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北京對東南亞國家 須打破「非友即敵」思維

2015-09-26 13:41:36
戴慶成

亞太國際關係學會副主席

10689842_945880765439154_5395520828188818776_n 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facebook

近年南海局勢持續緊張,以致東南亞國家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中國方面高度關注。越南第一把手、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上周首次以總書記身分訪問日本,也一如以往引起內地輿論界大肆解讀,認為越日關係愈來愈緊密,是要聯手牽制中國。

無疑,從阮富仲這次訪日達成的協議來看,其針對中國的色彩頗為濃厚,如兩國發表的聯合聲明「嚴重關切」中國在南海的填海造島,以及日本向越南提供可轉用為巡邏船的二手船舶,都可以看出越南企圖拉攏日本介入南海問題。但若因此斷定中越關係日漸惡化,卻恐怕有點簡單化了。

越南日本走近無意損中越關係

越南和日本關係近年不斷發展,在2009 年建立了「戰略伙伴關係」。但許多人或許不知道,中越兩國早在2008 年就建立了更進一步的「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戰略」意味着越日兩國在整體的核心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而「全面」除此之外,還指中越的合作領域更加廣泛。除了中國,越南至今只和俄羅斯建立過「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以此來看,中國恐怕才是越南的重要盟友。

事實上,就在阮富仲訪日之際,越南副總理阮春福幾乎在同一時間也率領龐大代表團訪問北京,表示越方願意與中方在海上、陸上及金融三線加強合作。可見越南雖然與東京日漸走近,但也無意為了日本而傷害中越關係。

越南加強與日本防範中國的同時,也與中國發展關係,某程度上是出於政權統治的考慮。越共是透過中共的支持才得以上台掌權。越南反對派公然表態反對越共具有頗大的政治風險。但如果是批評中國與越南的領土糾紛,除了可以突顯愛國,更可以間接質疑越共的正當性。所以越南政府也不敢太過反華,以免反過了頭,影響到本身的政權穩定性。

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處於東亞地緣政治的中心位置,基本上沒有什麼地理屏障將越南與中國隔離開。雙方懸殊的國力對比,決定了越南希望越中關係可以和平發展。所以即使去年發生了「981 事件」,越南依然對華採取既鬥爭又團結的策略,邀請中國高層訪越、派高官訪華,以防止兩國關係惡化。越南這種既防範及遏制中國,也接觸中國的手段,也正好是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典型的對華「接觸與遏制」政策。

從傳統安全觀點來看,中國地理安全可謂先天不足,有20 多個鄰國,使中國腹背受敵。但從另一角度來看,中國與東南亞山水相連,地理上直接切入東南亞,對鄰國造成戰略威脅。東南亞國家對其他大國可以不當回事,但對中國的細微言行卻要異常敏感。

「接觸與遏制」戰略對中國有好處

對大部分東南亞國家來說,對中國採取了程度不一的「接觸與遏制」戰略,最符合其國家利益。各國接觸中國這個大國時,能隨着中國經濟的增長而搭車增長,而不同程度的遏制又能不讓中國實力無約束地膨脹。

而對北京而言,東南亞國家的「接觸與遏制」戰略當然不是最佳的局面,但在當前美國一國獨大,加緊圍堵中國的形勢未改變的情况下, 「接觸與遏制」戰略也不失為一個次佳的選擇,對中國有一定好處。

首先,東南亞各國近年加強聯繫,活像小人國的臣民們包圍着笨拙的中國。但大致而言, 「接觸與遏制」政策是防守型的戰略,東南亞各國的軍事實力與中國仍然相差甚遠。只要中國不輕易出擊,也不會受到鄰國的威嚇。

其次,如果東南亞分裂成排他的國家集團,或互相對立的勢力範圍,對抗甚至衝突的局面將會難以避免。相反,如果東南亞地區具有一個開放的框架,可以讓各大國參與,反而有助於穩定中國跟其他大國的關係。

中國是毗鄰東南亞的最大國家。這種地理關係的密切性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沒有的,也意味着中國對東南亞國家明顯有一定的主導性。近年東南亞不少國家因應中國國力增加,紛紛增加對華戰略之中的「遏制」成分,以平衡中國的影響力。北京大可以平常心看待,多在軟實力方面下工夫,化解鄰國疑慮。這才是大國應有的自信。反之,如果北京一口咬定東南亞國家的防範措施是進攻性,進而對東南亞各國出現「非友即敵」思維,恐怕最後就會出現自我實現預言,真的出現一股反中國的陣營,那才令人擔心。

《明報》,2015年9月26日

By 2015-09-2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