基輔時報及連結2)
其實從回溯2014年2月20日俄羅斯動武入侵烏克蘭,啟動雙方衝突至今,由於中國大陸與俄羅斯以及烏克蘭雙方關係相當密切,因此北京自始至終都避免介入兩國紛爭,還是繼續同時與兩國維持正面互動。
但在2022年2月雙方衝突全面升級後,由於中國大陸拒絕參加西方各國孤立封鎖俄羅斯制裁行動,因此不斷被指控提供軍備支持莫斯科,但是從基輔高層從未對北京惡言相向,其實就證明烏克蘭相當信任中國大陸維持中立,而且「勸和促談」絕非搪塞應付之外交辭令。
在目前西方國家對北京濫加指控,同時美俄雙方都已直接對話前提下,北京更不會自討沒趣介入調停,但這並不代表北京就因此喪失後續外交揮灑空間。依據北京與莫斯科以及基輔間之互動往來關係,至少在下列面向上,北京確實具有相當有利條件,施展其外交實力,並且獲得實際利益。
首先自然就各方都能預期之戰後重建商機,其中包括排雷與未爆彈處理作業以及基礎設施重建工程。就預估俄烏最後可能達成協議來說,由俄羅斯所掌控占領地區內設施復原與重建作業,必然有可能釋出相當多商機,提供國際社會能夠在海外實施營建作業企業投入競標。但是由於西方國家對於俄羅斯敵視態度與抵制立場,整個商業競爭環境對於中國大陸企業相對有利。
編按:烏克蘭基建本來就相當殘破,再給嚴重破壞,急需重建,而這正是號稱"基建狂魔"的中國最為擅長的事。(圖片來自新華社)
至於烏克蘭所控制地區,其實亦有重建工程商機,儘管西方國家企業已經摩拳擦掌等待進場,但這些工程絕對不是西方所能獨享禁臠,就基輔與北京外交關係來說,中國大陸企業亦有機會加入競標。而支持企業海外競標與營運,本來就是外交單位必須辦理與協助之商務職責領域,自然就是中國大陸外交作為施展空間。
編按:需要留意的是,如果需要派維和部隊在俄烏停戰期間建立停戰區,那歐洲基本沒可能向這裏派遣北約維和部隊,這是已經完全不信任北約的俄國最不能接受的,而且其駐留也可能直接導致北約部隊借口駐烏或乘機重新武裝烏克蘭。(網絡圖片)
其次就要提到俄烏若是順利簽定停戰協議,雙方停戰線間必然有可能要安排維和部隊,以便監督落實停戰協議,避免再度爆發衝突。目前儘管英國積極表態將派兵進駐烏克蘭,但此種在本質上就是北約軍力西進烏克蘭,到時候必然會踢到鐵板,毫無可能獲得莫斯科同意;而改由其他歐洲國家派兵維和,同樣亦是機會渺茫難以成局。
編按:可能由非洲、南亞與中東等多個國際社會南方國家組成的駐烏維和部隊,當中不少都是經驗豐富,且可以避免各列強的直接利益衝突,不過由於這些國家普遍都比較親近俄國,組成上也可能同樣受西方國家所阻撓。(YOUTUBE 擷圖)
誠然確實曾有政治觀察家認為中國大陸有可能派遣兵力,進駐未來俄羅斯與烏克蘭停戰線,擔任維和部隊;但就目前西方國家對於北京所持偏見來看,恐怕亦將很難讓其真正落實。而且誠如前述,中國大陸不願在俄烏之間亂淌渾水,因此北京對此意願恐怕亦將不高,寧可繼續保持當前政策當個不沾鍋。
基於中國大陸積極參與聯合國架構下國際維和行動所獲得經驗與信譽,北京確實是具有優勢條件,透過聯合國體制主導推動俄烏戰後之國際維和行動。特別是由北京出面,號召非洲、南亞與中東等多個國際社會南方國家,由其派遣軍事人員納入編組,至東歐擔任維和部隊執行維和行動,對於北京國際聲望來說,絕對是有加分作用。
編按:2018年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參觀位於河北省廊坊市的中國維和員警培訓中心,並檢閱維和員警部隊。事實上該中心也會邀請不同國家的維和部隊來進行聯合演習或訓練。(圖片來自聯合國)
編按:中國製各種戰甲車其實也可作為聯合國維和部隊的裝備,一來這些裝備很多都是過去其他維和部隊所用,性能可以信賴;二來近十多年來中國陸上裝備其實也吸收了治安戰之戰訓,大幅強化了對地雷和戰場爆炸品的防禦能力,其實也適合如俄烏戰爭後戰場環境的維和工作。
吾人必須理解,此等國家軍事人員參加國際維和行動,其所能獲得薪給待遇遠較其國內原有薪資為高,同時海外執行軍事任務增廣見聞,亦能夠替國家爭取正面聲譽,因此只要能有國家出面號召,自然就能獲得積極響應。而且這些國家在俄烏衝突期間內相對立場中立,應當比較有機會同時獲得俄羅斯與烏克蘭雙方同意,成為雙方停戰線周邊之觀察與監督單位成員。
對北京來說,提供聯合國維和部隊相關陣營具、車輛、武器、裝備、後勤補給以及任務訓練,早就是中國大陸軍工產業與教育訓練單位強項。本身不用親自出面參與俄烏停戰維和行動,但卻能夠獲得實際經濟利益,同時外交成績單亦有斬獲,北京若認真打個算盤,就會理解俄烏邁向和解之途,就北京外交來說,確實存在相當寬廣施展空間。
中國維和部隊就數量而言是參與最多的,而且大部分大型維和行動都有參與,這次可能不太適合大規模參與,但在參與任務規劃、決策及建立特別技術要求(如無人機除雷、全廣域偵察監視等卻能出力不少。
其實認真思考就會發現,若是北京主動提出號召非洲、南亞與中東等多個國際社會南方國家,以便編組俄烏未來停戰線周邊地區,執行維和行動所需部隊兵力,並且透過聯合國體制主導其事,在某種程度上,亦代表天下風水輪流轉,當歐洲國家無力維護本身區域內穩定和平時,必須乞靈於國際社會南方國家,派兵到其地盤內執行維和行動。
其實若真是走到那一步,在本質上就會讓歐洲國家大失顏面,對於歐洲各國民眾尊嚴與自信心來說,絕對會產生嚴重打擊,但也是讓歐洲國家理解到,其已經喪失全球優勢地位,亦不用動不動對著南方國家指三道四,擺出要教誨他人嘴臉;其實這也會在無形之中增加北京聲望,有助於其在國際社會獲得領導地位。
編按:特朗普與澤連斯基在記者會中對罵及最後特朗普編相下逐客令的名場面,有人視為美國現代外交史中最大的災難,甚至可能引發歐盟與美國之間的衝突。(YOUTUBE擷圖)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