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白鷺絲:昨日烏東、今日陸配,和平公民何以自保?

2025-03-27 14:01:58 最後更新日期:2025-03-27 17:51:20

FNPXExfagAABe7 2022年3月,時任台外事部門負責人的吳釗燮代表台當局向波蘭的烏克蘭難民捐款,並在儀式上合照。(台外事部門圖片)

歷史總以驚人的相似性重演,尤其是在地緣政治衝突和大國博弈中。某種策略若在一地奏效,往往會被複製到其他地區,屢試不爽。

回顧過去十餘年俄烏衝突的演變,不難發現,這場「戰爭」並非如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僅始於2022年俄羅斯突然發動全面進攻。若分析其根源與各方利益的考量,其模式與其他地區——例如兩岸關係的矛盾發展有諸多相似之處。借鑑這些經驗,或許能為熱愛和平的兩岸人民,提供一些啟示,避免落入政治陷阱,成為被迫上戰場的犧牲品。

戰爭的起點:從示威到失控

俄烏衝突的真正開端可追溯至2013年底至2014年初的「烏克蘭危機」。當時,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於2013年11月宣布暫停與歐盟簽署政治和自由貿易協定,試圖避免激怒俄羅斯,因後者反對北約東擴。此舉引發親西方民眾在基輔獨立廣場(Maidan)發起大規模抗議。抗議雖聲勢浩大,卻未能動搖政權根基。

螢幕截圖 2025 03 27 下午3.00.54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2016年曾發表報告指,當時的烏克蘭當局涉嫌製造多起殺害平民和其他受國際人道主義法保護人員的案件,而在這些事件發生地的附近並沒有武裝敵對行動,包括2014年5月發生的敖德薩工會大樓火災慘案,48名親俄人士被極端份子圍困在大樓內活活燒死。(聯合國網站擷圖,點擊連結可閱讀報告

然而,亞努科維奇於2014年1月簽署法案,禁止一切抗議活動,這一強硬措施反而點燃更大規模的示威浪潮,最終導致局勢失控,亞努科維奇被迫流亡俄羅斯;而俄羅斯隨即採取報復行動,於2014年2月入侵並吞併克里米亞。

2014年5月,烏克蘭選出新總統波羅申科,其任內推動與歐盟簽署《烏克蘭—歐洲聯盟聯合協議》,並實施「去俄化」政策。期間,法國記者博內爾(Anne-Laure Bonnel)曾拍攝紀錄片,指控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的右翼勢力針對俄語族群實施暴力行為。2019年,波羅申科更將加入北約的目標正式寫入憲法,與俄羅斯的緊張關係因此達到新高度。


這部名為《頓巴斯》的紀錄片由法國女記者博內爾拍攝於2015年,用畫面講述了當年烏克蘭波羅申科政府如何對待頓巴斯地區的居民。

諷刺的是,2021年上任的總統澤連斯基後來以「親俄叛國罪」起訴波羅申科。同年,在聯合國大會針對「反對美化納粹主義」決議案的投票中,烏克蘭與美國成為僅有的兩個反對國。此外,澤連斯基延續波羅申科的政策繼續推動加入北約,並拒絕履行2015年《明斯克協議》中賦予頓巴斯地區自治權的承諾。這一系列舉動最終觸碰俄羅斯的底線,導致2022年戰爭全面爆發。

挑釁與底線試探:戰爭的模式

從俄烏衝突的演變中,我們可提煉出引發戰爭的典型模式:最初示威激發民眾對立情緒,隨後在外交上針對鄰近的對手國進行挑釁,引發對方反制,進而製造內部更大不滿。執政者以此為由清除異己,將反對派貼上政治標籤,通過媒體審判、驅逐甚至監禁來壓制異議。最終,在聲稱獲得「多數民意支持」的情況下修改憲法,觸發對方底線,戰爭隨之爆發。

202210l03《頓巴斯》紀錄片截圖,字幕為bilibili網站用戶製作,波羅申科當時對頓巴士地區的態度相當有挑釁性。(網絡圖片)

這種模式背後,政客的動機往往並非人民福祉,而是鞏固自身權力或服務外部勢力。戰爭帶來巨大利益,常吸引第三方勢力介入,例如資產被侵吞、戰略資源被壟斷。所謂「友好」的外部勢力往往僅提供有限援助,甚至以過期武器換取當地民眾的鮮血,將其推向戰場成為犧牲品。例如,美國曾在冷戰期間向盟友提供過剩軍備,這種模式在當代衝突中依然可見。

俄烏戰爭的後果便是明證:北溪管道被毀後,歐洲被迫轉向美國進口昂貴天然氣;北約國家提供有限軍援,卻讓烏克蘭人以生命代價苦撐戰局,大量資源和資產流入西方手中。如今進入談判階段,烏克蘭甚至無緣親自參與談判,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已被瓜分殆盡。烏克蘭人民未從戰爭中獲得任何實質利益,反而淪為任人宰割的棋子,令人唏噓。

臺灣的處境:下一個烏克蘭

若以1992年兩岸達成「九二共識」為起點,過去33年,灣內部藍綠勢力此消彼長,與大陸的關係總體呈下滑趨勢。馬英九執政期間(2008-2016),兩岸曾迎來政經交流的短暫春天。

然而,自教育改革弱化中國認同、強化「灣本位」意識開始,到蔡英文上台後廢止《服貿協議》、推動「灣共識」、頻邀美國高官訪、增加軍購預算,再到賴清德上任後更強硬的挑釁言論,灣當局的對大陸政策逐步升級。每當「獨」議題浮出水面,大陸便以軍演等形式反制,雙方關係陷入惡性循環。

2019年香港「反修例風波」後,這一趨勢愈發明顯。有證據顯示,灣當局曾為香港示威者提供物資支持,並通過媒體和網軍煽動輿論,後為潛逃者提供庇護。2024年,賴清德以40.05%的得票率當選,民進黨在「立委」選舉中失去過半席次,顯示多數民眾並不支持過激政策。

然而,賴清德上任後持續壓制反對聲音,例如以薄弱證據拘押民眾黨領袖柯文哲、放任綠營團體推動罷免在野黨「立委」、針對持大陸居住證的民眾取消健保,甚至遣返支持統一的陸配。這一系列動作表明,灣正進入「內部肅清」階段,試圖在多數民意反對的情況下,通過表面合法程序推動「法理獨」。若對照烏克蘭將加入北約寫入憲法的先例,灣修改憲法宣布「獨」似乎僅一步之遙。

戰爭進程:比想像中更快

從法理上看,灣地區的「憲法」仍主張「一個中國」。賴清德將大陸稱為「敵對鄰國」,並以此指控支持統一的陸配危害「國家安全」,已涉嫌違背憲法精神。若以此架空憲法效力,其下一步可能推動「事實獨」,並在清除反對勢力後實現「法理獨」。例如,民進黨曾試圖通過修法降低公投門檻,為未來修憲鋪路。

此外,民進黨多年來似已為潛在衝突做準備。例如,推動廢核政策,轉而依賴進口天然氣,抬高能源成本;同時逐步將半導體產業外移,向美國石化企業輸送利益。

中美貿易戰後,台積電(佔灣GDP約7.9%)遷往美國,其供應鏈相關產業(佔GDP約13.1%)隨之跟進。這一產業集中了灣高收入人群,估計帶走逾60%的財富。民進黨此舉看似「窮」,實則為美國利益服務,將戰爭代價留給剩餘90%的民眾。若兩岸統一,大陸恐需付出高昂重建成本。

JR41 TSMC Okland SmithGroup 0900 WEB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建設的第一個晶園廠已於去年第四季度投產4納米製程晶片,今年又宣布將加大對美投資,總額超過1600億美元,共建造三個晶圓廠。(台積電圖片)

從烏克蘭視⻆看臺灣自保之道

對於臺灣民眾而言,盡可能避免戰爭才是正道。若屬於10%的高收入群體,及早移民或許是明智選擇,儘管可能背負「棄」的罵名。對於剩餘90%的普通民眾,關鍵在於保持清醒:不投票支持挑起戰爭的政黨、不斷絕與大陸的良性交流、緊握公民權利發聲抗爭。只有這樣,或許才能避免成為戰場上的無謂犧牲品。歷史教訓已然清晰,灣的未來取決於民眾是否能從中汲取智慧,而非重蹈覆轍。

發佈於 評論分析
By 2025-03-2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