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謝長鳴:不應單以意識形態看陳佐洱講話

2015-09-23 09:13:39
0001 無綫新聞截圖

日前港澳辦前副主任陳佐洱指,香港回歸以來沒有處理好在國家中的定位,導致經濟民生發展差強人意。社會輿論只集中有沒有「去殖民化」等意識形態問題,香港是否真因「去中國化」致經濟民生停滯不前卻未受重視。

如果說香港七、八十年代引以為傲的製衣、鐘錶及玩具業等北移還可美其名「産業升級」。那九十年代本港擁有優勢的服務、物流及娱樂業等,被內地逐步追趕甚至超越,便應早引起警號。可惜時至今日,本港仍然只會死抱已初顯疲態的地産、金融、零售等。面對鄰近地區的急速發展,缺乏認真疏理和反省。

例如被上屆政府列為優勢産業之一的醫療業,除了因終審法院判决引來大批「雙非家長」外,根本沒有像設想中吸引到內地的高質量醫療需求;又例如零售業,面對日本及內地自貿區等競爭束手無策。

其實細看眾多旅客需求強勁的産品中,有多少是香港品牌、香港生産或香港技術?核心問題在於零售技術要求門檻低,面對原産國直銷、內地同類産品的推陳出新,即使沒有趕客事件,香港的零售業「優勢」又能維持多久?

不重視傳統文化,不了解內地發展,導致決策一再錯誤:我們請來大批外國專家發展西九文化中心,但最熱鬧的活動竟是利用臨時拾建的帳㡝的粤劇表演。一些旅游業人士建議打造香港的殖民地歷史景點,但代表中國恢復對港行使主權的金紫荊廣場仍然是内地旅客雷打不動的首選。我們用優厚條件吸引來的廸士尼主題公園,結果廸士尼在上海興建更大的主題公園後,我們除了百般滋味外還能做甚麼?

有人還拋出擔心香港太過依賴內地而「喪失國際化」。殊不知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中國內地已今非昔比,隨著國力上升,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日漸舉足輕重,並逐步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中國化」並不是洪水猛獸,與「國際化」更不可能是對立關係。

香港要擺脫過去發展的誤區,便必須改變過去殖民地時代的心態,以自力更新的精神代替拿來主義。這包括發展自己的科技、品牌,減少對以銷售外地産品為主的零售業的依賴,併棄以簡單移植西方尤其是美國文化為賣點的發展思路等,這也算是一種「去殖民地化」。

立足於本港的傳統中華文化氛圍,發展我們的文化、教育、娛樂産業。認真瞭解內地,掌握大中華文化圈的發展,這就是「中國化」。陳佐洱講話對於香港發展思路其實大有探討空間,我們實在不必亦不該每次都單以「北京對香港收緊政策」等陰謀論解讀。

By 2015-09-2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