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以分子遺傳學確證存在史前母系社會組織成世界首例

2025-06-05 10:24:21 最後更新日期:2025-06-05 10:54:42
諾文

香港輕新聞編輯

2506053

中國科學家近日憑分子遺傳學證據確認,山東廣饒傅家遺址存在距今4750年以前由兩個母系氏族構成的社會形態,為世界範圍內首次確證存在史前母系社會組織。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波表示,發現為摩爾根、恩格斯關於母系社會的理論提供了直接的東方實證,在人類文明起源研究領域具有重大意義。

首次以遺傳學確證存在史前母系社會組織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4日刊登發題為「古代DNA揭示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雙氏族母系社會」(Ancient DNA reveals a two-clanned matrilineal community in Neolithic China)論文。該研究是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等聯合開展,研究團隊憑分子遺傳學證據確認,山東廣饒傅家遺址存在距今4750年以前由兩個母系氏族構成的社會形態。

2506051論文擷圖

這項成果在世界範圍內首次確證存在史前母系社會組織,首次以分子遺傳學證據實證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的具體結構,刷新了母系社會最早僅可追溯至歐洲鐵器時代的遺傳學線索溯源。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波介紹,這一發現為摩爾根(Lewis Henry Morgan)、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關於母系社會的理論提供了直接的東方實證,在人類文明起源研究領域具有重大意義。

過往遺傳學線索僅可追溯至歐洲鐵器時代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員寧超介紹,此前,所有已報道的古DNA研究結果均顯示,史前社會是按父系血緣原則構建社會組織體系,有關母系社會的遺傳學線索最早僅可追溯至歐洲的鐵器時代。

傅家遺址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距今約4750年至4500年。考古人員在南北兩個區域分別發現了兩處獨立的墓葬群。遺傳學分析表明,墓葬分區與母系遺傳特徵呈現出顯著的對應關係。研究人員發現墓地內部存在多組一至三級親緣關係。其中,一對跨墓地的二級親緣關係為「隨母系埋葬」的喪葬習俗提供了直接的遺傳學證據。

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研究員黃岩誼介紹,線粒體只從母親遺傳,這些墓葬中的人擁有相同的線粒體。這種單一化的母系遺傳模式強烈暗示兩個墓區人群分別源自不同的單一母系祖先。

隨母系埋葬喪葬習俗提供直接遺傳學證據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員寧超介紹,墓地內部及墓地之間存在極為密集的四至六級親緣網絡,兩個墓地人群長期保持著通婚和共存關係,表明母系埋葬制度並未因時間及親屬關係疏遠而改變,且被嚴格遵循了至少250年的時間。綜合墓地規模等因素,專家推斷傅家遺址兩個墓地應屬於母系氏族社會結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員張海介紹,研究團隊基於高分辨率古DNA親緣關係鑒定技術,綜合多學科交叉研究,確證了史前母系社會組織的存在,全面揭示了新石器時代黃河下遊沿海地區母系氏族社會的組織特徵、人口規模、生業模式和生產力水平等關鍵信息,取得了人類早期社會組織研究的重大突破。

母系社會組織曾被人類學家提出質疑否定

在19世紀中葉,一些社會學家如恩格斯等提出觀點,認為人類社會早期經過由女性主導家庭和社會的母系制度時期,恩格斯更指部分母系制度為原始共產主義。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ronisław Kasper Malinowski)經過田野考察後,認為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母系部落,而在原始狩獵—採集部落當中,女性的權力並不比男性大,甚至要低於男性。

發佈於 科學新知
By 2025-06-0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