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我們
香港輕新聞(Lite News Hong Kong)是一個致力於提供中立報導和獨到評論的網絡平台,成立於2015年9月。我們立足香港,關注全球的政治、時事、經濟、文化和趣聞。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編按:中國某次無人機表演。不但擺出圓陣且不斷繞圈,中間的無人機還投放煙火,有些網民戲稱為魔法陣。(網絡圖片)
近年來多項在夜間所舉辦室外大型典禮、運動賽事與民俗節慶聚會活動,主辦單位經常會委請合約廠商,利用無人機在空中運用搭載各色燈光,透過動態組合變化,排列出各種組合圖案,同時搭配施放高空與地面煙火,成為最受人矚目賣點。
由於此項工藝與技術在相當程度上,充分展現出運用無人機飛航控制水準,更間接顯現出運用於軍事作戰之高度潛能。由於目前中國大陸此等表演展示水準,不論無人機數量、飛航運動複雜度以及施放與回收精準度,都在全球穩居領先地位;因此國際社會軍事觀察家與戰略分析師都相當關注相關表演活動,並且希望從中解讀並且掌握作業能量與無人機工藝技術水準。
香港一次無人機表演,據稱用了200多架無人機同時進行。
儘管到目前為止,此等公開運用大量無人機在夜間排列組合與變換圖案演出節目,鮮少發生嚴重故障與失誤讓表演搞到砸鍋,但其中亦偶爾會有些作業瑕疵,讓圖案顯現出某些破綻,但整體來說,中國大陸業者確實是顯現出具備高度專業水準,故障失誤機率極低亦讓各方相當肯定。
在此同時,無人機在全球多項軍事衝突中,也獲得大顯身手機會,透過影像紀錄顯示,不論是戰術偵查、情報監控與實際對敵實施打擊,無人機系統戰場表現確實是讓人不敢輕忽。同時各國亦密切注意無人機發展趨勢,更配置足夠預算加強研發相關硬體與系統,希望建立應有作戰實力。
編按:關於澎湖舉辦2025年海上花火節開幕儀式為何不盡人意,原因可能有很多,例如機數不夠;同類型表演,香港可是大部分都超過1000,現時最高紀錄更是2100架;另外看圖像似乎也有很多無人機不到位,可能是保養不佳、團隊在規劃上能力不夠,或受到當地天氣、宇宙氣象所影響。(網絡圖片)
5月5日晚間臺灣澎湖舉辦2025年海上花火節開幕儀式,合約廠商宣稱安排700架無人機,以「《花生漫畫》75週年主題無人機燈光秀」或是「史努比主題無人機煙火秀」為名,進行無人機夜間圖案排列與變換展示節目,但演出時空中排列圖案零零落落潰不成形到慘不忍睹地步,在現場觀賞民眾相當失望,紛紛公開給予負面評價,甚至還被譏笑為抽筋的史努比。
整個事件善後處理發展到5月7日,澎湖縣政府最後決定取消後續場次無人機展演活動,然後以延長施放煙火時間,作為安撫民眾補償手段。依據縣政府聲明稿指出:「當晚的無人機展演因圖案呈現不如預期,部分光點偏暗、輪廓模糊,引發社會關注」。但真實原因卻是無人機群飛航控制信號受到干擾,致使產生定位不穩現象,承包廠商無法確保後續品質達成履約責任,因此只能終止契約。
編按:2000年代美軍對於無人陸上載具如何運用於陸戰的思路仍比較傳統,主要在於如何滲透前線並擊潰指揇點,然後部隊乘機突破。不過之後陸軍對無人器村的運用就輚移至反恐層面上。這1/4世紀以來,無人機的發展似乎遠遠高於無人陸上載具。(圖片來自連結1)
此事引起軍事迷關注,此因從美軍在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無人儎臺技術逐漸成熟,就開始提出“無人機蜂群戰術”(UAV Swarm Tactics / Drone Swarm Tactics)作戰理念,倡議以人工智能、大數據與網路科技,搭配保密通信技術,透過使用傳統作戰儎臺或是民用運輸工具,作為運輸、施放與回收作業平臺,運用大量具備自主戰場態勢感知掌握、整合情報資訊、能夠遂行目標分配、指揮控制、協同配合、決策判斷等作業能量之無人定翼機、旋翼機、地面履帶或輪型車輛、水面艦船、潛艇與半潛式儎臺等無人作戰系統,以編隊或不編隊模式,對敵方目標實施軍事偵察、監控、干擾以及火力打擊任務。當然假若依據當前智能儎臺發展現況,恐怕還要加上人形機器人與機器狗,以高度數量與編隊或不編隊模式,針對敵方目標實施軍事任務。
編按:《無人機發展路線圖》這本911事件前五個月就發行的研究報告,到現在對軍用無人機發展方向的影響,還是舉足輕重。(網絡圖片)
軍事研究者在提到軍用無人儎臺發展歷程時,多半都會提到美國國防部在2001年4月1日所公開發行之《無人機發展路線圖》(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ROADMAP 2000-2025);儘管經過如此多年,整個無人儎臺發展狀況,早就超過當時政策規劃時所能想像地步,但對於理解與建立對無人儎臺軍事運用基本概念來說,此份公開性資料仍有不可低估價值。
就無人儎臺蜂群戰術來說,比較有可能適用項目,迄至目前為止,恐怕僅有無人機能夠具體落實數量龐大、編組多元、智能指管以及通聯防護等四項,若要遂行無人儎臺蜂群戰術,在技術工藝面向之基本要求。其他類型儎臺到目前為止,要將蜂群戰術付諸執行,多半都會受到地面、海上或是水下通信狀況還是受到多項地形、海象與水文因素限制,確實還存在繼續努力空間。
編按:中國某無人機廠商於2019年已出現類似蜂群無人機攻擊的概念設計,而且有專用發射車以進行機動部署之用。不過這種無人機群功能還是比較單一,機間協調能力不明(可能還是發射車作中央管控)。現時暫時還未見有部署。
許多軍事評論者都曾經指出,無人儎臺蜂群戰術基本上是源自對固定或慢速目標之飽和攻擊戰術;但就無人機蜂群戰術編組來說,不同無人機都具有不同配備武器與感測器,分別承擔不同任務職能,經過適當組合,等於是將對地打擊任務之前導偵察機、電子干擾壓制機與目標指向導引機、隨扈電戰對抗防護機、旁立式遠距電子掩護機、主任務打擊機、打擊後戰果偵察機以及空中指揮管制機等不同任務職能機種全部合併在無人機蜂群內;因此絕對不要低估無人機蜂群戰術在工藝技術與任務編組上之複雜度。
編按:蜂群無人機極依賴聯機通訊,所需通訊量遠高於一般無人機,在現時各類干擾系統橫行戰場上時,是否能有效運作,還是有疑問。(網絡圖片)
當然儘管無人儎臺蜂群戰術經過多年倡議,而且無人儎臺技術亦是突飛猛進獲得多項突破,但為何相當缺乏實際運用蜂群戰術具體案例?此因首先蜂群戰術還是受限於大量無人儎臺匯集在相同作戰空間時,由於數量龐大,致使飛航控制與高速運動時規避碰撞成為艱難技術問題。其次就是通信能量與保密防護更是嚴重技術瓶頸,為確保達成不同儎臺相互協調,以便遂行複雜戰術運動,各個儎臺相互間通聯負荷相當沉重;而通信過程要能保密或是對抗敵手干擾,讓飛航運動不會產生碰撞與失序。雖然現代微機電系統(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已經相當先進,但還是無法全盤滿足作業需求。
編按:現時已投入俄烏戰爭中的柳葉刀Izdeliye-53遊蕩彈葯,已具備初步蜂群攻擊及單位間自動目標分配功能。不過這種遊蕩彈葯功能比較單一且暫時也未見到超過個位數的共同攻擊紀錄。(網絡圖片)
再者就要提到人工智能演算能量亦是無人機蜂群戰術重要瓶頸;儘管目前許多無人機配備人工智能系統已經具有相當水準,但就遂行軍事任務來說,許多指揮管制、目標選擇與分配、因應敵方反制與採取對抗應變處置作為,仍然要採取中央控管架構,其人工智能演算負荷相當沉重;就目前來說,亦還必須仰賴科技工藝突破才能保證無人機蜂群戰術能夠具體落實。
編按:蜂群無人機不但需要自主決策,機內AI功能極高,且聯機互通消息所需射頻網絡,資料更新速度也需極高,這樣價格就似乎降不了,這可能才是制約蜂群無人機完全實用化的主要因素。(圖片來自英國國防部)
最後就要提到無人儎臺本身運作限制,亦是蜂群戰術所必須面對嚴肅挑戰;當軍工產業不斷追求無人儎臺低成本、輕型化與微型化時,其實亦就讓其機動能力、承儎武器與感測器能量與續航能力及作戰半徑受到限制。誠然運用高效率、體積小與重量輕之高能電池,來突破困境確實是讓人期待,但目前仍未能完全讓人滿意。當然承儎武器與感測器能量亦會影響無人儎臺偵蒐性能與打擊殺傷能力,但未來工藝技術獲得突破,仍然是指日可待!
編按:ALTIUS 600M-V長航時小型偵察無人機及遊蕩彈藥,其在武裝時能帶3公斤的彈藥(但要犧牲原有偵察裝備)。事實上3公斤裝葯對人還可以,但對裝備而言已有點力不從心,很多FPV也是帶這重量的裝葯,但在俄烏戰場上戰甲車即使被命中多發擊癱,只要能拖回前線維修中心,大部分還能維修後再回前線作戰。(圖片來自Anduril Industries網站)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