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在完成這下半部前,我無意間發現這島新聞界又「經常地」做出正常媒體都不敢亂搞的動作:「歪曲原新聞」。新聞標題及內容均指向特朗普最新的貿易戰方向——向台灣在內的15個「骯髒國」提高關稅,部分更強調美國變相承認台灣是「國家」……可一看原文,無論是特朗普還是美國財政部,報道的可都是"Dirty 15"或“15 dirty trading partners”,貿易伙伴可以是國家、地區或關稅區,這用詞很明顯是要迴避承認某些政治實體是「國家」的問題。然而媒體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而集體曲筆,這事實上也是台灣新聞媒體墮落的一個重要原因。(GOOGLE搜尋頁面截圖)
前三宗罪事實上很多不太專業的媒體都會犯,尤其是計劃吹牛是很常見的(不過吹牛通常都會有個譜,正常媒體不會像自媒體一樣一吹到底),不過第四宗罪開始,除了新聞媒體從業員一貫不專業外,往往有更明顯的操作目的(即俗稱的帶風向),甚至有誤導、直接造謠、欺騙讀者,達到惡意宣傳甚或洗腦的效果。正因為需要操作,其問題其實很容易就被有一定閱歷的軍事迷看出來,但對一般百姓而言,那就……
被島上媒體瘋狂轉引並引用其意見的某粉專貼文原文。簡單來說是資料不足、臆測太多,尤其欠缺同時間777客機航空資料,更讓人懷疑有誤導成份。(網絡圖片)
第四罪:胡亂採信不可靠信源,且無後續報道?
台灣可說是假新聞泛濫之地,很多新聞其實是照抄一些敵意宣傳,例如最近的大罷免新聞就有很多有嚴重錯誤的惡意宣傳見報。在軍事報道上他們也曾引用漏動相當明顯且有明確針對性的信源,例如年多前的所謂「運9躲民航客機底部」事件。
一個「傳」字,報道就可任意「出街」,這是台媒相當嚴重的「特色」。若照他們所說,莫講「大帝」了,連俄國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都不知已被斬首多少次了。(Google Search 頁面截圖)
這點可能是島上媒體普遍存在的嚴重問題,最常見的是引述資料往往只根據不明或不可靠的社媒討論,也缺乏實質證據(如照片或片段)或前因後果,例如俄烏戰爭的戰損數字或實況就很有隨意性,採信的消息往往相當誇張(由於島上媒體主要傾向親烏,所以烏方的誇張級 / 大本營級戰報出現在報刊上的比率相當嚴重),更有甚者,很多消息也不是烏方官方(如國防部)所放出甚至是烏方否定的,但只要是X上流傳或者一些可靠性異常低的媒體(如《大紀元》系)都照用不誤,輕則如普京或某某前線將領死了不下五次、重則如朝鮮大軍一時很好打一時受重創等,事實上除部分小部隊有參與行動或防守外,報刊所說大部分都沒有有力的證據。
相信是傳言最初源頭的 YOUTUBE 短片,有趣的是,一個 YOUTUBER 能得到事發不夠一日的「絕密情報」,那 NSA (美國國家安全局) 不是應該立即延覽他嗎?哪需要做 YOUTUBER?還是只是有人提示他們,然後他們就開始創作故事?(圖片翻拍自該頻道)
近年最為離譜的是去年的09IIIA型核潛艇黃海「沉沒」事件,不但信源採用自媒體《路德社》及英國《每日郵報》的不知名消息(前者是郭文貴系的謠言媒體,後者可能是全英公信力最低的「黃色報刊」),且過程甚至事發地點也變了又變,簡直亂得一塌糊塗。甚至外國知名潛艇研究者也對沉沒說表示懷疑並撤回早前聲稱,他們仍是照說不誤。
當然,同一機構對這些報道往往沒有後續報道或更正,有個可能是他們根本沒有長期追蹤相關新聞的記者,或者發現和自己之前所報相左的都故意不報,但更可能的是作為敵意宣傳的一部分,在讀者腦海中固化刻板甚至惡性的印像。這讓讀者對於俄烏戰爭(或世界其他重大事件)的客觀認識或各類戰訓都遭到嚴重扭曲,甚至無法修正。(題外話,台灣的情治部門首長蔡明彥去年5月曾澄清當時該潛艇可能只是發生一些事故,但並未沉沒且事後已離開,其他報刊也自然冷處理了)
最左和最右側分別是T-72/90系和T-64/80系所用裝彈機,明顯後者的發射葯真的包圍下半截的車長砲長室,前者雖然更為低矮且彈盤周圍仍有28MM厚的鋼板圈著,但車身周圍亂放的彈葯也嚴重削弱生存性,不過這也可以讓人意識到只要彈葯管理好,危險性可下降。由現有所有照片可看到,由現有片段的截圖(中間兩幅)可見,99和99A除了彈盤後面防爆箱中的兩個發射葯備彈存放位置,沒有看到其他橫七豎八的備彈。
第五罪:證據為立場服務,甚至有立場沒有證據?
台灣島內政治對立極為嚴重,甚至到了無法調和或連客觀分析都做不到的地步,也令部分媒體或編採人員對於某些陣營的事物採取既定立場,而且因應這種既定立場,可以完全不依據已出現的資料如裝備手冊或軍事節目去進行詳細分析,僅從心證或「溏心風暴」式「我對眼就係證據」妄下判斷。
這類軍事「評論」最常見的就是「大紀元系」,不過一般比較「正常」的媒體也是司空見慣,例如去年年底某份藍報的編輯興之所至寫國內的最先進99 / 99A坦克(之所以用引號是因為作者沒有分清兩者的關係,而部分數據性能似乎是取自99A或VT-4的公開資料)。的確,99 / 99A坦克這種東西式混合元素,要討論甚或批評的地方可以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論據:關於99式 / 99A的內裝介紹片段其實不少的,至少有一次軍事節目介紹過內部部分細節,加上部分新聞聯播和文章、軍事雜誌公開,要分析是有辦法的。但作者似乎並不願意使用片段展示的裝備或說明書、手冊資料進行解釋或橫向比較,或者暗示這些東西都是北方工業自己「吹牛」。
99A的指揮和射控系統在這裏一目了然,而且片段也有介紹相關的功能,大可以透過橫向比較推斷其優劣,但不知是作者不知道這片段存在還是不熟悉陸軍裝備,所以直接無視這些影像資料?PS:順帶提一下,T-72系車長前方腳邊的彈葯架,在這裏也似乎見不到。
更有甚者,他說「這很可能暗示著,99式也採用俄國坦克常見的的轉輪式供彈機,也就在將彈藥安裝砲塔環四周」……這根本不用暗示好嗎?片段和文字資料都講明了那就是改良過的T-72彈盤,這是常識了,他連基本資料都不肯看就寫的嗎?而且T-72的彈葯是裝在盤底的,他講的包圍式是T-80的好嗎?
更有甚者,由現時已知片段看,並沒有看到像T-72一樣將備用彈葯亂堆砲塔環四周的情況。要知道99A型的車身比T-72闊了10-20厘米且更長了70厘米,有更多空間裝設車身內獨立彈箱(如豹2般)或加大原有底彈盤多裝幾發。過去戰爭經驗可知俄軍T-72系更多是亂放的彈葯被點燃,才進一步引爆其他備用彈葯的,若這些危險位若安置好,加上更好的抑爆設備,飛頭機會是否可以更少?車組員逃生時間是否更多?
99系列並不是完美的東西方結合物,事實上以其實體大小,搞一個和640工程相當的隔離式彈艙砲塔並不見得很困難,而且安全系統也有更大幅度的提升。日後追加APS也更方便。(網絡圖片)
不過這類意識形態先行的軍事新聞 / 評論早就司空見慣,但比較恐怖的是,現在連島上知名軍事雜誌都出現這類「大紀元式」的報道或評論。雖然不知道是否更高層人士指令必須刊登或當通稿般,不過專業雜誌都搞成這樣的話,還有什麼可說?
人稱「隱身科技之父」/「航空設計罪人」的前蘇聯理學家及數學家Petr Ufimtsev,最大的貢獻在於發展出計算邊緣散射的「物理散射理論」(PTD,Physical Theory of Diffraction),令設計人員成功「反向」算出甚麼外形有助將電磁波散射減到最少。就現時而言,隱身設計要求可歸納為以下原則: 1. 邊緣的設計盡量要「斜」,不能垂直,避免雷達波反射或經邊緣繞射彈回原發射方向;2. 愈少凸起物及曲面、或者盡量不要對向電波發射方向;3. 須先就任務特性設定最大威脅方向,設計時避回波反射到這方向上;4. 飛機如果夠長,面對低頻雷達會更有利;5. 隱身主要靠外形,隱身塗層只能發揮10-15%的作用。
第六罪:標準亂跳、採櫻桃成癮?
台灣媒體在報道或評論事件中,為讓內容變成有利於自己的「形狀」,採櫻桃是常有甚至極為喜歡使用的技倆。這是因為在不太熟識議題的大眾而言,可以把有問題的觀點自圓其說而不會有很多人發現問題,進行欺騙、洗腦而較易瞞天過海,往往是從這些層面下手。
比如說爭論了很多年的各國隱身機之爭,作為第二種大規模裝備隱身戰鬥機(及無人攻擊機)的中國而言,其殲20及35一直被台灣各種媒體上下都形容為山寨美國的隱身戰鬥機(明明殲20的氣動構形和美式的傳統型不一樣,更有美國所謂最討厭最不隱身的前翼),這點甚至充斥在「好像」比較學術派的那個什麼國防院中。
據說F-47的出現打了這三十夫來很多堅持前翼是隱身致命弱點軍事迷的臉,甚至是打了他們對隱身機觀念的臉。不知那些日夜狂洗隱身機錯誤觀念的媒體人會怎樣想?(網絡圖片)
而當樣似相當相似美國隱身機的KF-21與克汗戰鬥機已經開始試飛時,評論的媒體卻充耳不聞,甚至有人只挑出他們一向相當鄙視的SU-57(更著重機動性及反隱身機要素)去嘲笑中國隱身機沒有自己思路只抄美國?那歐洲計劃中、雖然自標六代機但氣動上反而和五代機沒什麼分別的歐洲戰鬥機暴風及FCAS,為何你們都當不存在?這不是採櫻桃採到極緻嗎?
除有更厚的機背,KF-21和MMU在特徵上都更像F-22的變種,構形更幾乎是同類,這正好好說明第五代戰鬥機受到隱身設計原則的限制非常大,要隱身就必須守這些準則。
若有研究五代機研究發展走向的朋友們,都會知道Stealth Make Them Similar的道理——隱身要求(或者更直白的講,烏菲莫切夫的電磁波反射、散射理論 / 計算方法所衍生的隱身飛機設計原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國五代機的氣動外形,傾斜及主要呈梯形的幾何翼面、近梯形的機身截面,邊角化的機首、機身平滑化處理及關鍵部位隱身塗料的應用,都是要把射過來的雷達波不至反射回原來的對方雷達陣面上。在這些因素驅動 / 制約下,飛機設計的趨同演化根本不可避免,這明明是常識了還是故意瞞著讀者不講?
F-35採用更多隨插式處理器,方便更換硬件,但今天F-35 BLK 4之前的版本更仍是用65nm晶元芯片的處理器,至現在因為軟件升級至原有處理器難以運作,才開始籌劃14nm晶元的CPU。事實上,就壽命看來,F-35上用的65nm晶元芯片的處理器至少還要服役6-8年。,(圖片來源:美國空軍)
第七罪:概念故意混淆 邏輯謬誤常見的「磚家」?
熟知台灣政壇與媒體的人都知道,台灣有不少政治型的KOL主宰網上輿論。不過和世界各地(包括中國)的網絡上各種專業領域都有其「大卡」KOL,而且甚少越界討論也沒多少涉足新聞行業不同,台灣媒體很多時連專業新聞範圍疇都找這些政治明星KOL過來評論。這就是所謂「訴諸不相關領域的權威」。
過去「全球軍工航太芯片需要台灣超高端芯片論」算是大部分「KOL磚家」都會掛在嘴的,但稍有知識都知軍用和航天芯片更講究的是成熟制程與可靠性(往往比尖端芯片落後十年甚至二十年都有)和更為防高低溫及極端環境的封裝技術,前者很多廠商都做得來,後者更不是台灣專長,所以KOL的說法與實際情況真的相去甚遠;其他例子就真的多到恒河沙數了,例如「練習氣槍射擊護島」、「台灣年輕人打電動強打仗也強」等等不一而足,這也不論最近某位自稱日裔評論員不知道複合材料很靠編織技術增加結構強度,結果亂點人家「吹牛」的例子了。
某王姓「民意代表」經常喜歡在媒體和論政節目上發表意見,其意見也常被媒體引用,不過認識上能自我膨漲和無知到這個地步,引述他的言論甚至當成新聞,我完全不知道有何意義。
「訴諸不相關領域的權威」的問題根本就顯然易見,你不可能叫一個無相關專業知識也沒有準備的政治評論員講複合材料、叫財經網美講如何進行步兵戰鬥員訓練,或叫一個犯罪學家講戰備。但媒體偏偏執意如此,除搏眼球和向民眾輸入偏見外,我就看不到第三個合理解釋了,畢竟,政府的宣傳費還是媒體的重要收益來源嘛。
我只是想問,媒體引述這班軍盲KOL究竟想要什麼?練開氣槍可護島?少年打電動強打仗也強?就先不講現代軍事中大規模火力壓制永遠是第一要義,一般士兵要訓練很多項目,射擊其實不算最重要項目了。你練習氣槍射擊和打電玩,卻沒有其他現代士兵的訓練,想護島又不從軍,然後連所謂訓練都輕率無比,其實和義和團有什麼分別? (圖片及資料來自BBC新聞版面截圖及連結2)
結論:
事實上,台媒對專業軍事新聞的報道手法與其他方面的新聞類似,令人感到可怕的是,當任何報道都只為媒體自身立場或更高層「指派」的任務而進行不同程度的歪曲處理以「帶風向」、「洗滌人心 / 洗腦」,進而達到特定政治目的。在這大前提下,軍事知識、軍事理論、世界不同軍事發展方向,甚至和戰的是非曲直、「敵我」的強弱機危等等都會變得不重要,甚至可以隨時扭曲。難怪有人會說「如果你不看新聞,你會與世界脫節;但如果你看新聞,你會與事實脫節」。只是,這種操作隨讓民眾更好操控、甚至有助達成某黨超長期執政外,對整體社會,又有何益?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