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正於雷州半島沿岸測試中的、經過改裝並能實施重物登岸的機動平台。(網絡圖片)
最近許多軍事評論者都紛紛轉述國外軍事網站,刊登中國大陸在灘頭,運用自升式平臺(Jack up platform)或是自升式船舶(Jack up barge/vessel)架設跳板,跨越灘頭地障,並將此視為共軍積極整備兩棲攻略臺灣徵候。
其實這個訊息從今年一月就已經浮出檯面,當時是有國外軍事觀察者發現在中國大陸廣船國際龍穴造船基地,正在建造搭配自升式平臺所附加長達百餘公尺跳板,當時就有外籍軍事評論者,將其視為解放軍正在新建兩棲入侵臺灣灘頭專用設計,並且提出大膽臆測。
如今再搭配數艘同類平臺在灘頭近岸水域相互搭接,最後在最接近灘頭平臺,伸出類似跳板之結構體搭放於灘頭;諸多軍事媒體順勢加碼,繪聲繪影地產製出模擬示意影像,於是各方更是爭先恐後加碼跟進,將此視為未來共軍犯臺入侵時所將運用登陸神器。
編按:現時解放軍新型登陸載具也相當多,包括速度可達25至30節的高速機械化登陸艇,然而在高強度作戰中,短時間投入大規模兵力還是個問題。(網絡圖片)
針對此等道聽塗說人云亦云,呼應國外軍事評論者,將此等「神器」連結到共軍攻臺入侵徵候,胡亂嚇唬臺灣鄉親之評論;在此提出下列幾個觀點,提供鄉親自行參考,就可理解此種胡扯炒作是多麼無聊。
首先必須提醒自升式平臺、駁船或是船舶,早就是多年來河海工程或是水上構工作業,普遍運用之作業儎臺。各位朋友只要在網上鍵入自升式平臺(Jack up platform)或是自升式船舶(Jack up barge/vessel)作為關鍵字,搜尋圖片或是影片,資料數量之多,保證各位看到眼花繚亂。
編按:諾曼第戰役中,盟軍建立的Mulberry 人工港的基本結構圖,當時的部分埠頭設計就是可注樁水底的浮動平台(如下圖),圖片來自連結。
編按:由Mulberry 人工港接岸橋上望去,已出現最早一代的自升降平台(當時是無動力平台,要由拖船拖過來的)。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其實風電業者在臺灣海峽水域興建風電設施,從施工前探勘、施工興建、營運保養與除役拆除四個階段,都要用到此類自升式平臺或船舶;所以這根本就是常見作業平臺,根本不是專為兩棲作戰近岸接駁跨越灘頭所設計之「神器」。
筆者在海軍軍官官校就讀期間,在學習艦船結構課程有關特種船舶章節時,當時教官就有教授過從美國陸軍工兵專業部隊以上校軍階退役之 Leon B. DeLong,在1949年退役後創設DeLong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ompany,後續與McDermott International Inc.合併成立之DeLong-McDermott company是開啟建造自升式平臺先河;後續各大造船業與工程結構製造業跟進,因此成為海上與近海灘岸周邊海域探勘油氣與工程營造利氣。據悉目前全球恐怕已有近千具此等特種作業平臺;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橫空出世之兩棲作戰神器。
編按:Naval News所繪製的自提升平台登陸圖,不過似乎也沒有意識到這種平台可以連接數個,造成規模更大且可在更遠地區卸貨的碼頭,不過由後面見到艦隊在抵近防範可見,這種方式還是控制了制海制空權後才能幹的事。(網絡圖片)
其次吾人必須感到欣慰,除去幾個經常鬼扯胡說成習慣之白目戰略家外,不論國內外幾乎所有軍事評論者,都能認識到假若真是要用到此種「神器」,絕對不可能是在槍林彈雨雙方激烈交鋒之登陸先頭部隊戰鬥搶灘階段,而是在入侵部隊能夠鞏固海空優勢,並且奪佔灘頭向內陸推進建立足夠防禦縱深,讓灘頭不會受到反登陸反擊部隊直射火力以及遠程曲射武器(反艦導彈、火砲或地對地火箭)威脅時,此時才會讓自升式平臺與滾裝貨輪進入泊地,完成搭接與架設跳板作業,依據行政下卸作業模式,開始下卸攻勢部隊後續梯隊主戰車、曲射火力儎臺以及物資運輸儎臺。
編按:正在建造中的加沙國際物資運輸碼頭。這碼頭的建築工程似乎沒那麼快,除天氣外,中途還遇上滾裝船引擎故障,三個月過去才初有規模,不過正式運作後十天就解體了,似乎比想像中脆弱得多。(圖片來自連結)
誠然國內外評論者都認識到臺灣沿海適合大規模兩棲入侵之可用紅色海灘數量有限,但在此時,與其大費周章在灘頭以如此作業模式下卸後續梯隊主戰車、曲射火力儎臺以及物資運輸儎臺,毋寧由先頭部隊奪佔海港或機場,透過有利交通接駁設施實施後續梯隊,直接實施行政下卸,豈不是更有效率嗎?
當然有論者指出,臺灣周邊能夠讓滾裝貨輪進港靠泊下卸之大型港口,必然已遭守備部隊破壞,此時恐怕難以加以利用,實施下卸後續梯隊作業。針對此點,吾人就必須有點想像力;在此必須提醒,與其自升式平臺大費周章搭接於灘頭,毋寧搭接在港口防波堤;臺灣沿海眾多漁港,幾乎所有防坡堤強度與寬度都可供下卸後續梯隊履帶或輪式儎臺,而搭接跳板所需長度只要跨越防波堤旁消波塊,就可直接讓履帶或輪式儎臺駛上防波堤。對比下卸於灘頭鬆軟地面,冒著陷入濕灘動彈不得風險,還要找尋適當途徑透過聯外道路自灘頭駛至堅硬路面,那個作業風險更高?答案相當明顯!
再者更要指出,儘管許多軍事評論者都認為是解放軍本身在訂製此等自升式作業平臺,此種看法其實並不合理。吾人須知共軍在軍隊建設存在基本指導原則就是「平日不用養兵,戰時仍有兵用」,所以是採用徵用滾裝貨輪實施軍事機動運輸,而不是專門建造滾裝貨輪,納入兩棲運輸兵力序列。
編按:現時所知多種具動力的自升降平台,說穿了就是海上設施工作船。我們見到可能在實驗大規模登島的平台,其實就是一種測試平台,借以探討一般工作平台要以多少時間和資源進行改裝,就可適用於人工港任務。(網絡圖片)
有國外軍事評論者不斷提及為何解放軍訂製此登陸「神器」,居然後長度不同規格有異,其中有四足、六足與八足等不同數目之自升式支柱,假若是想通那是不同業者需求不同,設計規範有異,規格自然就會五花八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解決軍只要確認讓其能夠相互搭接,附有跳板之自升式平臺能與滾裝貨輪接合,附有起重機之自升式平臺能夠架設跳板搭接灘頭,再安排好戰時徵用報到作業程序,其實完全沒有必要訂製自升式作業平臺。
此外還是忍不住要提到,到目前為止,吾人是否真正見到解放軍履帶或輪式儎臺,從搭接灘頭自升式平臺,經過那塊被各方視為跳板之結構體駛上灘頭?還是都是看到外國軍事網站所繪製之示意圖,就跟著湊熱鬧瞎起鬨呢?說實在話,利用自升式平臺所附起重機,吊掛架設結合平臺搭接灘頭或防波堤之結構體(跳板),是否會比專門設計成吊掛搭接灘頭跳板,在實用性上更加合理呢?
編按:過去美蘇雙方都有考慮過以大型載具(如巨型潛艇或翼地效應機等)突擊運送大量裝甲兵力及補給進行首輪衝灘登陸,但礙於技術太難達到而沒能實現。大量物資快速登陸還是相當困難的一項戰術手段。(網絡圖片)
最後還是要強調,就共軍實施兩棲攻略行動入侵臺灣之威脅程度來說,此等自升式平臺,並未足以產升結構性變化,有此「神器」威脅未增一分,無此神器亦未減一分。判斷是否可能走到那一步,不是看是否有此「神器」,就跟不能因為男人未被閹割,就判斷其有心性侵他人,或是進藥店買保險套,就認定其將前往買春,捕風捉影搞到杯弓蛇影,最後都是庸人自擾!
文章轉自張競老師臉書,《輕新聞》獲授權轉載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