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編按:2019年建國70周年大閱兵儀式上的女兵方陣。(圖片來自八一軍網)
正在北京召開的全國人大和政協會議上,颯爽英姿的女航天員王亞平、女飛行員徐楓燦成為媒體追訪的對象。其實,參加兩會的女代表和委員有很多位,她們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做出了不凡的貢獻,時逢三八國際婦女節,就說一下解放軍中的女兵。
戰場的女英雄
有句諺語:戰爭讓女人走開,因為自從人類有戰爭概念以來,女性參與度一直不如男性。不過女人參軍一直都津津樂道的話題,中國古代小說裡,有花木蘭、穆桂英、梁紅玉這些流傳至今的鮮活人物。古今中外也不乏真實的巾幗英雄,比如婦好、貞德等等。
從生理角度來看,戰爭基本是男性的專場,特別是冷兵器時代,畢竟男女之間無論是力量、速度還是敏捷性的差異還是挺大的。但是隨著時代進步,特別是人類戰爭規模越來越大,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女性捲入戰爭也是必然。現在戰爭中,有些崗位確實女性比男性有優勢,比如醫務、通訊、電子戰等需要耐心的崗位。
編按:2010年代開始解放軍空軍女飛行員開始大增,不過主要都待在輔助機 / 運輸機和攻擊機旅中。(網絡圖片)
解放軍新入伍的女兵也要進行3個月的高強度新兵訓練,只是對女兵的體能要求比男兵略低,但內務要求跟男兵基本一致的,包括隊列、著裝、軍容軍姿等等。唯一的區別就是允許女兵留長髮,但是長度不可過肩,另外考慮到女性的生理期原因,在特殊的那幾天可以不用出操,除此以外,孕期的女兵可以穿著便裝工作,並且也享受孕假和產假。
在200多萬的解放軍隊列中,女兵大約有12萬左右,這其中通訊兵占比最大,其次是醫務兵,然後依次是文藝兵、海軍女艦員、女飛行員。解放軍的通訊兵基本都是女性為主,女性在擔任這類崗位優勢確實明顯,而女性醫務兵主要是指在部隊醫院裡的女醫生,女護士,前線伴隨部隊推進的衛生兵還是男兵。
編按: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唯一犧牲的女兵郭蓉蓉。(網絡圖片)
犧牲在越南的女兵
這樣的設置並不是看不起女性,而是解放軍在這方面有過血淋淋的教訓。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時,參戰官兵犧牲在前線的唯一女兵,就是當年跟隨162師一路打到高平的郭蓉蓉。時年僅24歲的郭蓉蓉本來是軍區的一名文藝兵,自衛反擊戰爆發後,她主動請戰上前線。因為戰爭之初,部隊的傷烈組女兵比較少,人手嚴重不足,郭蓉蓉就被分配到傷烈組,負責完成救護傷員、收容烈士的任務。
2月26日,郭蓉蓉和其他成員負責往後方運送傷員和烈士遺體時,途中遇到越南特工隊襲擊。當時在越南遊擊隊三面火力點襲擊下,車隊護衛戰士一個個倒下,坐在卡車裡的郭蓉蓉,也被流彈擊中頸部犧牲。最慘的是因為車裡還有其他傷員,當時的護衛隊優先轉移這些人,在完成傷員的轉移後,不幸的事發生了,郭蓉蓉所在的車輛在越南特工隊持續的火力下發生了爆炸燃燒。
編按: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女兵,大部分仍服務於後勤和醫療部隊中。(網絡圖片)
在後續救援部隊趕到,打退越南特工隊後,戰友們發現在駕駛室已被燒焦的郭蓉蓉烈士遺體。一個活潑可愛、能歌善舞戰友犧牲的慘狀,直接讓當時在場的所有官兵崩潰了。也因為這件事,後來前線指揮部下令,無論如何女兵不再允許出境,有特殊情況必須出境時,務必做好安全保衛,同時在全軍抽調男通訊兵和醫護骨幹,到前線與女兵進行一對一的替換。
這件事在當時的參戰女兵中引發了強烈的抗議,中國一直強調男女平等,當時的女性信奉的一句話就是:婦女能頂半邊天,所以郭蓉蓉事件發生後,解放軍的女兵堅決不肯回撤。
編按:二戰時的慘烈戰況,也迫使很多女性走上戰場,其中早就倡議男女平等的共產主義國家如蘇聯,就更誕生大量傑出的女戰士,圖為手持SVT-40半自動步槍的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 (Lyudmila Pavlichenko),一般認為她應該是可證實狙擊紀錄排行榜上第12名的狙擊手,戰績為309人,而且是女性狙擊兵中的第一名。(網絡圖片)
還好這事發生後沒多久,自衛反擊戰就結束了。解放軍也吸取郭蓉蓉事件的教訓,後撤時對於女兵的保護格外用心,前線再也沒有發生過這類事件,而郭蓉蓉也是1979年自衛反擊戰中唯一犧牲的解放軍女兵。
1979年,還有一位女兵在雲南邊境犧牲,她是當時雲南麻栗坡縣的女民兵楊志瓊。楊志瓊並非現役解放軍,而且犧牲在9月份,當時解放軍早就奉調回國。楊志瓊是帶領解放軍巡邏邊境線時,被越南特工襲擊遇害,最後楊志瓊作為國家烈士安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園。
網上曾經有文章說,自衛反擊戰時,越南特工隊偷襲過解放軍的野戰醫院,殺害了多名女護士等等,這純屬一派胡言。無論是1979年自衛反擊戰,還是隨後的兩山輪戰,越南特工隊從沒有偷襲過解放軍的戰地醫院。唯一接近的事件,是靠近邊境的解放軍戰地醫院,曾經被越南炮擊,不過當時炮彈離醫院有幾十米,解放軍立刻安排了對越軍的炮火壓制,並且把醫院往後轉移。
編按:外國軍隊多有女兵,但若住宿隔離少,很多時會遇到男女感情生活甚或兩性問題,有時甚至可能發展成性侵事件,這點在海軍上似乎更為常見。圖為一名英國核潛艇女兵指控過去常受到男性官兵性侵。(YOUTUBE擷圖)
到訪的「半個政委」
解放軍對於部隊裡的女兵格外的珍惜和愛護。部隊有句戲言:女兵等於半個政委,意思是女兵能做好戰士的思想工作,而且部隊如果來了女兵,全營區戰士們的內務衛生和工作訓練都會格外的出色和賣力。駐守邊陲哨所的官兵,會提前一個月做好接待女兵的各項準備,把自己都捨不得吃的水果、青菜,留給到訪的女衛生兵和文藝兵。
1980年代兩山輪戰的時候,當時的哨所都是簡易的。而中越邊境的熱帶雨林氣候,高溫高濕度的環境導致大部分陣地潮濕悶熱,也容易滋生各種黴菌和細菌,駐紮邊境哨所的很多戰士都患有比較嚴重的皮膚病,特別是男性的敏感部位。
編按:定期檢查的女醫兵 / 衛生兵以及文藝兵,對男性士兵的生活衛生和自律性的確起到很大的「督導」作用。(網絡圖片)
當時駐守過這陣地的戰士,很多都得過「爛襠」的經歷。因此當時駐紮陣地的戰士們基本都是光著屁股,戰士最喜歡的活動就是「曬蛋」,就是趁著天氣好又不用打仗的時候,大家在太陽底下「除大赤喇」曬一下,也算是一種消毒殺菌了。
針對這一情況,解放軍除了組織藥品和乾燥器材上前線外,還組織一批軍隊醫院的醫護骨幹,赴前線瞭解情況以便進行針對性的治療。1984年,廣州軍區組織後方醫院皮膚科的技術骨幹前往老山前線出診。到達前線後,指揮部當時建議醫院人員在後方,等前線士兵輪換後再開診。但是當時醫生據理力爭,希望能親赴前線,除了診治病人外,還要考察當地的環境並取樣回去研究。
最後指揮部同意了醫療隊的意見,但告知為了大家的安全,要等三天后再上去,因為要對越進行清場行動。隨後指揮部調集了18個炮兵連,一百多門各種口徑火炮,對前線的越軍據點進行炮火覆蓋,三天后由作戰處長親自帶來師部警衛連護送醫療隊上前線。
可是進入一線陣地後,醫療隊發現前線乾淨整潔,士兵都著裝整齊,甚至還剃乾淨了鬍子,而且在山洞裡還用就地採摘的野花進行修飾。這些前線的官兵強忍身體的不適,堅持做到個人儀表和營區的乾淨整潔。
編按:現在在陸軍中,女性醫療兵和後勤相關的仍佔多數。(網絡圖片)
因為當得知醫療隊要親自上前線陣地為自己治病,連隊在這三天裡加緊修繕擴建陣地,要求所有官兵一律要進行個人衛生清理,把軍裝全部清洗乾淨換好,等待迎接醫療隊。團部下達這個命令時只強調了一點:這次上來的醫療隊裡有不少女同志。
作為軍中霸王花,解放軍女兵有自己剛強的一面。四川女子特警隊曾經有一個著名的視頻,隊裡不少女戰士可以徒手撕開不銹鋼臉盆。但女性身上可愛和溫柔一點都不少,曾經有一名四川女子特警隊退役的女兵,服役期曾經空手制服過一名男性持刀歹徒,而且過程中把歹徒的胳膊扭脫臼,並以此立過二等功。但這位女兵退伍嫁人後,卻成了在老公面前連礦泉水瓶蓋都擰不開的「弱女子」。
有道是「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在現代戰爭中,女性的優勢更凸顯,解放軍女兵上天下海,在各自的領域施展特長。從軍的經歷,也會成為人生的一個亮點。一位年過九旬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女衛生兵,她已經記不清自己的子孫的姓名,但講起當年戰場的經歷依然如數家珍。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