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張競:談談中國大陸新型兩棲突擊車

2025-03-13 06:08:31 最後更新日期:2025-03-13 11:49:19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54342618673 50eba700a5 o編按:網傳最新的ZTL-05型改良型兩棲高速突擊車。其佈局和05式突擊車沒大分別,但細節有不少不同,而且砲塔更是全新的。(網絡圖片) 

今年二月底中國大陸網路社交媒體新型兩棲突擊車遭致曝光,現身在水際灘頭進行測試靜態影像資料受到廣大軍事迷關注,亦有多位軍事評論者進行分析討論。但就初步構造型式來說,其與現役05式兩棲裝甲車族外貌高度相似,但亦同時在排煙裝置、裝甲履帶導引輪、砲塔、火炮以及尾板等多處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最後其將被定位成05式兩棲裝甲車改良型,抑或是從新賦予定型編號,到目前為止並無任何定論。

編按:冷戰早期就有很多讓戰甲車在水中較高速推進的方法,例如BTR-50的早期噴水推進系統及更見的螺旋槳泵筒推進。圖中就是BTR-50(左)與BTR-80(左)的浮渡推進系統。留意的是,BTR-50的噴水推進系統雖然創新,但在常時馬力不高的情況下,比BTR或BMP快一點而已。(網絡圖片)

 

不過從以往中國大陸軍工產業體系研製生產兩棲戰甲車輛歷史來看,從63式兩棲戰車開始,歷經63A式兩棲戰車,然後以其底盤為基礎,作為第一代水陸兩棲裝甲人員運輸車基本架構,研製出77式兩棲裝甲輸送車,再發展出77式兩棲指揮車、77式兩棲裝甲救護車、77式兩棲戰場回收車、77式兩棲工程車、77式兩棲迫擊炮車以及77式兩棲彈藥運輸車等多個衍生型號兩棲甲車;整個過程都是採取穩紮穩打小幅更新研製生產模式。

但後續再研製發展05式兩棲裝甲車族,由於其基本構造型式為滑水型高速兩棲裝甲車,整個設計理念與研發生產作業都是屬於革命性躍進模式;甚至連生產單位都從重慶西南車輛製造廠(256廠),另起爐灶轉移交付湖南江麓機械集團。最後05式兩棲裝甲車族共計包括ZTD-05兩棲突擊車、ZBD-05兩棲裝步戰車、ZSD-05兩棲裝甲人員輸送車、ZBD-05兩棲裝甲指揮車、ZBD-05兩棲裝甲搶救車,此外還有VN-16兩棲突擊車以及VN18兩棲步兵戰車等兩型專供外銷出口型號,亦同樣被歸類於05式兩棲裝甲車族。

編按:現時除步兵戰車型、105MM砲突擊型及122MM榴彈砲型外,05型車族至少還有五種型號,分別是:1. 裝甲維修車、2. 破障及掃雷車、3. 裝甲救護車、4. 指揮車及5. 裝甲拖救車。影片曾出現過只裝機槍塔的運兵車型,估計速度更快,不過未有量產。(網絡圖片)

 

依據目前曝光新型兩棲突擊車外觀,再比對05式兩棲裝甲車族各個不同車型在部隊服勤狀況與評價,顯然未來解放軍下一代兩棲甲車,應當僅限於維持現役裝備基本構造形式,但採取小幅度更新與性能提升。至於是否將從目前俄烏衝突吸取戰場經驗,針對無人機威脅加裝主動反制與被動防禦配備;就目前可獲資訊來說,仍然還無法見到具體方案,但絕對不會對此種戰場接戰態勢重大變化視而不見,確實是毋庸置疑。

 

編按:EFV高速滑行三大板斧:2700匹超大馬力引擎及噴水推進統、前進時可提供一定車體升力的擋浪板,以及負重輪可縮到與車底齊平、大幅減少阻力的懸掛系統。這個形態的EFV,更像一條水上滑行艇。(網絡圖片)

 

對比美國海軍陸戰隊當初在21世紀初解放軍研發05式兩棲裝甲車族相同時期,興致勃勃大張旗鼓地投下資金研發「遠征戰鬥車」(EFV: Expeditionary Fighting Vehicle),最後在2011年因為諸多原因,不得不放棄EFV研發生產計畫;但卻經過多番波折後,決定換裝放棄能夠適應高強度兩棲作戰任務環境履帶推進系統,改為輪式兩棲戰鬥車(ACV:Amphibious Combat Vehicle),而其生產與換裝進度,拖到2024年才算逐漸上路,顯然中國大陸軍工產業滿足解放軍兩棲甲車作戰需求過程相對順利,目前更新換代研發生產能量與進程確實不可低估。(請參閱筆者2024年7月5日於《輕新聞》所發表「談談美軍陸戰隊換裝兩棲甲車」稿件內容)

21020A編按:最新版本的05式改良型突擊車和19式輪式突擊車,似乎都裝備同一種105mm後置彈艙的無人砲塔,其射控系統又上一個台階了,包括擁有非穿透式車長鏡 / 砲長鏡等。(網絡圖片)

 

依據目前各方討論中國大陸新型兩棲甲車狀況顯示,焦點都匯集在05式兩棲裝甲車族各類車型既有缺點,其中包括缺乏車長周視儀,影響運動掌握與戰場感知能力;未配備自動裝彈機,限制或炮射擊效率;射控系統穩定儀不夠理想,因此影響運動中射擊精度。許多評論者注意到曝光影像顯示火炮並無炮口制退器或是砲管排煙器(bore evacuator / fume extractor),再加上砲塔結構較為低窄,因此多半都推論新型兩棲甲車應該配備自動裝彈機或是遙控武器站,並且更是採取無人砲塔設計方案,但到目前為止其實都無法獲得具體結論。

48298A編按:相信是新型水陸兩用戰甲車車族的最新成員—左為疑似垂直發射遠程巡飛彈 / 反坦克導彈的導彈驅逐戰車,有射程達25公里甚至50公里的紅箭20/50型反坦克導彈/巡飛彈;右為最新出現的步戰型方案,同樣出現了19式輪式步兵戰車所用的無人控制砲塔及30mm主砲。(網絡圖片)

 

不過從曝光影像顯示車體旁漆有「禁止拍照錄影」字樣,再加上車體側面前後仍然漆有吃水線標記,顯示內部配備與布局尚未完全定案,並且配套傾側實驗亦尚待收尾。不過由於曝光影像資料相當有限,不論任何臆測與推論可能性都確實存在,恐怕要等到今年配合抗日戰爭勝利閱兵活動時,才有可能透過適當管道對外公開新型兩棲甲車具體精進配備狀況。

123EA6AF4BC編按:近日一篇論文利用機器學習評估照片或片段中船隻與戰甲車水中航行波紋,以猜測其水上速度,當中其中一張評估照片很類似新兩棲突擊車的測試照,結果顯示AI評估其速度為41.7公里(22節左右)。這速度比05式宣稱最大水上速度快了近14公里。若照片為真,那新兩棲突擊車的水上馬力輸出接近原有的兩倍了。(網絡圖片)

 

依據歷年來中國大陸所產製各種型號兩棲甲車配備部隊與對外銷售狀況,新型兩棲甲車順利完成研發產製,並且開始逐步配備陸軍兩棲裝甲步兵部隊與海軍陸戰隊後,必然就有可能開始對外進軍國際市場。而且就算是換裝完成,目前05式兩棲裝甲車族各類型甲車汰舊除役後,其實在國際軍備市場亦有轉售空間。只要相關料配件供貨穩定,後勤保修沒有問題,轉售他國訂價合理,就有軍備市場競爭優勢。

中國大陸當初從開始產製63式兩棲戰車後,就順利打開外銷市場,其銷售對象包括阿爾巴尼亞、柬埔寨、北韓、緬甸、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坦尚尼亞、委瑞內拉以及越南等國。但後續改裝建造77式各型兩棲甲車,卻很反常地從未進軍過外銷市場。最後等到05式兩棲裝甲車族產製成功後,才曾經銷售至委瑞內拉與泰國兩個對象;但是等到未來新型兩棲各類型甲車研發產製後,其外銷潛力亦不容忽視。

2102003A 1編按:單就近期而言,解放軍的戰甲車反無人機因應,很可能就是極速普及化主動防護系統GL-6型到各類戰甲車上。這系統主構形上有點像鐵拳,測試時反應相當迅速且能在極短時間間隔內擊毀兩枚來襲彈,能應付較慢速度目標,甚至有一定的反攻頂彈能力,只是暫時不知其再裝填形式是怎樣的。粉紅色箭頭是其目標探測用的相控陣雷達。(網絡圖片)

 

最後就談到各方從俄烏戰場發現到甲車受到無人機攻擊,其防護能力相對薄弱,讓各國都積極針對無人機威脅,研發主動反制與被動防禦系統,希望能夠增加主戰車與裝甲車戰場存活能力。但是未來在能夠大量運用兩棲甲車之正規兩棲登陸作戰場景下,登陸灘頭周邊必然會遭致先期火力壓制,同時登陸部隊議會在確保海空優勢後,才會發動兩棲登陸行動。此時無人機威脅能否還會像俄烏戰場那樣嚴重,就成為研製發展兩棲甲車所必須嚴肅思考與面對問題。

1000158649編按:事實上近日解放軍也推出各種可大幅加快戰甲車與物資登陸能力的駁船與機動人工港模組,務求在最短時間內投送更多灘頭物資與其他機械化力量。(網絡圖片)

 

由於兩棲甲車從兩棲艦艇下卸泛水,後續完成集合編隊開始向灘頭運動階段,整個登陸灘頭都會受到強大火力壓制,此時灘頭守備部隊能否順利施放無人機,在灘岸周邊海域,針對向灘頭運動兩棲甲車實施攻擊,就成為是否要為兩棲甲車加裝主動反制與被動防禦系統最重要關鍵。到目前為止,其實並無完美答案,或許等到中國大陸研製完成新型兩棲甲車後,吾人才能獲得某種程度解答吧?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5-03-1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