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香港政治死結 在於「太多裝睡的人」?

2018-01-02 14:35:59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2018伊始,不少評論回顧2017年,並展望2018年。對照2017年底香港社會的政治生態,一些評論文章預測「2018仍是政治對抗之年」;有評論指香港已經淪為朝令夕改規矩多變的「人治社會」;也有觀點認為「對峙」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多數人「寧可裝睡也不願睜眼現實」。

《香港01》「觀點」今日文章稱,2017年無論社會如何紛爭,但一些變化也有目共睹:自新任特首林鄭月娥上台以來,民生上從她施政報告主打民生措施、上任後逐步兌現競選承諾;政治上DQ港獨自決派立法會議員資格、修改立法會議事規則、「一地兩檢」完成第二步,但民望一直維持60分以上,說明這些變化符合多數市民期望,所辦之事是「重回正軌」的標誌。

「觀點」認為,這一年間尤其涉及政治事件時,處理手法不少以強硬和快速方式推進,難免讓港人一時反應不過來,產生有收緊政策的懷疑,但這都是「香港特區的政治,與大陸一方走得更近」的標誌,多少奠定了來年的政壇風向和政治現實。

資深傳媒人阮紀宏《明報》以「政治問題 政治解決」為題發文,以上周「一地兩檢」走完的第二步為例,指社會上部分對中港問題的爭論都集中在法律條文上,但大家都清楚問題的本質是政治問題,再爭下去也只有政治解決一種途徑,只是多數人都選擇繼續「裝睡」。

阮紀宏文中指,連日來辯論不完的「『一地兩檢』法律根據究竟是《基本法》第18條還是第20條」提出疑問:「香港法律究竟是永遠按照傳統的普通法一成不變,還是要開始考慮承認內地所採用的另一法律體系?」阮紀宏續指,中央政府與香港是「授權」與「被授權」的關係,授權多少由中央政府決定;同理,香港範圍內劃地實施內地法律也屬於授權問題,但這種說法「顯然不能說服香港的法律學者」,所以依然有不少人力爭從法律上為香港的種種變化謀求合理性依據。

文章最後指,除「一地兩檢」外,港珠澳大橋同樣也是「出於經濟效益考慮的政治問題」,但其目的都是希望借助交通便利讓香港市民與內地「以路通心」;包括高鐵風波中被學者與法律專家多番引用的《基本法》,三十多年前起草時的原則就有「宜粗不宜細」,就是為了在日後執行上留下靈活空間、方便香港以開創思維執行解決問題,而不是死守法律框架,「堅持所謂的香港核心價值」。

另一邊廂,有觀點堅持認為,「朝令夕改」不會是一個成熟法治社會應引以為豪的狀態。《蘋果日報》李怡「世道人生」舉例稱,2017年倒數第二天時,由於國家外匯管理局突然調整銀行卡境外提取現金額度,造成大批內地遊客在香港排長隊提款的情況,正體現了「人治社會」朝令夕改規矩多變的特點。

李怡續指,如果香港進入「一旦權力機關有權隨時凌駕法律,說合法便合法,說不合法便不合法,說完之後法庭只有遵從並付諸實行的份」,法治淪亡就不再遙不可及;除夕內地遊客提款的情況,就正是這種「淪亡」狀態的展示,可惜的是香港人對此早已麻木、對其聽之任之。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8-01-02

手機分享本文: