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走上不歸路的香港青年

2016-03-09 13:09:19
張心怡

香港輕新聞編輯

0309 觀點

【香港輕新聞】近四日三學生自殺的新聞,震驚全城,當中既有醫學系大學生、亦有中學生。自去年9月開學至今,短短半年時間本港已有19名學生輕生,而大學生自殺率數據亦連年攀升。今日本港多間傳媒刊登評論文章,關注走上絕路的青年人面臨的壓力,並提出解決之道。

《蘋果日報》刊登的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李兆富的評論文章認為,與大眾觀念不同的是,課業壓力大並非青年人自殺率高的唯一原因。文章引述心理學報告指,不少有自殺傾向的人都覺得「生無可戀」,究其原因在於青年是成長過程中必經徬徨、矛盾的時期,而香港教育制度的設計過分模式化,讓所有青年依循一個模式,成長為所謂的「成功人士」,卻忽略對個人對身份追求的需要,沒有機會了解自己的人生價值,令到他們沮喪、迷失。

《星島日報》社論亦指,現時的香港學校「嘴裏說人生價值多元,行動上卻只為分數和獎牌不斷施壓」,令部分已有情緒鬱結的學生感受不到自己生命的獨特價值,便走向不歸路。

《東方日報》評論欄目「笑看天下」就以近期自殺、愛田徑不愛讀書的中四生周宇恒為例,認為如果香港教育有足夠對特殊愛好學生的照顧與培養,周宇恒的悲劇就不會發生。文章又指責「融洽教育」將天賦不同、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聚集在一起不分差別的學習,「根本搵學校老師及家長笨」。

另一方面,《明報》「觀點」刊登的港大醫學院學生梁參的評論文章,以自殺的中大醫學生為例,認為社會及傳媒神化對「學業成績頂尖兒角色」的形象,令這些未經歷過起伏、自我形象偏高的「人生勝利組」人士產生一種悲劇英雄主義,一旦遭受打擊,「與其『苟延殘喘』,不如華麗地失敗,一了百了」。文章又指,這其實是另一種害怕和逃避。

《星島》社論就從操作的角度給出建議。社論指,學校及社會不僅應做好事後的應急措施,如心理輔導校內師生,但這種措施只是「亡羊補牢」,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預防工作。家庭、學校及社工應全方位推行生命教育,協助學生積極面對逆境,尊重和珍惜生命,「織好這個感情支援的安全網」。

By 2016-03-0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